传统节日|寒衣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和诗词

文摘   2024-10-31 08:12   辽宁  





,



今年的寒衣节时间为2024年11月1日,农历甲辰年 十月初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

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寒衣节与春季的上巳节、清明节

秋季的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这一天,人们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谓之送寒衣。

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

送给远方的亲人。

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

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



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

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

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对于那些逝去的亲人,

即使阴阳相隔,无法相见,

也无法抵挡对他们的牵挂。


春去冬来,天气渐冷,

送件寒衣,寄以心意,

愿逝者安息,一切安好!



| 寒衣节起源 |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豳风·七月》


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转凉,

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

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 寒衣节发展 |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发布诏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寒衣节传说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


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 寒衣节祭拜 |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


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 寒衣节习俗 |




祭奠祖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烧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


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准备过冬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天气寒冷,满地落叶随风扬,

又到了十月初一寒衣节,

古人常有视死如生的感慨,

那些逝去的亲人,因怀念,

在活者的心底长存,

烧一纸寒衣,寄托思念之情。



寒衣节,不是嬉笑玩闹的万圣节,

而是慎终追远,悼念先辈的日子,

十字街头烟火明灭,众人送寒衣,

来去如风擦肩而过,

都在追忆那错过的时光。



寒衣节,不仅是怀念故亲,

游子与故乡亲人亦期待团聚。

初冬,午后,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足,

想来,久未归家,甚是想念远方的亲人,

打个电话,唠唠家常,为TA们备件暖心的冬衣,

距离永远阻隔不了亲人间的温暖与爱。



| 寒衣节习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古典君: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表达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古典君: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将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古典君: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宋】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古典君: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哭宣城善酿纪叟》

【唐】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古典君:酿酒老人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现在死生分离,诗人感到十分悲痛。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古典君: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中间两联,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尾联诗人总结表达自己及时行乐的态度。




《哭孟浩然》

【唐】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古典君:故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写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古典君:这首诗悲观沉重,诗人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加上又不幸失去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全诗已经凄凉使人倍觉伤感,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内容来自古典书城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千思文化
千思文化工作室,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