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绥芬河口海湾东岸,清朝时期为中国领土,隶属于吉林将军。海参崴曾经生活着很多中国人,当地人将海参崴称为银窝子,金崴子,意思是非常富庶。1860年,海参崴被沙皇俄国抢占,清朝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沙俄,这些土地上的中国人瞬间成了居于别国土地的“外国人”。条约文本上有这么一句:“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猎。”这成了大清帝国对自己遗弃子民最后的关照。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从此之后,海参崴逐渐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也是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则失去了对海参崴的管辖。
1918年,海参崴的各华侨商会纷纷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致电,详细阐述了出兵海参崴的必要,并提醒政府,苏俄现在的形势不稳,正是中国收回失地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国家四分五裂、危机四伏的多事之秋,北洋政府那些在历史上名声不佳的军阀们曾经敢捅俄毛子的马蜂窝,向海参崴派兵,保护华人,撤走侨民,扬我国威,真的很让人扬眉吐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的战争,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中国北洋政府保持了中立,后来对于加入协约国还是加入同盟国,北洋政府一直摇摆不定,最终在1917年8月,北洋政府选择加入了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原来跟英法一个阵线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后退出了英法的协约国。
于是,日本和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组成多国联军出兵俄国。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也派海军前往海参崴参加协约国对俄国进行的军事行动。
当时十月革命刚刚成功,俄罗斯国内局势还不稳定,处于边界地区的海参崴俄国驻军很少,形势非常复杂,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当时在俄属远东地区生活的华人有三类:一类是由于不平等条约形成的“中国侨民”。《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导致被割让土地上的中国人成了“侨民”,如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居民(1900年7月,沙俄分别对居住于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几乎赶尽杀绝,史称“庚子俄难”);第二类,在俄国境内从事工商业的华商;第三类,赴俄华工。
沙俄统治时期,为了永远霸占海参崴,把那里的华人全都赶走杀光了。但后来局势稳定后,有不少华人去那里做生意或者务工,还有人在那里定居安家。
俄罗斯幅员辽阔,十月革命爆发后很久才波及到远东这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参崴当地的局势也山雨欲来,不时传来暴动的消息。
当地华侨潮水般涌向了祖国——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在他们心里,领事馆就是母亲的怀抱。在海参崴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华人的处境岌岌可危。
海参崴的几个华侨团体纷纷向北洋政府致电,要求祖国伸出手带儿女回家。位于黑河的旅俄华侨联合会在给北洋政府的电函中呼吁政府迅速出兵,救华侨于危难。
海参崴的各华侨商会详细阐述了出兵的必要,并提醒政府,俄罗斯现在的形势不稳,正是我国收回失地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东北军阀张作霖、黑龙江督军孙烈臣,也收到了来自海参崴的求救急电。“商民呼吁乞援之电,日必数至”,黑河商会甚至派出代表常住沈阳,不得出兵誓不罢休。中国驻海参崴的外交官们对华侨的处境感同身受,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北洋政府通告情况,阐述华侨处境,表达华侨诉求。并建议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未雨绸缪。
那一刻,全中国的目光都投向了北洋政府。
其实北洋政府在俄罗斯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就开始讨论海参崴局势,但当时北洋政府真的被南方的革命党搞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那时候,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带领北洋舰队,投向了孙中山的阵营,这等于给北洋政府的海军来了个釜底抽薪,极大地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海军力量。
华侨频频告急的时候,内战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各方都喊着神圣的口号,为自己的理想而战,谁还顾得上异国他乡的华侨呢。危在旦夕的华侨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了。
这时候,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直接向北洋政府首脑段祺瑞请愿:华商经营俄边界阿穆尔省,现值内乱、政乱,两党争权夺利,全省响应,华侨人口数十万,财产数万万,受该乱党扰害,实不聊生,万望出兵保护,不可将华侨生命财产置之度外,不然将为千古罪人。
1918年3月,中国北洋政府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斗争,终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派遣海陆两支军队出兵海参崴。一方面是响应协约国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是为了保卫华侨安全。
这两支军队都是当时中国的精锐。陆军从纪律最好的魏宗瀚师调了相当于2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机关枪部队,全部装备都是从日本购买,由团长宋焕章负责指挥。海军部决定派遣当时海军排水量最大、而且安装了长波无线电台的“海容”号巡洋舰执行撤侨护商任务。
“海容”号巡洋舰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重振海军,从德国伏尔铿公司订造的3艘同型巡洋舰之一,设计上很大程度模仿了日本海军巡洋舰“吉野”。军舰排水量2950吨,长100米,航速20节,装备克虏伯150毫米口径速射炮3门、105毫米口径速射炮8门,37毫米口径机关炮6门,8毫米口径马克沁机枪6门,45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3具。“海容”和姊妹舰“海琛”“海筹”,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一直是中国海军的主力舰。
1918年3月21日,本来在南方进行保养维护的“海容”舰奉命从福建厦门出发北上,首先抵达海军总司令部所在的上海办理诸如购买补给品、为官兵置办新军服等各项准备事务。同时考虑到前往俄国远东干涉后,势必需要派出武装水兵上岸参加军事行动,于是又从停泊在上海的海军“建安”“建威”舰抽调20名水兵充实到“海容”舰上。
这么多年来,中国习惯了挨打,习惯了各地赔款,习惯了别人的军舰和大炮在自己的领海和国土上耀武扬。今天,中国政府终于向海外派出了自己的军队,第一次在海外动用军事力量,去保卫自己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918年,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海军。
1918年4月9日,“海容”号巡洋舰在林建章舰长指挥下,从上海起航,驶向海参崴。
1918年4月17日,中国军舰“海容”号满载4000名中国海军战士,开进了海参崴。迎接他们的,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满含热泪的人群。今天,祖国母亲,终于向自己的孩儿敞开了怀抱。
“海容”号抵俄不久,1918年7月1日苏俄红军和白军在海参崴外围发生激战。为了维持海参崴市内的秩序、治安,“海容”舰派出武装水兵登岸,和其他列强国家海军一起组成联合陆战队,在海参崴轮流巡逻警备。
当时“海容”舰跟列强派在海参崴的军舰相比,是吨位较小的一艘,且是巡洋舰,本不起眼,根据海军传统,应当以高等级军舰马首是瞻。可能是为了不受制于列强,北洋政府做出了一项特殊安排,临时将“海容”号舰长林建章的军衔从上校调高至代将,并且在海参崴市内设立办公室,称为代将处。瞬间,中国海军舰长成为在海参崴各国军舰舰长中唯一的将官,按照各国海军交往中,以军衔最高的军官为尊的传统,中国海军舰长成了联军舰队的领袖人物。
“海容”号巡洋舰官兵马不停蹄协助中国商船“飞鲸”号开展撤侨工作。由于中国海军在海参崴的存在,撤侨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在“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三天后,1165名华侨就搭乘“飞鲸”启程回国。
“海容”号巡洋舰在海参崴停靠期间,还几次派兵登上陆地,前去保护被当地不法分子骚扰的中国工人。中国海军到达后,当地平日里欺负华人的黑恶势力规矩了很多。
1920年7月5日,美方在海参崴组织举行祝贺美国独立日的美、中、俄、捷、南斯拉夫五国军人运动会,“海容”舰派出员兵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比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海容”舰的水兵竟然囊括了一百一十米栏、撑竿跳高、拔河等比赛项目的冠军,总积分在参赛五国中排列第二,一扫东亚病夫的印信。“海容”舰参加海参崴五国运动会的消息,很快成为中国国内社会热议的话题,有关的比赛照片、纪录影片随后就在中国国内刊载、播出,一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热潮。
1920年11月,随着战事的结束,“海容”号巡洋舰圆满完成了撤侨护商的光荣使命,启程回国,全体官兵得到北洋政府嘉奖。这次出兵海参崴的行动,保护了当地华侨的利益,同时也意味着当时极贫积弱的中国为了维护国际地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的功绩也应该被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