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与文学——佛经与文学的关系

文摘   2024-08-28 14:54   辽宁  

《维摩诘经变》敦煌壁画


大文豪毛姆说:「文学是人类所见到、经验到、想像到和感觉到的生动纪录,是人生最直接,最具体的生活表现。」文学是人类传达感情、心灵与智识的方式之一。不论是诉诸文字的散文或小说,亦或是透过有影像声响的戏剧作品,都是人类传达忧悲喜乐的方法。具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有时更能超越时空的藩篱,展现无拘无束的心灵思想,达到报导、娱乐、教育的效果。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百喻经》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世界公认为文学中的佳作;叙述佛陀本生故事的《本生经》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大宝积经》有如单元剧;《普曜经》是长篇故事;《须赖经》是小说体作品;《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半戏剧体裁之作;二世纪马鸣菩萨著作的《佛所行赞》是长篇叙事诗;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主题而编成的戏曲「舍利弗之所说」,以佛陀的弟弟难陀的故事为题材所作的美丽诗篇「孙陀利难陀诗」等,是印度古文学的先驱。其他像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都是优美的佛教文学。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一种别具风格的文学作品。佛教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与新的遣词方法;佛经的文学蕴涵信仰,能引起共鸣。


佛经与文学的关系


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佛教数千卷的经典向来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影响文学创作的走向。比方佛教的《维摩詰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佛教的俗讲开示与经变文,对后来的说书、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创作;明朝传奇神怪小说《西游记》,是吴承恩从唐朝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所得到的灵感。到了明代,《西游记》更成为戏剧的话本。其他像《红楼梦》、《老残游记》都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


中国近代白话文学家梁启超先生说:「我国近代的纯文学,若小说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字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恐受东晋昙无讖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同时鳩摩罗什所译马鸣《大庄严论经》,為一部儒林外史式的小说。我国小说自晋人《搜神记》以下一类初期作品,渐渐发展到唐代丛书所收的唐人小说,大半从《大庄严论经》的模子里镕铸出来的。这是因为印度人向来匠心独运之思潮,付于经典刻画入微、淋漓尽致的文采,此类富于文学性的经典译出之后,激发了中国人的创造力,改变了中国人的诠释法,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文学。」


胡适之博士称《维摩詰经》是世界上一首最长的新诗。〈佛国品〉说:「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随类各得解。」这段偈颂,展现文学的典雅与修辞的优美。经中「天女散花」常被用为歌剧表演的脚本。


又如《华严经》,从「法性本净」的观点出发,阐明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观,就是最有价值的文学论文。其中的偈颂「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喜捨慈悲皆具足」,是被用来赞颂佛德的梵唄。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戏剧家用来创作小说、戏剧的题材。《法华经》的「七譬喻」是发觉佛性,启示真如的譬喻文学。


汉译经典中,如鳩摩罗什的译本,文笔优雅流畅,堪称翻译文学的杰作。文学家描述有关佛教的作品,举凡僧信礼赞、忏仪之类,优秀的作品不胜枚举。以文笔知名的僧侣辈出,如隋代的法周,唐代的慧净、皎然,五代的齐己、贯休、希觉,北宋的思悦,元代的昙恶、大圭,明代的德言,清代的智朴、圣通、照常、读彻等。


唐朝忏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被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博士认为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六祖惠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指点两位僧众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就只这么一句话,就直截了当的点出人心的微妙不可思议,益加显现出《六祖坛经》在文学上的价值。


——节录自《佛教丛书》



千思文化
千思文化工作室,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