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崇龙尚玉——红山文化”的十件核心文物

文摘   2024-11-23 19:31   河北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最知名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其中,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发现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丰富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已经发展到古国阶段,为揭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带你探索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十件核心文物!

泥塑人像


图|泥塑人像,高22.5厘米、宽16.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头像整体与真人大小相近,其面部轮廓为方圆形,较扁平,颧骨突出;眼角上挑,鼻梁低而短,鼻尖鼻翼较圆,上唇长而薄,嘴角圆而上翘,微露笑意,下颌圆而尖,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双眼镶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石为睛。

陶熏炉器盖


图|陶熏炉器盖,口径11.7厘米、高8.4厘米、柄孔径2.3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泥质红陶,陶质较细,火候甚高,质地坚硬,薄厚均匀;形如倒置的豆,柄呈喇叭状,盖的沿腹间起明显折棱;盖面有四组长条状镂孔,每组5条,间距相等,以中间孔最长。

玉龙凤佩


图|玉龙凤佩,长10.3厘米、宽7.8厘米、厚0.9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整体呈黄绿色,局部有少量黄褐色瑕斑;正面以减地阳纹与较粗的阴线雕出一龙一凤,均为头部,雕刻清晰,身体简化;龙吻部前凸、长舌圆睛,凤首高冠圆睛,喙部上扬;二者依附交缠,生动传神,设计极具巧思。

玉人


图|玉人,通高18.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玉人为立姿,正面半圆雕,头部方圆,双眼微合,嘴巴半张,额间凹陷表情呈痴迷状态。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脐下部位凸鼓,似为巫师站立祈祷的形象。

玉鳖


图|玉鳖,雌鳖:长9.4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雄鳖:长9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号墓。两件玉鳖分别出土于墓主人左、右手部位(左手部位为雌鳖,右手部位为雄鳖);两鳖皆呈黄绿色,首部形状近于三角形,以起地阳纹和短阴线技法雕出目和口;颈部微缩,屈肢,有尾,背稍凸起,平腹。

玉斜口筒形器


图|玉斜口筒形器,通长13.3厘米、斜口端最宽8.3厘米、壁厚0.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5号墓。器表为青绿色,整体呈扁圆筒状。一端作斜口,口大而外敞;一端作平口,开口较小。上下口沿的沿面均磨平,或磨薄似刀刃。接近下口沿的长径两侧,有由外向内单面钻出的双孔,内壁可见掏取内芯时遗留的线切割痕迹。

陶筒形器


图|陶筒形器,口径25厘米、底径29厘米、高4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器表施红陶衣,口微敛,平沿外折,沿面微内凹,尖唇,沿下绘一周单道黑彩。筒腹微鼓,下部略粗,自上而下饰六周双勾涡纹黑彩,约占腹身四分之三面积,勾尖相对,纹饰较为规整。底口内收,沿外撇,内口低而外沿高,倒看似子母口。

玉勾云形器


图|玉勾云形器,通长22.5厘米、宽11.4厘米、厚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整体呈黄绿色,器体扁平,上下、左近乎对称;中部有弯弧状镂空,凸显一勾角;左右两侧各有向外伸出的一对勾角,弯曲不明显;上下边缘处有圆弧状凸起;器体正面琢磨出与形制相应的浅凹槽云形纹路;背面平整,分布有四组竖向斜穿的隧孔。

玉猪龙


图|玉猪龙,淡绿色玉猪龙:通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3.3厘米;白色玉猪龙:通高7.9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两件玉猪龙向背平置于墓主人胸前,其中一件呈淡绿色,通体精磨,光泽圆润,龙体卷曲如环,头部呈兽首形,短立耳较大,两耳之间从额中到头顶起短棱脊,目圆而稍鼓,吻部前凸,有鼻孔,口略张开;另一件为白色蛇纹岩质,形制基本相同,体型较小,头部刻画的线条甚为粗简。

陶塔形器


图|陶塔形器,通高55厘米、上腹径18厘米、束腰径15厘米、底径44.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二号冢,是牛河梁遗址唯一可复原的塔形器。泥质红陶,有红陶衣;双口部,口上端残缺,可见口下起一凸棱;颈部呈椭圆形,腹部较鼓呈覆钵状,腹下部内收,腹面满压窝点纹,再施挂黑彩。这件塔形器展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艺。


红山文化不仅传承了本地区前红山诸文化和相邻地区较早文化的因素,而且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是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般文明火花中耀眼的一束,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源自五千多年前的璀璨星光,都将恒久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以更加自信的步伐,探寻并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石!

 来源:央博微信公众号


- End -

特 别 声 明



本公众号文章、图片和视频除原创外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于学习和交流,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千思文化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往期推荐

🔽中国玉文化之源:北有红山文化,南有良渚文化

🔽收藏|史上最全中国古玉器型

🔽|纪录片|千古风骚——《诗经》与《楚辞》

🔽|叶嘉莹讲《诗经》 :"赋""比""兴"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

🔽|纪录片《苏东坡》全集:一代文豪,千古风流

🔽|纪录片《先生》十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纪录片《民国先生》合集|凤凰大视野

🔽|中国文学极简史:30篇神作,你从哪篇开始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

🔽|吕谦诗的中国诗词鉴赏课:徜徉在中国诗词营造的精神世界里(一)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意义

🔽|诗经流韵 文脉传承——首届诗经文学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在辽宁千山成功举办

🔽|首届诗经文学奖颁奖盛典晚会花絮

🔽|《声传经典,读遍中国》直播专访吕谦诗:从首届诗经文学奖谈起,《诗经》与中国诗歌、中国文学乃至现实的意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文,专家详解修法背后的五大看点

🔽|小雪诗词|在古诗里与一场小雪邂逅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千思文化
千思文化工作室,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