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送给那些跑塘的日子

企业   2024-10-23 20:00   海南  


“跑塘”,对之前还没经历过在鱼塘做田野调查的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然而怎么也想不到,它会带给我这么多的回忆和成长。

“跑塘”,顾名思义,就是跑到养殖户的鱼塘去了解水产养殖生产作业的行动。即便现今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发达的数字化时代,这样一种朴实的信息收集的方式仍然有着它的价值。只有通过亲自下到鱼塘去与养殖户沟通,才尽可能多地让我们听到养殖户们的声音,认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穿行在塘间地头,我们得以发现信息背后的人。


跑鱼塘,与养殖户对话



从体验者到工作者的转变


不过,所有的这些在一开始进行调研任务时,我其实没太能体会得到,反倒还出现了一些情绪上微妙的起伏。

还记得出发前一天到中心培训时,自己还对整个调研充满期待。但是从海口出发到文昌的第一天晚上,当知道了未来一周自己的命运时,我猛然发觉:一线的工作虽吸引我前往,但其实我远没有做好准备。


调研团队刚到旅店


这个准备其实更多是心态上的调整。起初自己只是抱着体验者的心态前来的,想多了解一线调研的工作是怎样的。而在对实际的工作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实际上手体验后,我一个i人,轻轻地碎了

首先是工作节奏上,我们需要顺应养殖户干活喂料的时间,早出晚归,记录下他们的养殖习惯和池塘管理方式。早上6点钟早早地起床集合吃早餐,然后去鱼塘蹲养殖户,下午也需要在午休后简单整理然后出发,一直到晚上19点左右才结束外出的调研。吃完晚餐后,大家需要对一天问下来的问卷做检查校对的工作,基本上都会进行到22点左右。


正在集中校对调查问卷

采样组也很辛苦,半夜1-2点才回来


但起早床对我来说其实还不算什么,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是现场问询。别小看问询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在干活的大叔未必想搭理你,为了收集到相关的信息,需要更主动、更勇敢地开口去和养殖户问询、周旋。换句话说,如果不厚脸皮,很多情况下是拿不到关键的信息的。所以这难免给我带来了一定的焦虑。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踏出了自己的舒适圈。

虽然很难,但还是得一点点地努力。问询的过程中,面对过拒绝和不搭理我的大叔,但也遇到过十分友善甚至还给我递水的鱼塘阿叔……有时候一天下来也会去想:好像和人沟通,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团队带来的力量


然而,一开始我还觉得怎么那么难挨的日子,越到后面感觉越是舍不得。是团队的伙伴让我慢慢适应“跑塘”的节奏,并爱上和大家并肩作战的日子。

晚饭是定会和船长碰头的,中午饭是定会纠结一下菜品的(毕竟镇上可以去的饭店只有2家);没有黄江青的吐槽和有春哥的回梗,中午饭是会少一点滋味的。早上去Lucy姐的“米芝林”吃早餐已是常规操作,每次上早点如果少上了,老板娘还会礼貌地说“sorry, I forgot that.”,特别有华侨的味道。


老板娘Lucy太有趣了

墨汁炒墨鱼,吃完嘴都是黑的


有一回船长特地带了好多鱼给我们“加餐”,为了不辜负船长一番心意,团队担当们开始了投骰子的“光盘行动”。三个哥比智比勇的,真的很好笑😁。

偶尔表现不错,于程哥和有春哥还会开车带大伙儿到镇上吃一顿。放着Eason和JayChou的歌去干饭,想想都好难忘。


镇上很好吃的文昌鸡饭


偶尔遇到难搞的鱼塘大叔没有顺利完成任务,大家还会在饭桌上一起吐槽,在给足“情绪价值”的同时,还不忘给我传授“行走鱼塘”的沟通经验。每次吃完饭,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大不了再试一次嘛!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微小。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瞬间,这样一个温馨、友爱的团队氛围,和与如此真诚、热情和友善的伙伴同行,恐怕我也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是团队的支持让我意识到,你并不是一个人,还有团队里这么多的伙伴和你一同经受这一切的考验

所以,即便需要去适应紧张的“跑塘作息表”和去面对仍是未知的明天,我仍然充满力量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越过山丘


说来也是,起初的焦虑感觉多少也是因为还一眼看不到头,但这些天一点点做,每人都尽自己的能力在加油,也慢慢接近之前那个高不可攀的“山丘”了,渐渐也没那么焦虑了。逐渐打开自己、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去完成剩下任务。“目标”变得不再抽象,是“坚持”让它具象化了

有春哥说的“走心”应该是最对的描述。回想起调研期间我经历的种种,的确总有那么一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几日蹲守还是见不到塘主的鱼塘,却成了听到他者生命故事的重要契机。那天还是按照计划在分到的区域调研,没想到中途下起大雨,只好到附近鱼塘边的小屋避一避。谁知道就是前几天的那口鱼塘。没想到的是,也正是这天我在这儿避雨,一下见到了塘主的家人(塘主的妈妈,一个大娘)、朋友(帮他喂料的幼稚园伙伴)。虽然塘主一家正在经历着的事情没那么令人快乐,但我作为一个倾听者竟然也被接纳,善良的大娘还执意让我拿桌上的花生和花生烙去吃。最后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了塘主。

调研的最后一天,我们匆匆合影留念后,就纷纷踏上了回去的路。于程哥顺路送我回去,开车的路上和我说“感觉你成长了不少”。而我真的“成长”了吗?我想应该是的。调研期间遇到问题想逃避,但还是选择积极去面对和解决的我;即便一个人前往,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也还是会相信自己的我,就这样越过了一座座“山丘”。

感谢调研的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诸多有志青年,看见隐藏在鱼塘里的渔业生计和更大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倘若多年后再去回看,那些跑塘的日子,何尝不是送给自己的一份人生礼物呢?





  作  者 


孙  孟

北林大数据专业,来自海南,喜欢自然,关注SDG议题,相信“每个人都能带来改变”。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点击了解更多

潭门 会文 荣山寮

赶海 延绳钓 幽灵渔具

罗非鱼 白海豚 大黄鱼 石斑鱼 生蚝

气候变化 可持续渔业 让渔回家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排  版丨玉米脆脆鲨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智渔
国内首家关注渔业、渔村和渔民的公益组织,从政策、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推动滨海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充当不同系统间的“翻译”、“桥梁” 和“协作者”,为政府提供渔业治理决策参考,替行业设计绿色解决方案,向公众传播蓝色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