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江门,我和“网友”见面了

企业   2024-11-18 22:30   海南  



认识一头白海豚,从背鳍开始


“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太洋驼海豚,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一个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在作为志愿者参加江门白海豚调查之前,我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了解仅限于文献资料的描述,直到今年成为爱海豚公益计划(iDOLPHIN)项目的“豚口普查员”,第一次参与到中华白海豚的照片个体识别的工作中,我才正式认识了它们。

最开始,我只是在线上参与白海豚背鳍照片的处理工作。白海豚的背鳍就像是它们的身份证,研究团队通过背鳍识别不同的白海豚个体,背鳍的形状、斑纹、伤痕是区分每一头白海豚的关键。一开始我对于识别工作并不熟练,总是怀疑自己认错,需要来来回回重复看好几遍照片确认是否是同一只白海豚。在处理了数百张照片后,我逐渐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背鳍的形状和不同的斑点分布认出每一只白海豚,比如有的海豚背鳍边缘是平滑的,而有的会有轻微的锯齿状;有的海豚背鳍几乎布满了斑点,而有的可能几乎没有斑点。


iDOLPHIN网站上不同白海豚个体的背鳍照片


第一次完成白海豚的照片识别工作后,我的感受是“好像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因此,在确定了江门出海的行程时,对于这次白海豚调查,我心里有一种“网友见面”的激动和紧张。



初次出海,烈日下的追踪


从志愿者群里发布出海讯息,到我第一次踏上江门的土地,仅仅过了一天,八个小时的高铁上,想到即将见面的陌生伙伴,我的心里不禁有些紧张。不过见面后,我的紧张很快消除了,因白海豚而相聚在此处的人们,怎么会没有共同话题呢?当晚,同住的志愿者和我分享了他们出海调查的航拍画面,我一边感叹拍摄技术的专业和精湛,一边暗暗期待第二天的出海。

出海的工作体验比我想象中更加辛苦也更加的有趣,当天气温逼近三十五度,在领队郑锐强老师的指导下,我便开始了我第一次的白海豚拍摄。

给白海豚拍照需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随时关注它们出水的位置,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用镜头瞄准白海豚、对焦。江门的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成群结队的觅食、嬉戏,经常会有船周围每个方向都有白海豚不断出水入水的情况,我手忙脚乱,“捡芝麻丢西瓜”。


江门的白海豚


我曾参与鸟类多样性调查,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也是鸟类相关的研究,有鸟类观察的经验。海豚调查与我以往在陆地上进行的鸟类观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敏锐的视力和迅速按下快门的技巧。

然而,捕捉海豚的影像比鸟类更具挑战性。鸟类往往在树梢上停歇,即使在飞行中,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多次机会进行拍摄调整,而且通常可以现场直接识别鸟种,无需依赖相机记录。相比之下,对于白海豚的研究,拍摄清晰完整的背鳍照片是进行有效个体识别的关键。因此,进行海豚调查就需要不断地与相机磨合,持续训练自己以把握拍摄的最佳时机

一开始,我无法在海豚出水时及时捕捉它们的身影,按下快门的时间总是时机不对,阳光下海水的大面积反光不仅增加观察白海豚出水瞬间的难度,也使我的眼睛又酸又累,船身不时的晃动,也让相机对焦更加困难,我心里暗暗有些沮丧,举着相机的手臂也越发酸软,内心不禁闪过了“休息”和“放弃”的念头。但是,一转头看见郑老师还在全神贯注地搜寻海面上海豚的身影,每一次都迅速地反应并且开始拍摄,嘴里还不断提醒我白海豚的出水位置和拍摄技巧,我不知怎的一下又来了劲,也不累了也不热了,更加专注地注意眼前的一切。

平静的海面上白海豚发出的轻轻“呲”的换气声,一头又一头的白海豚接连冒出水面又消失在水下,高高翘起的尾鳍代表着这一次换气的尾声和未知方向深潜的开始,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心里的急切。我尝试学习、寻找白海豚在水下游泳时“白影”,提前预判它们的出水角度。运气很好,我们遇见了由八九头白海豚组成的家族群,年轻的白海豚三三两两在海面上翻滚、打闹......感谢它们,让我根据它们频繁的出水入水行为,逐渐领悟到追踪“白影”的技巧和白海豚出入水的的规律。


江门的白海豚母子对



登上大襟岛,探索海岛的生态与人文


这次出海还有一个隐藏体验,就是前往大襟岛进行出海中途的休整和参观。iDOLPHIN项目组今年在江门设计了一条科考观豚生态旅游路线,主要活动是海上的白海豚调查和陆上的大襟岛探秘,而我幸运地成为了首批生态旅游体验员。

大襟岛上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跟随土生土长的船长走访了岛上古老的渔村——南湾村,村里保留着非常传统古朴的渔村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传统的民屋风格,岛上渔民居住的房屋顶部分由竹子制成的,竹筒排列整齐,并用绳索固定在一起,同时用粗壮的绳索从屋顶连接到下方以加固房屋,能扛亚热带海域夏季肆虐的台风。而房屋的墙壁则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和泥土混合建造,这种材料不仅易于获取,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抵御寒冷的海风。看似只通过了简单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手动组装,但这些民屋的建造蕴含着渔村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大襟岛风光


岛上的自然资源同样令人赞叹,我在沙滩上“加新”并拍摄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斑军舰鸟(就算是追海豚一样也能认鸟啊!)。岛上树丛里偶遇了非常美丽的美凤蝶、黑尾灰蜻和华丽灰蜻,在渔村附近见到了一棵巨大的海南山姜,姜科植物有一种独特的美丽气质。


大襟岛上的生物多样性(从左至右:白斑军舰鸟、

黑鸢、黑尾灰蜻、华丽灰蜻、美凤蝶、海南山姜)



白海豚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重新认识


亲身调查之前,我对白海豚的保护措施一直缺乏具体的认识,建立海洋保护区、增强海洋连通性等等措施对我来说不过是专业课本的概念和考试的背诵要点。然而,当我在江门亲眼目睹“老绳子”这只白海豚背鳍上被废弃绳子勒出的深深伤痕,看到不同白海豚背鳍上因人类活动受到伤害的痕迹,看到海上连片的蚝排、往来的大型船只时,我才深刻意识到书本上写的“近岸人为活动干扰”到底对白海豚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多大的威胁。正如郑老师所说——“如果我们连一公里都给不了白海豚,还谈什么保护?”


背鳍被削平的一头白海豚


郑老师和我聊到,在白海豚的保护中非常关键的就是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法有效地评估。iDOLPHIN项目正是致力于提高白海豚数据的连续性。作为对白海豚个体识别并不熟悉的普通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时,处理几千张的个体识别照片往往让我头大,但想到这些枯燥重复的照片分别和识别工作能帮助完善iDOLPHIN数据库、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研究和行动决策做出贡献,我的内心充满了动力和期待。

短短两天的出海,我的脑子和相机SD卡里都被白海豚的身影所填满。时至今日离这次出海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我依然感谢相机和照片记录下白海豚自由游动的瞬间,让我在数个疲惫的时刻翻看照片又重获能量,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在夕阳下白海豚出水时背鳍泛起的粼粼水光,灰色的幼体白海豚突然快乐地翻起跟头,会记得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白海豚从水面浮出时我近乎落泪的喜悦和感动,记得我被鼓舞后的决心,记得iDOLPHIN项目成员们聊起白海豚时滔滔不绝的语句和眼里不灭的光。

保护白海豚做的事也许并不浪漫,但这群保护白海豚的人,身上都承载着浪漫的连结和纯粹的信念。


出海归来遇到的彩虹云




  作  者 


王思雨

豚口普查志愿者
从陆地到海洋的观察者,热爱关于海豚的一切,努力成为保护白海豚事业中的一小份力量。




我们想继续邀请关心中华白海豚的你,为科学家筹集豚口普查费,为每一头白海豚建立一张身份证,每捐出10元,都能让科学家拍下一张白海豚的证件照,为蓝色星球留下粉色海豚的身影。




自2024年5月起,在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支持下,智渔将持续开展“爱海豚(iDOLPHIN)公益计划”,未来将针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个体照片识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数据可视化平台,协助包括政府和研究机构在内的不同保护主体实现物种数字化管理和保护。通过数字应用的迭代开发,建立基于个体、种群、栖息地的互联网公益保护地以作为其他有效保护措施的实践,结合互联网公益和生物多样性传播,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点击了解更多

潭门 会文 荣山寮

赶海 延绳钓 幽灵渔具

罗非鱼 白海豚 大黄鱼 石斑鱼 生蚝

气候变化 可持续渔业 让渔回家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智渔
国内首家关注渔业、渔村和渔民的公益组织,从政策、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推动滨海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充当不同系统间的“翻译”、“桥梁” 和“协作者”,为政府提供渔业治理决策参考,替行业设计绿色解决方案,向公众传播蓝色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