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近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公布了2024年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名单。
由中国民生银行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支持的“以生态亲海构建文明渔村”案例成功入选,这也是海南省首批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之一。
荣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以生态赶海构建文明渔村”项目的肯定,更是对北港岛及其居民们守护生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赞颂,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摄影:陈明智
从传统渔民到生态旅游导览员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北部,有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它的北面向着琼州海峡,南面对着万亩红树林和东寨港。
因该岛坐落于北,是琼州一个天然港口,故称“北港岛”,它也是海口唯一的岛屿行政村。
鸟瞰北港岛,摄影:陈明智
随着一些社交平台的推荐,赶海成为了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北港岛,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红树林和平坦的滩涂,成为了赶海爱好者的天堂。
然而,这种无序、过度的赶海热潮,给这片宁静的渔村和脆弱的滩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对滨海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北港岛滩涂赶海的人们,摄影:陈明智
在第八届“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支持下,2023年初,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启动了“以生态赶海构建文明渔村”项目,旨在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探索以渔业社区为核心,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和滨海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
北港岛有一种传统的赶海工具——钩子,它见证了渔民与海洋和谐共处的智慧。经验丰富的渔民,能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巧妙地捕捉青蛤,而这种捕捞方式,几乎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
北港村民使用自制铁钩把贝类从洞里勾出,
摄影:陈明智
在“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助力下,北港岛已有数十位村民常态化参与社区生态资源监测活动,并有一部分村民发展成为了生态旅游导赏员。
他们通过为游客和学生提供生态赶海、亲子观鸟、生态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岛上的生态资源和渔业文化转化为市场上备受欢迎的滨海渔村生态旅游服务,推动了基于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发展。
以赶海为生计的村民变身“生态赶海”导览员,
摄影:陈明智
依托滨海湿地生态资源和传统渔村文化底蕴,将传统渔业生产活动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北港岛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
图片来源:智渔
“以生态赶海构建文明渔村”项目启动一年多来成果斐然,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全网传播量超过100万次,组织、接待超过5000人体验生态赶海、滩涂清理、自然研学等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活动。
村民热心地给游客介绍当地常见的贝类,
图片来源:智渔
漫步在北港岛的海岸线上,碧波万顷的大海,滋养着茂密的红树林,而红树林又环抱着宁静的渔村。水鸟在低空飞翔,椰影在微风中摇曳,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为白海豚办“身份证”
除了“以生态赶海构建文明渔村”项目,智渔开发的“爱海豚公益计划”(iDOLPHIN)也成功入选第九届“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生活着一种珍贵的海洋生物——中华白海豚,它们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
这些海豚不仅是海豚家族中的明星,更是渔民心中的宝贝,尤其是在闽粤台一带,渔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妈祖鱼”,相信它们能够带来好运。
“爱海豚公益计划”旨在推动以中华白海豚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并升级白海豚数字身份证,将公民科学与渔业社区、物种保护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开发大湾区白海豚西部种群的生态旅游路线,探索替代生计以促进滨海社区发展的可持续之道。
在“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的支持下,“爱海豚公益计划”已对广东江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开展种群监测,通过周期性收集个体识别数据,记录白海豚的个体信息和生存近况。
预计在2024年,“爱海豚公益计划”将完成白海豚数字身份证的开发和制作,让每一头中华白海豚都有机会被大家认识,让它们背后的故事可以被大家听见。
在大海中自由游弋的白海豚,摄影:郑锐强
十年如一日,从关注到行动,“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通过资助一系列生态环保项目,一直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贡献力量。
我们相信,每一份努力都是对地球的深情告白,每一次行动都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hi~ 还有你想看的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