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港岛,我们好像染上了“网瘾”

企业   2024-08-21 21:00   海南  


“这个走线要往下,网眼才不会太大”

“这两个颜色搭配是不是更好看一些”

“你昨天做了几个,咱们这个渔网包卖出多少了呀”

......

在北港村渔文化室,几位阿姨沉浸在渔网编织中,梭子在鱼线之间来回穿梭,行云流水,手不停嘴也不停地讨论着。




探索传统,发现技艺


从2023年开始,我们持续在北港岛开展自然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调查工作,也通过组织策划各类文化科普活动重构渔业社区内外的链接

回溯到今年3月5日,为筹备端午节织网比赛,寻找和动员会织网的北港村民,在北港村委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北港岛的一户本地村民家,有幸认识到一位渔网手艺人——叶雪娟(娟姐),作为同样靠海为生的文昌铺前人,自幼便跟家里人学习渔网修补手艺,即使嫁到北港来,也延续着该手艺并利用其谋生(通过修补渔网或制作延绳钓钩),可见该织网手艺对沿海村民的重要性。惊喜的是还了解到娟姐曾获得过2010年海南省首届“农垦杯”农村实用人才实用技能竞赛活动中的织网项目季军,虽然已是多年前的荣誉,然而当她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比赛时的场景以及自己当时心境的起伏变化时,不难体悟到这场比赛于她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同时,也更加笃定我们在北港开展一场织渔网比赛的想法。


智渔小分队在娟姐(左二绿色上衣)家小院交流

娟姐参加技能竞赛获得的奖牌、绶带

渔网编织工具箱

织网工具——梭子

渔网编织半成品


应我们的请求,娟姐搬出织网工具展示织网手法,虽是一再让娟姐放慢速度展示,但最后还是得靠视频拍摄慢放逐帧观看,才能看懂一二。正当我们沉浸在娟姐的织网技艺中时,小伙伴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或许可以让阿姨们利用她们的织网技术,制作出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渔网包。这个想法如同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关于渔网技艺的探索之旅从此刻便开始了。

智渔小分队和娟姐(右一)学习渔网编织方法



共创研究,技艺新生


北港岛大部分的妇女都会编织渔网,但随着渔业转型发展纷纷转向其他谋生方式,目前只有少数人通过补网、制作延绳钓等活动维持着这份传统手艺的经济价值,渔网编织手艺已经鲜有用武之地了。

为了实现将渔网这一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目标,我们开始在岛上寻找更多的村民作为合作伙伴,希望找到那些不仅拥有传统织网手艺,而且愿意接受创新、敢于迎接挑战的手艺人们,能与他们一道全力投身于渔网包的制作研究当中。

在北港村委的帮助下,我们走村串户跟村民交流,很快找到了初始合作伙伴翁琼玉、陈美兰和蒋妹三等人并于3月14日集结。起初我们找了一些设计草图给大家看,虽然从没将渔网织成包的样式,但几位阿姨仅看了几眼,便抄起工具投入到了渔网包的制作研究中,两小时后,第一代渔网包诞生了。即便看起来略显粗糙,但这也是我们创新旅程的第一步。

村民从家里带来

各自的渔网编织工具

村民研究

渔网包编织方法

初代渔网包


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最终产品,经过了多轮迭代。不论是款式设计、线材选择、颜色搭配、材质创新,每一个细节经过了精心打磨。同时积极收集意见和反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品升级。在共创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技艺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村民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技艺,重塑渔村渔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走出北港,获得赞誉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由北港村民手工编织的渔网包从海南北港岛飞往上海,现身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举办的“赞颂地球环保集市”活动现场,渔网包不仅承载着北港的文化特色,也传递着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呼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它们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参与到海洋保护和地球家园的守护行动中来。

同一时间,智渔在海口举办了可持续滨海社区区域公益合作论坛。研讨会结束后,近十位来自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中外嘉宾走访北港岛,了解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与村两委、渔网编织手艺人等社区代表共同交流。在这次活动中,渔网包也被选为嘉宾的伴手礼,这不仅是对北港岛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推广。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赠送,渔网包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传递环保理念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北港特色渔网包

在上海迪斯尼展出

中外嘉宾与北港编织手艺人

在文化室合影



首笔订单


6月8日,“海韵北港、渔乐无穷”海洋日主题科普活动在北港岛举行,同期举办的首届“北港巧织”渔网编织技能比赛吸引了上百位村民和游客驻足参观。这一天,渔网包也迎来了它的第一笔订单,标志着我们的渔网包正式走向市场,并自从这一天,渔网包的订单便纷至沓来。截止7月,销售额即将突破3000元大关。其中不乏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也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支出。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渔网包的市场潜力,更有力地打破了当初的质疑之声,驱散了村民的不自信——曾认为不会有人购买自己编织的渔网包,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强大魅力。


渔网编织比赛现场

游客体验渔网编织方法

最新一代渔网包

渔网水壶兜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北港岛,感受沿海渔村风貌,了解北港渔业文化,渔网编织产品和体验活动也获得更多的关注,为动员更多村民参与并逐渐培训社区内部力量,我们在北港岛走村串户,发掘更多的渔村妇女,并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组织渔网包编织工艺交流和培训,将非遗扎染手工制作等课程引入北港岛,组织大家一起参与体验,持续打磨渔网编织体验课程。


智渔成员在北港村委的协助下访谈北港村民

渔网包编织培训现场

智渔成员同村民构思讨论

村民互相交流学习

村民体验非遗扎染手工活动

北港特色渔网编织产品获得人民网的报道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社区的互动越来越多了,阿姨们越来越健谈了,她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手艺获得多元的收入来源,更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北港岛的渔网包,不仅是一个的手工艺品,更是传统与现代、海洋与人文交织的生动见证。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北港岛的手艺人携手,共同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传统渔业的创新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后记


在广袤无垠的海域,渔业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计的基石,孕育着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渔民。在沿海渔业资源日渐衰退以及城镇化背景下,曾凝聚族群的渔业传统文化日渐消退,部分从事传统渔业相关的村民面临技艺流失,无法依托自己掌握的技能持续创造更多价值的困境。


为了让渔业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得以传承和激活,智渔联合北港村委与当地村民携手合作,将代代相传的渔网编织技艺,巧妙地转化为现代手工艺品——渔网包。不仅为传统渔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渔民们开辟了新的经济机遇,更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渔业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点击了解更多

潭门 会文 荣山寮

赶海 延绳钓 幽灵渔具

罗非鱼 白海豚 大黄鱼 石斑鱼 生蚝

气候变化 可持续渔业 让渔回家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排  版丨玉米脆脆鲨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智渔
国内首家关注渔业、渔村和渔民的公益组织,从政策、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推动滨海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充当不同系统间的“翻译”、“桥梁” 和“协作者”,为政府提供渔业治理决策参考,替行业设计绿色解决方案,向公众传播蓝色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