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转产“水土不服”,破局关键何在?

企业   2024-10-09 20:00   海南  


还记得我在长江和珠江做内陆小型渔业渔民调研,提起转产转业,渔民们总是抱着无奈的神色跟我说他们如何不适应:比起渔民时期,每天只要打到足够生活的鱼就能休息,且一年只用上几个月的“班”;上岸后无论是到厂里打工还是搞养殖,每天工作时间高达8小时以上,全年基本无休的生活使他们难以适应。但出于对政策的遵守以及本身条件限制,也为了生存,他们依旧努力适应着“岸上”的生活。他们祖辈传承的地方性渔业知识,从小到大的江河记忆,貌似都在随着“禁渔”和“转产转业”逐渐沉没在时间长河的波澜中。

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也面临着这样的水土不服吗?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是怎样推行下来的?抱着这样疑问,我到智渔做了一名实习生,从内陆到海洋,希望通过沿海休闲渔业的调研“管中窥豹”。



因地制宜、自主研发


福建平潭县东美村的海是矿石般的深蓝,海风中夹杂着较重的海腥味,告诉我们这边尚存一定规模的捕捞业。在村里的码头我们看到了几艘较新的休闲渔船。记得在前期检索资料时了解到这边主要的海上休闲渔业出海观光,来都来了,说什么也要先体验体验。

在我们到平潭岛的前一天,台风“摩羯”即将登陆海南,沿海的平潭岛也受到了一点影响。当天浪高大约1.2米,而按照休闲渔船管理规定,超过1.5米的浪就不能出行,我们很幸运地体验到了出海观光项目。



休闲渔船的设计和制造是确保游客出海观光既能玩得好,也要玩得安全的一大关键要素。“我们的休闲渔船都是自主设计的,海南设计的我都不要。”平潭岛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首先是因地制宜,研究出符合本地海情的休闲渔船设计。本地从事休闲渔业运营的企业办公楼就在东美村,由以前的村小学改造而成。办公室里,企业创始人向我们介绍着休闲渔船的情况:“我们平潭岛6~8级的风一年有240多天,海南设计的标准船型普遍适合1米以下的浪,我们设计的船型能够适合1.5米以下的浪。我的船一年能出海100来天,海南的标准船型只能出海50天左右,没法回本。”企业创始人还告诉我们,曾经平潭岛也用过其他省份设计的几百万上千万的船,但因海况不同,在平潭容易被吹翻。而他们设计的休闲渔船能适应平潭的海况,重心低,栏杆后面会高一层,浪大会摆不会倒且造价实惠,成为了福建省的第一批标准船型。



平潭岛休闲渔业的发展,还有因地制宜的休闲渔业项目。我们了解到曾经有在三亚做休闲渔业做得很好的老板来平潭发展,做了十几二十条帆船、水上飞机等各种水上运动设施,但因为海况不一样,平潭浪大风大,导致这些水上运动项目在平潭几乎一天都开不了。相比之下,本地企业自主设计的休闲渔船在平潭开展出海观光项目的生意十分不错。


多方合作、共谋共富


平潭休闲渔业的发展还离不开企业和乡村的紧密合作,互惠共赢。本地企业最早在东美村开办的时候,无论盈亏,都要给村里带去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这种方式,本地企业逐渐和村里建立起了友好的关系,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逐渐探索出一条“企业+村集体+景区”的合作模式。企业创始人认为,休闲渔业一定要和村、政府联合起来。企业要发挥企业的责任,分担政府压力,互相支持,政府要把业态做出来,企业为其创造更多业态。企业在和不同主体合作时也能换位思考,匹配不同主体的需求,用担当维护彼此的合作。

“平潭的景区本身就是块很好的招牌,我们借用他们的平台宣传我们,让一些利又何妨?”休闲渔业项目背靠仙人井景区,不少游客被景区吸引前来游玩的同时也会顺带游船,虽然套票的直接收入不如单卖船票,但有了景区的加持,扩大了客源,带来了更大的客流。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休闲渔业的发展与本地及周边的景区、酒店、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息息相关。智渔在调研舟山的休闲渔业时也发现,除了专业的钓客,大多游客并不以休闲渔业体验作为旅游的核心目的,游客们先是被舟山的旅游业吸引过来,才选择花上个把小时进行出海体验。


企业在村里发展休闲渔业不仅要充分地与村集体及上层政府部门商议合作,并将部分商业收益反哺本地,还要尽可能地聘请本地和周边村民作为企业员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此外,企业还尝试将休闲渔业项目作为圆心,拓展其他的旅游项目。例如,坐船出海观光的码头边的咖啡店就是由企业设计并交由村民经营的,持有观光船票的游客还可以享受第二杯半价的优惠。“我们这边放假每天都有一两千游客,多的话两三千人都有,好的时候一天能有十多万的流水。”观光结束后我们在码头与村民阿叔交流,他热情地跟我们介绍这边的生意情况。“我们一个月6000左右。没有淡旺季之分,不过淡季就会轮班,上班时间少工资也低一些。”阿叔告诉我们,码头的工作人员都是本地人。



转产转业,土生土长


“福建省海上休闲渔业成功了,也赚到钱了。”这句话从本地人嘴里说出来,莫名的踏实。作为东美村人,企业创始人回村创立休闲渔业企业带领村民们转产转业,一直坚持探索与当地渔村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做到了因地制宜,回应地方需求。

企业创始人最早是在海上的钻油井开船运油,跑过多年的货运,同时还是一位资深的从事捕捞业的渔民,或许正是这样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及从业智慧。同时我们也好奇,这样一位资深的船长,为什么会决定“上岸”做转产转业的。他告诉我们,自己在13年左右开始了解到中央有清网行动的意向,而当时的福建省没有证的渔船还有很多。作为从事过捕捞业的渔民,他也发现那时候的海洋捕捞越发毁灭性,渔获越来越少。在政策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捕捞渔民的生计越来越差,渔民上岸只是时间问题。他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有做休闲渔业的念头。现在他的企业在平潭多个村开展休闲渔业;自主设计的休闲渔船成为福建省第一批标准船型;每年都有各个省市的同行及有关部门到平潭交流学习......本地的休闲渔业企业已然成为福建省海上休闲渔业的龙头。

“我们的员工基本都是本地人”“企业要做乡村振兴一定要和当地村子打好关系”“休闲渔业安全第一”......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这些从本地休闲渔业从业者嘴里说出来,令我记忆深刻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最初的问题:小型渔业渔民如何转产转业?

在我过往的渔民访谈中发现渔民们其实也能感知到鱼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差。但很多渔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从小到大的渔民生活让他们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去找新的收入方式;同时小型渔业从业者作为在公共话语中较为弱势的群体,渔民的真正需求容易会被忽视,同时他们的社会资源也相对有限,因此小型渔业渔民想转产转业难度更大。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离开本地或是向往相对自由的生活节奏。


作为渔村长大的人,这些带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广阔的眼界,最后回到自己的村里做渔民转产转业,本身是非常珍贵的事情。同时,作为本村人,他们也更容易与当地渔村建立深层联系。这样一来,企业扎根本土的运营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渔民转产转业“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企业化运营的思维模式,也将更多的行政管理和行业资源带到了渔村内,使渔村的发展更全面更可持续。

那天下午阳光明媚,我们交流了两个多小时后赶赴下一个调研地点。在车上,视线略过东美村整洁的马路和大大小小的新民宿,仙人井景区有不少游客在拍照游玩,码头的休闲渔船基本都出海了,翻涌着浪淘的辽阔大海蓝得像矿石......






智渔自2022年对海南生计渔民转产转业情况进行系统性地调查研究,2024年有幸受到“为海行动”二期海洋保护项目的资助开展“海口传统渔民可持续生计转型参与休闲渔业的保障政策探索——以海口市荣山寮村与北港村为例”项目,旨在弥合休闲渔业发展顶层设计与生计渔民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渔民可持续生计转型,推动沿海渔村振兴与海洋生态系统养护的动态平衡。



  作  者 


梁哲韬

关注珠江,长江流域小型渔业和生态保护的待业青年,混迹鱼市和农田的街溜子……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点击了解更多

潭门 会文 荣山寮

赶海 延绳钓 幽灵渔具

罗非鱼 白海豚 大黄鱼 石斑鱼 生蚝

气候变化 可持续渔业 让渔回家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排  版丨玉米脆脆鲨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智渔
国内首家关注渔业、渔村和渔民的公益组织,从政策、经济、技术、文化等多角度推动滨海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充当不同系统间的“翻译”、“桥梁” 和“协作者”,为政府提供渔业治理决策参考,替行业设计绿色解决方案,向公众传播蓝色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