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大的海洋渔场——舟山渔场,一场关于“幽灵渔具”的生态危机正在悄然上演。废弃的渔具不仅威胁着海洋生物的安全,也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生计。民间环保组织与渔民正携手探索解决之道,从源头减量到渔具回收,每一个小小的努力都可能成为拯救海洋生态的关键。
自2020年底以来,智渔在海南多地开展了渔船捕捞海洋塑料垃圾的试点研究,并通过“无塑海洋”、“渔网无弃”等项目探索渔船和渔民在日常渔业生产过程中参与废弃渔具治理的路径。下面的文章将会为你深入了解废弃渔具的危害,以及环保组织如何携手渔民共同探索“幽灵渔具”解决良方。
中国最大海洋渔场,沉积的废弃渔具正影响海洋生态和捕渔作业。民间环保组织与渔民携手寻求解决良方。
▲浙江省舟山渔民准备刺网。图片来源:Imaginechina / Alamy梭子蟹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场——舟山渔场的明星渔获,历来吸引着大批渔船在此作业。一次性塑料流刺网因成本低、渔获勾挂效率高,被渔民广泛使用。
不过现在,一网下海,等待收获的同时,渔民有了新的担忧。如果浮标不动,十有八九是被如沉船、岩底礁、遗弃货柜、弃置渔具堆积物等海底障碍物挂住了。
沉积物和弃置渔具在近20年随着打鱼船的增加越来越常见。
刺网的长带型渔网纖細,上方系上浮标,下方附有铅锤,捕鱼时垂直于海中,随海流移动待鱼类游入挂于网目或缠络于网衣。其网目的大小会基于目标物种而有所不同,但兼捕到幼鱼或其他物种的问题偶有发生。流刺网用于全球多地的大或小规模捕捞作业。16岁出海做船员的俞善海,跟舟山这片海域已有超过40年的交情。他告诉对话地球,“以前根本没有, 现在下面的东西很多。”俞善海说,渔民们看不到海面下的情况,但会凭着经验避开沉积物较多的地方停锚下网。即便如此,渔网还是频频出现勾挂,令渔民间出现了“十网七挂”的说法。勾挂后,渔网破损小的,还可以继续使用,严重的就要直接报废,留在了海里。▲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制作的视频截图显示,舟山岛礁水域的鱼类被弃置网具缠绕。图片来源: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另一截图显示,舟山水渔场海底礁石勾挂的弃置网具。图片来源: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网具破损率的增加不只令渔民成本大增,加重了“幽灵渔具”问题。由于塑料网衣生命周期漫长,新老渔具不但会与障碍物会无止境的相互缠绕,更缠绕着海洋动物,使它们受伤,甚或窒息而死。
多名专家向对话地球表示,弃置渔具问题在中国暂少被政策关注,不过增加渔具回收的经济引导、将该议题纳入法规并完善现行管理,或可缓解此问题。
“幽灵渔具”问题有多严重?“如果我没有做这项工作,我不会相信‘幽灵渔具’的问题这么严重。”王依欣告诉对话地球。他是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创始人之一。该中心于2021年对舟山渔场的海洋塑料情况开始重点关注,并做过弃置渔具的局部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舟山渔场的“幽灵渔具”大多来自于一次性蟹流刺网。▲除了流刺网,舟山渔民还会使用蟹笼来捕捉梭子蟹。另一张舟山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制作的视频截图显示,调查人员在舟山水域海底下发现弃置的蟹笼。图片来源: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王依欣说,每年秋季热水蟹讯期间,梭子蟹捕捞区域会变得极为拥挤,作业空间超限严重,约3.5万平方千米的梭子蟹捕捞区域中,最多时能有2,200艘渔船。每顶流刺网网具由若干片拼接而成,拼接后可长达数海里。每年单艘渔船的网具使用量为5-8万片,作业过程中弃置率约为4-6%。粗略估计,不包括捕捞生产时渔船拖带回来的旧网衣,该渔场当年新增一次性蟹流刺网不少于1.86万吨。“幽灵渔具”问题不只发生在舟山,但在对话地球的采访中,暂未了解到有涉及全国的摸底调查。统观全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20年发表的报告显示,每年约有 50 万至 100 万吨渔具被遗弃在海洋中,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目前,联合国成员正在磋商《全球塑料公约》应对塑料污染,国际环保组织推动在公约中加入针对性条文解决幽灵渔具问题。 渔民:有心无力,成本压力大渔民是“幽灵渔具”的始作俑者,也是它的受害者,现在他们有希望成为污染的减量源头。据俞善海所说, 渔民正在认识到渔具垃圾问题的严重性。“碰到的,基本都会带回来,要不然下次捕鱼还碰到。”俞善海现在是“船老大”(船长),运营着一艘由十几名雇佣渔民组成的渔船。他会要求船员在作业时将人力能“拉得动”的渔具垃圾清理出来运回岸上处理。但是,面对额外的工作量,船员并不总愿意配合。“渔民很累的。” 据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综管部部长蒋贤安了解,出海打鱼两个月,渔民基本都是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凌晨4点下网,之后是睡觉、收网、分拣、冷藏,简单的休整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下网和收网。▲舟山渔民在船上从渔获分拣渔获与垃圾。图片来源: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
收集到的渔具垃圾如何处置,同样是个不小的负担。蒋贤安解释,此类垃圾常附着淤泥与海藻,伴有腥臭,混有鱼杂物,需要冲洗;清理之后,因渔船空间有限,渔具垃圾放在哪里也很尴尬,一来和渔获物放在一起不卫生,二来挤占仅有的生活空间。俞善海说,目前依靠定期运送补给的运输船带回陆地。“对渔民的帮助就是钱”,蒋贤安直言,“没有酬劳,让渔民坚持参与很难。” 目前渔民回收渔具垃圾没有专项补贴,收购价格“很便宜”。 社会:还未形成激励闭环王依欣认为,造成渔具弃置现象的原因,既有恶劣气象下风浪太大令渔具收不上来、船只安全等客观原因,也有出于船主对经济利益的考量随意丢弃的主观原因。一次性渔具的回收过程,包括海上回收采集、渔船堆舱、渔船与辅助船中转接驳、陆岸接收分类、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若全面启动回收工作机制,渔民工作量会增加,睡眠时间就减少。因此,渔民的意愿与同步的补偿机制是回收程序能否启动的关键。“要鼓励渔民带回废弃渔具,光靠自觉远远不够,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我值’。弃置渔具收集后,由分类利用实现高价值,增值部分通过积分奖励给渔民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王依欣的机构正在探索渔业社区动员与市场化参与推动相结合的回收模式,探索把海塑垃圾制成价值较高、标注为以回收以渔具再造的文具、日用品并远销海外。在舟山当地和全国其他沿海地区,还有多家社团组织也在推动类似的公益项目。▲调查员统计一艘蟹笼船三天作业过后在蟹笼内收回的垃圾。图片来源: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不过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回收塑料制品仍然存在不少限制。把塑料清洗、破碎并加工的“物理回收”会造成空气污染、能源消耗;而以化学手段将废塑料变成有用成分的 “化学回收”或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因此渔具回收只能是过渡方案。作业形式的替代,是一种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案。王依欣认为,“以钓代捕,是我国沿海渔业当前最现实的选择。从价值来说,钓业等渔获数量虽少,价格却是网具一类渔获的数倍,渔民生产效率并不低。这样一来,居民消费品质提升了,捕捞对环境的负担也变小了。”至于捕捞磅蟹,王依欣说目前尚无比一次性流刺网更经济、高效的捕捞梭子蟹方式,但限制渔具布放总量和捕捞船许可数目能更有效控制情况。诉诸民俗文化或可增强弃置减量意识。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韩寒认为,巧妙结合妈祖等民俗文化,培养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之心,形成新式乡约习俗,或可帮助约束弃置行为。 尚未有专门法律依据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告诉对话地球:“弃置渔具的问题近几年才被关注到,法律约束相对较少。”他说,现行法律体系暂未有直接提出弃置渔具的专门条款,仅有一些塑料防控等相关的条款涉及此内容,“但很有限”,由弃置渔具引起司法诉讼或行政处罚的情况也不多见。马勇认为,“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依法行政将无从谈起。”他解释,若弃置渔具能被纳入法律体系,就能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管理此问题,对其的监管与执法也会就有了法律依据。 渔具准入制:推动源头减量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顾问张燕雪丹认为,“应对弃置问题,要实现渔具的全流程管理。”在渔具规限方面,现行的禁用渔具制度,规范化管理难度较大。自2015年起,禁用名录全面禁止了13种网具的制造、销售和使用。张燕雪丹解释,理论上,禁用之外都是允许的。因此允许渔具种类非常多,范围非常广,基于禁用渔具稍加改造的版本也混杂其中。张燕雪丹认为,可从建立一份渔具准用名录入手。名录可规避纳入材质、网目等方面有设计缺陷的鱼网类型,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并且限定可使用渔具的型号和规格,方便后续管理,控制使用。目前这种制度在美国、欧盟等地广泛实行。同时,张燕雪丹建议,准用名录可与渔港报告制度结合,要求渔船准确报告携带网具种类和数目。根据进出港报告制度,渔船进出渔港需要汇报渔船航志、配员情况、渔获情况及携带网具情况等。她介绍,有关报告制度刚开始实施。至于打捞海底沉积物,张燕雪丹认为,在涉及航道安全相关区域,鼓励渔政负责打捞。但更广范围的清理行动,成本高昂,恐难执行。
想第一时间看到智渔的最新动态
快按照以下步骤给我们加星标吧
⭐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等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