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是我们请回了张忠谋

文摘   财经   2024-07-09 06:50   北京  

对于一个企业创始人来说,最幸福的事大概有两个:

一是在位时,亲手将企业带到世界巅峰;一是退下来之后,这个企业还能巅峰之上再创新高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台积电张忠谋当属最幸福的创始人了。

他退休时,台积电已经稳坐全球芯片制造王座将近20年;昨晚,依然稳坐王位的台积电再创历史,成为人类史上第二家市值超越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也是唯一的芯片代工企业。‍‍‍‍‍‍‍‍‍‍‍‍‍‍‍

而人类史上的第一家万亿美元芯片公司,如今已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很重要也是靠了台积电先进制造的支持。

甚至可以说,没有张忠谋带领台积电把曾经设计与制造合体的芯片业重塑为专业设计、专业制造两大产业,就没有黄仁勋带领英伟达单靠设计就在全球芯片新时代的一骑绝尘。

¶1

黄仁勋带领英伟达市值突破万亿美元时,创造了一个记录:人类史上第一家万亿美元级芯片公司,是由华人带队干出来的。

台积电市值破万亿,在这个记录上再添一笔:至今为止,人类史上的仅有的两家万亿美元芯片公司,都是华人带队干出来的。

这个记录之下,还有一个记录:全球最顶级的芯片设计公司和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公司,如今都已掌握在华人手里。或者说:

全球芯片业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历史进程,已经都是由华人在带队引领。

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证明了中国人在现代科学上也是能的。

张忠谋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在大陆念完高中才去美国念书;1963年生于中国台湾的黄仁勋,祖籍浙江青田,他们也都证明了一件事:

中国人是能搞好芯片的。

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甚至反思,然后对照学习的。

¶2

我2006年出版《华商韬略》第一本企业家简传集时,张忠谋对大陆普通读者来说,还是个相当陌生的人。为了写他的故事,我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与其助理断断续续的沟通,联系。

期间,我曾收到张忠谋一字一字写的《张忠谋自传(1931-1964)》。这本书里,他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在中国大陆度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以及动荡时代的国家和社会。

他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成人之前,已居住过6个城市,在10个学校念过书,“有过去家离乡、不知归期的无奈与悲哀,也有过慷慨激昂、救国救民的大时代情怀。”

其中一个篇章里,他如此描述高中毕业时的相聚与别离:“夜已阑,我们漫步到黄埔江畔,大家凑了点钱,租了一条帆船到黄浦江上游江。满天繁星下,远远的上海如痴如醉如梦,也不知是我们醉了,还是上海醉了。同游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头大喊:‘黄浦江,我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

17岁从中国香港前往美国哈佛念书,他在笔记中记下的是:“17岁的我竟然油然生起饱经沧桑的感觉。”

几十年后,他也还在感叹: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其悲哀与激昂,都不是非过来人可以理解与想象。”

中国大陆在其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张忠谋56岁到台湾创办台积电,则完全是因为台湾当局有关负责人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并且为其拉来包括台塑王永庆等企业家支持,解决了诸如创业资本等一系列困难,才有的故事。

早在1970年代中期,台湾科技产业教父、曾任台湾要职的孙运璿,就给台湾定下了发展集成电路的产业蓝图,并对自己起誓:“此乃今后存亡之关键所在,我如失败,将成为千古罪人矣。”‍‍‍‍

从那时起,孙运璿,以及与他一起推动台湾经济起飞的主要人物,也曾在台湾当局担任要职李国鼎,就瞄准了当时已是德州仪器半导体业务掌舵人,也是全球半导体风云人物的张忠谋。

此后10多年,孙运璿、李国鼎便持续不断地用各种理由和条件,邀请张忠谋到台湾,包括飞到美国三顾茅庐,最终心想事成,于1987年有了台积电。

也是在1987年,比张忠谋小13岁,但也已经43岁的任正非,创办了华为。中国大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并于第二年设立了产业史上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建成了第一条 4 英寸芯片生产线。

这不禁让人会去想:如果当年是我们请回了张忠谋,今天的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会是一个什么模样。

-- THE END --

华商韬略毕亚军
带着一点想法去看正在发生的事情,尝试看到一点不同的东西,哪怕它是错的,也比不想的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