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目录与摘要

文摘   2024-12-25 17:16   北京  


《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目    录



内容摘要


·古典文明研究·

汉唐皇帝即位仪式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尚书·顾命》的诠释为中心
范云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要:《尚书·顾命》是汉唐时期皇帝即位的核心经典依据。汉代官方今文《顾命》经说认为,先君大殓与嗣君即位同日举行。东汉皇帝即位即据此施行。东汉末年,郑玄根据儒家礼制中“吉凶异道,不得相干”的原则,重新诠释古文《顾命》,将即位(吉)安排在大殓(凶)次日,由此调适礼仪的吉凶交替与情感的哀乐转换。郑玄的新诠对魏晋以降经学诠释与礼制实践影响深远。从长时段看,汉唐各朝先君去世、新君即位的时间间隔逐渐拉长,议礼者、行礼者、观礼者对《顾命》经义的反复使用,不断对即位仪式产生影响。中国古代皇帝即位仪式具有超长延续性、富含世俗理性精神、深受经典诠释影响的特点。

20世纪以来雅典与斯巴达两极对立的话语建构——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解读为中心
白春晓(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  要:20世纪,西方学界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解读逐渐从历史学拓展到国际关系学。一战和二战期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始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共鸣。在美苏冷战的时代语境下,公元前5 世纪中后期的希腊历史被简单建构为“崛起的雅典挑战守成的斯巴达”或者“民主的雅典对抗专制的斯巴达”的两极对立。这种意识形态建构有时将美国比作斯巴达,有时又将其比作雅典,看似自相矛盾,但本质上都服务于美国追求的全球霸权。在后冷战时期,“雅典—斯巴达”对立叙事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继续为霸权主义张目。


·专题研究·

论周代服制

晁福林(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要:周王朝建立后,其安邦定国的大政方针,不行商王朝的内、外服制,而是着力推行分封制和其并行的服制。西周初年,不少邦国既不是王室“亲戚”,又非王朝勋贵,而是早就存在于分封制之外的邦国。认可这些邦国的存在,承认邦君权力,尽力让其服从周王朝的统理,实为政治形势稳定、发展所必需。周代服制所显现的是一种开放思想,具有包容天下、统一天下的观念。西周中期以降,服制逐渐不能适应政治发展需要,渐为明确的官僚册命制度和爵制替代。

僧司系统与15世纪汉藏走廊的宗教格局

胡箫白(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摘  要:设立僧司机构是明前中期中央政府“宗教治边”的关键一环,而僧司机构的性质及功能、僧司官员的背景和职掌,是认识15世纪汉藏走廊宗教格局的重要视角。明廷在汉藏走廊地区设立的僧司机构分为两类。一类由朝廷选派僧官管理,僧司辅助军卫保障边防;另一类委任地方宗教领袖实现王朝间接统治,僧司羁縻色彩较重。分析汉藏走廊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僧司系统的发展态势和势力消长,有助于揭示明朝对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制宜的国家整合策略,是理解明代边疆治理机制与逻辑的有效途径。

义和团运动时期英文报纸中的“大屠杀”谣言
张晓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


  要:1900年7月后,英美各大报纸相继刊电,称在北京的外国公使全部遭到屠杀,并捏造诸多血腥细节。他们还将1857年印度“坎普尔事件”中的血腥情节搬到中国场域,大肆渲染“黄祸论”。事实上,英国驻沪总领事霍必澜将自身的推断当成事实发回国内,使谣言获得英国官方认证的“公信力”。虽然以盛宣怀和伍廷芳为代表的中国官员频频辟谣,呼吁总理衙门与公使馆接触,间接促成公使馆外半个月的“休战”,但欧美世界对谣言深信不疑,呼吁对中国进行报复。尽管北京公使馆最终解围,但谣言已然完成了其在西方世界煽动情绪和开展战争动员的功能,不可逆转地影响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进程。

“多源现代性”视域下德意志启蒙思想家的中国知识生产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摘  要: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意志启蒙学界的中国知识生产形成五种论调:“互补论”、“一致论”、“多样论”、“停滞论”和“幼稚论”。对此,学界常见的解释框架有三种:“东方主义”、“汉学主义”和“多元现代性”。它们各有所长,但也存在认识局限。“多源现代性”是从全球思想史角度提供的补充性解释框架,认为中欧文化相遇造成的思想交融覆盖了多种样态,德意志启蒙思想家的中国知识生产是一种复杂的“叠加态”,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是某种“纠缠态”。传统与现代交融、东西方贯通,是全球现代性起步的前提。

美国司法政治化下的洛克纳案历史叙事

郭巧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要:洛克纳诉纽约州案是190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件,曾长期被美国学界和政界视为错案,被认作司法激进主义和法官立法的典型,是美国宪法法中的“反经典”案例。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最高法院新一轮司法能动,洛克纳案不断被发掘与重释。最高法院一直深受洛克纳案影响,无论是自由派大法官还是保守派大法官占据优势,最高法院都表现出洛克纳式的司法能动倾向。洛克纳案不断被美国学界和政界重构,以服务政治法律思想和意识形态。洛克纳案的多重历史叙事形式,充分展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政治化进程。


·读史札记·

《大明全图》与16世纪欧洲东亚地图绘制

邬银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com/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历史中国
立时代之潮头 通古今之变化 发思想之先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