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24年第7期目录与摘要
文摘
2024-10-22 17:23
北京
《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摘 要:青铜时代起,塔里木盆地开始存在一定规模的人类活动。到青铜时代晚期,盆地南北两侧经由克里雅河连接实现南北贯通。公元前1千纪初起,盆地环境恶化,克里雅河下游人类活动南移,盆地内部整体交通格局一度呈现“工”字形。张骞“凿空”后,东西向的交流超越南北向,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确立。塔里木盆地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存在的持续内部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文化基础,而通过丝绸之路,盆地成为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文化的重要节点,促进文化进一步繁荣。摘 要:南朝吴歌中保存的《前溪歌》相关史料,为理解江南地域文化在东晋南朝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面向。现存《前溪歌》歌词中所涉的前溪村、东武亭南、洛溪三处渡口,透露出乐人和乐舞沿着水道从吴兴武康到江南各地的流传路线。前溪乐舞的兴起是江南歌谣传统商业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乐人在渡口经营歌楼并流向江南腹地,背后隐含着底层民众对生计的探索。东晋中后期,商业歌楼逐渐在建康等侨民聚居区流行,改造了北方歌谣传统和侨民的文化特质,成为促进侨旧文化融合的重要社会力量,进而影响了南朝文化风貌。解 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摘 要:明代中后期,乡约与保甲、社仓、义学结合渐趋紧密,经历了以保甲为基础、以乡约为统摄,到先定乡约、后定保甲的转变。其原因是政府保靖地方职能下渗,由官办乡约为先导,受张居正改革中考成法的影响,乡约逐步接受政府检核,以查验效果。乡约呈现制度化特征,而不再是国家政治制度运行、基层权力实践及意识形态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乡约在明代地方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不仅证明了明代国家对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并未衰落,而且令乡约从宋代作为自治性组织,发展到清代成为职役的演变脉络更为清晰,也说明传统中国地方治理方式仍在持续发展。摘 要:道咸之际,清政府办捐制度出现从捐纳、捐输分立到两者合流,以捐输之名行捐纳之实的转变。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河工、军务支出巨大,户部库储日减、难以统筹全局,不得不下放收捐权限,各省所开捐输得以按捐纳规则办理。捐输程序便利、价格较低、选补更优,战争结束后,各省频繁开办捐输筹款,促进地方财权扩张。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各省捐输可按大捐、常捐办理,户部也设立捐铜局开办捐输,与各省争夺财源,捐输成为当时主要的办捐形式。地方自行设立捐局并增加多种杂捐,促使晚清财权不断下移,百姓负担进一步加重,捐输请奖实官也严重败坏吏治。梁敏玲 王天卫(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摘 要:1861年,英法两国凭借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在广州开辟四面环水的沙面租界。英法领事宣称在租界外的沙基和沙基涌也拥有“权利”,频繁无理干预租界周边事务,试图通过中方制度与人员扩大特权。中方在调整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官员共同参与该区涉外日常治理的模式——新涌缉捕和巡防营先后专管,南海知县、西关千总等文武官员亦负有责任。1883年巡防营入驻租界后,英法领事加强对巡防营的渗透,甚至借其侵蚀中国对租界周边的行政管辖权。晚清沙面租界周边的治理秩序深受英法势力的干涉侵扰,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典型体现。王春英(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摘 要:抗战时期,面对日伪围攻,华北各根据地遵循中共中央指示,实行贸易统制制度,借助公营贸易网络建设,突破敌伪封锁,运用经济手段向敌我拉锯的游击区投送力量,继之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持续推进的政治建设,促进了新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从而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局面,克服了根据地物资短缺的困难,削弱了敌人的物质力量,扭转了敌我在经济斗争方面的攻守形势,为取得抗战反攻的胜利积蓄了力量。华北根据地在反贸易封锁斗争中孕育的多维综合治理思路以及对跨区域贸易的探索,为新中国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摘 要:西尔斯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性别歧视诉讼之一。两位妇女史家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和罗萨琳·罗森博格分别代表控辩双方——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和西尔斯百货公司出庭,对美国妇女就业历史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该案引起妇女史界广泛关注。控方的败诉引发美国学界对史家公共责任的探讨,以及对妇女与性别史研究长达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反思,体现了美国女性主义史家对性别关系的新思考。西尔斯案的史学反思助推性别史兴起,是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转入第三波的催化剂。摘 要:中国古代燃料史研究,从研究时段看,呈现出高度集中于宋代的特点,此即“唯宋”;从研究对象看,又呈现出主要围绕煤展开的特点,此即“泛煤”。要突破固有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势,学界有必要跳出骤变性、普遍性、彻底性的“燃料革命”执念,重回渐变性、局部性、非彻底性的“燃料变革”理念。学界须认识燃料变革的丰富内涵,除从草木燃料到煤的转变之外,还有从以天然草木燃料为主到以人工草木燃料为主的转变、从以木本燃料为主到以草本燃料为主的转变、从只提供热量到提供动力的转变。煤之外的其他燃料变革对中国古代社会与生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究。《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com/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历史中国
立时代之潮头 通古今之变化 发思想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