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治亭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
所谓“饥饿的盛世”论者,无视大量清代文献档案所载史实,引用英人以西方眼光看中国社会的所谓“事实”,必然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计134年,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历史时期,被史家誉为“康(雍)乾盛世”。近一二十年来,学界乃至社会上出现一些质疑清朝历史地位的声音。关于康雍乾时期的历史地位,有人提出,“康乾盛世是一个民不聊生、思想僵化、文明退步、经济萧条的时代”;也有人指斥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中国古代是否有“盛世”,康雍乾时期是否可称作“盛世”,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先明确盛世的标准。结合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笔者认为,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可视为判断盛世的三个指标。由此三者判断,并以运动发展的眼光审视,将康雍乾时期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国家统一,是辨识盛世的首要条件。国家分裂、国土沦丧之时,绝无“盛世”可言。清朝统一全国,始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至清军入关前,完全统一东北地区与漠南蒙古。入关后,历18年,灭亡南明政权。继顺治之后,康熙帝继续推进统一:削除三藩割据,平定吴三桂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降台湾郑氏政权;挥师北上,两度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挫败沙俄入侵,收复被占领土;康熙三十年举行多伦诺尔会盟,漠北蒙古正式归附;消灭噶尔丹,稳固西北地区统治。在噶尔丹之乱后,准噶尔入侵青海、西藏,康熙帝出兵驱逐准军,恢复清朝对西藏、青海的控制。雍正至乾隆前期,又相继平定罗卜藏丹津、噶尔丹策零、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之乱,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南疆霍集占兄弟之乱,真正统一新疆全域。次年,乾隆帝宣称,“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至此,清朝疆域达到全盛:西起巴尔喀什湖以东,接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日本海;北抵戈尔诺阿尔泰、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这样辽阔的国土,陆地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凡否定康乾盛世之说,皆不论其国家一统、疆域一统。须知,这是论盛世的首要条件,舍此,则免谈!两次雅克萨之战有力打击沙俄的侵略气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图为广廷渤、吴静雨、刘剑英创作的油画《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表现了被击败的俄国侵略者在清军监视下仓皇撤退的景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在实现疆域统一的同时,康雍乾三朝打破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创建新“大一统”理论,这是盛世放射出的一道思想光芒。中华文明史上,“大一统”理念源远流长,自秦汉始,历朝皆奉行“大一统”,显示出这一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但是,彼时的“大一统”存在理论缺陷:守持“华夷之辨”观念,“内诸夏外夷狄”、“内中国外夷狄”。随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不断推进,这种“大一统”思想亦需随之调整。清朝突破“华夷之辨”始于入关前。皇太极提出“满汉一体”、“满蒙汉视同一体”的政策,明确表达了崭新的民族观——“华夷一体”。在此基础上,雍正帝构建一套全新的“大一统”理论,重新阐释“中外”、“华夷”关系。他提出,“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雍正帝还反复强调:国家一统,所用之人,所行之政,皆属“中外一家”,即“华夷一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清朝的“大一统”政治得到空前发展。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康雍乾三朝还进一步推进边疆与内地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秦始皇废分封、建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历代沿袭,直至清代。中国历史证明,中央集权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是巩固国家统一、深化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清以前,历代王朝自唐代始以羁縻制管理边疆民族地区,并没有将其纳入中央直辖的管理体制。清朝把中央直辖的管理体制推广到边疆地区:在东北地区设置“三将军”;在蒙古地区施行盟旗制;在西北分设伊犁将军、领队大臣、盟旗、八旗、伯克及土司等多种管理制度;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废除分封制残余的土司制,改设流官管理。通过以上举措,清代国家统一水平达到新阶段,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臻于成熟。否定康乾盛世者断言当时是“饥饿的盛世”,“民不聊生”、“经济萧条”,这些言论完全站不住脚。有关康雍乾三朝经济情况的历史记录,可谓比比皆是、史不绝书。这里仅举几组数据,不辩自明。康雍乾时期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因此,耕地增减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以康熙六十一年耕地数为例,全国耕地数为8.51亿余亩,与明代耕地面积的峰值7.84亿亩相比,高出6千余万亩。雍正朝耕地继续增加,至乾隆末期,已达10.5亿亩。康雍乾三朝耕地面积何以在百余年内持续猛增?早在入关后的统一战争中,清朝就颁布垦荒兴屯令,招集各地流民返乡恢复耕地,允许开垦无主荒地。垦荒多少,成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上述原因使得垦荒高潮迭起,至乾隆时,已到了无荒可垦的程度。这时,乾隆帝倡导要向“山头地角”要地要粮!清朝开始在边疆地区,如西北、东北、西南垦荒屯田,史称“盖雍乾以来,各省军屯民垦,称极盛焉”。清朝在大规模推行垦荒屯田的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始整治水灾频发的黄河,历时30年治河成功;淮河、京杭运河皆得治理。“黄、淮俱已安流、运河较前深通,重运无阻”。自此,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在全国范围内,凡为害的水系,如京畿地区永定河、清河,江浙地区的太湖及其他地区的水患,也都得到有效治理。水患得到控制,加之大量开垦耕地,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日渐充裕。在经济繁荣、国家富足的情况下,康熙帝先后宣布两项重大决策。其一,自康熙五十年始,3年之内“天下地丁钱粮……全免一周”,即在3年之内免除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及其他纳税人的地亩人丁钱粮。不仅如此,“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总计3年内“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这一数据,已超出此前清代最好年景的全国收入。其二,自康熙五十一年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自秦汉以来,历代相沿征收丁税,至此,千年之成规终被废除,是对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一次解放。仅此两件大事,足以反映康熙朝后期国家之富足,可谓“海宇升平,国用充足”。百姓生活状况又是如何?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一年会见大学士、九卿等官员时提到,“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二三人交纳钱粮”。那些抹黑“盛世”论者,是否看到这些记录?雍正帝于雍正二年(1724年)改革赋役制,将丁赋与田赋两项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又简化赋役征收方式。雍正帝另一项重大举措是消除“贱民”籍,如广东“疍民”、浙江“惰民”、山西“乐户”、安徽“伴当”、江苏“丐户”等。此前,这些从事“低贱”行业的人被定为“贱民”,世代承袭,不得应试。从雍正元年到八年,雍正帝针对各省存在的“贱民”,陆续发出谕旨,予以废除,在恢复他们平民身份的同时起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乾隆朝继续大力垦荒屯田、整治水利。受气象影响,乾隆朝水患猖獗,江苏、浙江临海处,海潮倒灌,淹没大片土地而不得耕种。乾隆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全面整修江浙沿海地区海塘。史家统计,乾隆朝60年中,河工、海塘花费“以亿万计”。清朝蠲免全国钱粮,在乾隆朝达到顶峰,充分显示国家财政的强大实力。乾隆朝共有5次全国蠲免,达1.4亿两;还有3次全免江南各省漕粮,总计1200万石,值银1200万两,两项合计,共1.52亿两,相当于平常3年的全国总收入。此项举措大得民心,蠲免“诏下之日,万方忭舞”。晚清学者王庆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以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脉,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者哉!”史家所称盛世,并非指每代王朝都有一个盛世,而是从几个王朝的比对中,确认某个王朝的某个时期为盛世。需要强调的是,一个王朝某个时期仅有一项或几项重大发展成就,亦不足以称盛世。史家所认定的盛世,当指国家统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发展,并且比前代多有超越。史家公认汉代“文景之治”、唐代“开元之治”、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雍乾之治”。平均计算,大致每500年出现一个盛世,足见一个王朝缔造盛世绝非轻而易举!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无须与历代王朝逐一对比,只与前三个盛世作比较,便知其是否堪称盛世。首先,比较疆域统一。清朝疆域不仅远比前三个盛世更为辽阔,其根本变化在于将各边疆地区纳入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故雍正帝自豪地宣布:“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其次,比较国力。四大盛世都达到各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武帝初,“海内乂安,府库充实”。唐开元、天宝间,“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明永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康雍乾时,人口达两三亿,国用仍然充足,不逊前代。不同的是,自康熙时废除人丁税,其后雍乾两朝更频繁蠲免赋税,尤其是五次蠲免全国地丁钱粮,数额之巨,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为前三个盛世所不及。最后,比较文化发展水平。自西汉始,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司马迁著《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新体例,为世代传承,历2000余年不改不变。文学如“汉赋”、乐府诗,亦属首创。盛唐文化,以诗歌著称,诗人辈出,成就非凡。其他如绘画、音乐、舞蹈,既超越前代,又被后世树为典范。至于明永宣之世,历时不足40年,故其文化总量不如汉唐,但也有独创,如《永乐大典》,首次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在成祖主导下,还编纂《五经四书大全》《天下郡县志》等关涉史地、伦理等方面的典籍30余种。纵观康雍乾百余年文化发展,可谓成果丰硕。诸如经学、理学、史学、绘画、小说、戏剧、诗歌等,各有名著、名篇问世。其中,考据学为史学独创,称为“乾嘉学派”;官方开设国史馆,撰写本朝历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皆属传世不朽之作;《四库全书》更集中国文化历史之大成,堪称中华5000年文化宝库。戴逸先生认为,“清代载籍之富,学者之众,流派之多,领域之广,业绩之丰,为前史所罕见”。当然,作为封建王朝,清朝的文化政策也有时代局限性,比如修撰《四库全书》的同时也禁毁了不少典籍文献,康雍乾三朝文字狱也成为禁锢文化创新的一道枷锁。以上列举事实,并非全部,却足以反映康雍乾三朝开拓进取,不亚前代盛世。康雍乾三朝被称为“盛世”,应是实至而名归!学术争论不同观点的表达,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须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据,展开深入分析研判,进而得出结论。所谓“饥饿的盛世”论者,无视大量清代文献档案所载史实,引用英人以西方眼光看中国社会的所谓“事实”,必然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康乾盛世是清朝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清史最精彩的篇章。我们应正确认识清代历史,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建设提供宝贵借鉴!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评论》《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