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深圳市政府旗下的安居集团展开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工作。1. 位置合适,要交通和配套要好,贴近区域核心位置,也就是说得是好地段的房子。
2. 户型面积65平以下。
3. 生活便利,靠近地铁口,生活配套完善。
4. 手续齐全,满足金融机构带宽要求。
5. 满足以上条件安居集团会整栋收购。
这五个要求看着甚是眼熟,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年龄需要20岁以下,工龄需要30年以上,每天要去工地打灰,但又必须穿黑丝上班。我就在想,这么好的地段,又是这样的小户型,开发商会卖不出去?当然可能性也是有的,比如公寓房就相对难卖一点,但人家开发商为啥要低价卖给你呢,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好的户型,自己做运营不香么?所以这还有第六层含义,就是这家开发商已经资不抵债了,急着要把手头的资产抛售出去,才有可能被安居集团低价打包收购。这倒是让我想到河南郑州,几个月前也收二手房当保障房,但人家的要求更是过分。要求房龄不超过15年,面积不超过120平,位置还必须在金水区和郑东新区,还要在三环内。说好听点,符合条件的房子太少,太难收了,说难听了,就是故意卡这样的要求,以此来应付上面保障房的政策。说实话,保障房这东西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非常鸡肋的,因为它彻头彻尾是个民生工程,你想靠他赚钱是不可能的,能够收支平衡,不要自己补贴已经笑不动了。所以对于保障房制度,我是一直存在疑问的,这么大一笔开销,无论是购买还是后期运营,地方政府到底哪来的钱去填补这个漏洞。实际上我很能理解,现在中国就是想学习新加坡的套路,有钱人去买房交房地产税,穷人老老实实向政府租房,也能过一辈子。但是有个问题,新加坡的财政收入来源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加坡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和投资,然后把这些钱再补贴到租屋中去。然而中国自从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就是土地财政,至于税收投资什么的,连维持财政基本支出都很难,绝大部分地方还要靠中央的支付转移。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崩盘,土地财政也遇上了极大的危机,地卖不出去了,那么地方就开始穷得叮当响,甚至很多地方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还要把事业单位转企业。关键保障房这事情吧,还真不是中央统一管理,最终还是放权给地方自治,根据各地情况不同因城施策。问题是财政都这样紧迫了,你们说哪来的钱去搞保障房?所以各地对于保障房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过去卖地来钱太快,哪怕你让它们好好运营保障房,都不可能达到卖地这样的高度。于是中央的文件发了又发,但真正把保障房落到实地的城市真的屈指可数。哪怕就是准备落地的城市,也会像郑州深圳那样设置非常严格的收购条件,毕竟现在钱已经很紧张了,这类投资就算不能赚钱至少不能亏吧?因此这种矛盾本来就很难调解,唯一能够短期解决的方案就是深圳长租公寓的模式。以政府的名义做二房东,把房子租下来装修一下再对外出租,这恐怕是对资金要求最小的操作方法了。但是这个模式也容易引起非议,因为老夫曾经创业做过长租公寓,算上房租装修运营,对外出租的价格起码得是租进来价格的两倍,才能勉强打平。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房租价格,因为政府的介入反而把原来城中村的房租给提高了,那么政府介入的意义何在?所以保障房这东西,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是有政府补贴,想纯粹靠市场化那些东西是肯定走不通的。但是现在政府没钱,就算是补贴也不可能做到大规模补贴,还是只有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到保障房的制度,那么中国房地产现状就不可能改变。像新加坡那样,让有钱人住产权房,穷人住保障房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憧憬,只是在国内想要实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大概等经济慢慢恢复,或者中国又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后把钱放在这些民生上,才有可能慢慢搞起来。但问题是,如果经济真的好了,你们说钱还会用在民生上么?恢复基建狂魔这个称谓不是更加有派头?2024已经过了大半,更是充满了不确定。七叔帮助你找到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研判。
加入顺势理财俱乐部,你可获得:
七叔被删除的文章以及更犀利的大实话;
对下一周市场的预判和建议;
每周不少于3条计划机构内部动态分享;
原价1999元/年,现优惠价299元/年,未来随人数增加逐步恢复至1999元/年。
功夫没有白下的,钱没有白花的,立刻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