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的四川:年味是过出来的

文摘   旅游   2024-02-28 17:05   上海  

-

不管年夜饭是吃饺子还是吃火锅,不管吃了年夜饭是看春晚还是打麻将,每到岁末,总是要过年的。“过年”对四川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或者说,四川的年味,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们今天的春节,起源于汉武帝召集民间天文学家对历法的一次修订。来自四川阆中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八十一分律历,奠定了今天沿用的年月日划分形式,确定了闰年闰月规则,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并将每年的第一天定为元旦,由此诞生了春节。

春节的时间确定于西汉,春节的命名确定于百多年前,但“年”却是古已有之。

作为最早的农耕民族,华夏先民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农业产业链”,他们不但种植主粮,还种植蔬菜瓜果。如此复杂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整年奔忙难得空闲,于是在完成“秋收冬藏”之后,精神彻底放松下来,内心里就迫切的想要搞点什么活动乐呵乐呵。


图片来源|熠朝Zavier

这种集体情绪,催生了丰收庆祝活动,随后又发展成了庆祝丰收、奖励先进、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来年生产的“年会”。其实我们过的年,在老祖宗那时候,就是一场年会活动,还由此诞生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过年和防御侵略同等重要。

由于生产条件所限,来年丰收与否,还需要看老天爷的意思,于是华夏先民的“年会”加入了对上天打报告的环节:祭天。这种祭天情结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四川农村的一些地方,除夕年夜饭都是要先祭天再祭祖宗,最后才是一家人上桌吃席。

图片来源|熠朝Zavier

通过祭天活动对老天爷打了申请报告,就要看老天爷的回复批示,于是大伙儿都养成了观测天象解读天象的习惯。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到处都是民间天文学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但扰乱了生产生活,还都集体变成神棍,通过解读天象扰乱人心。 

面对这一乱象,颛顼帝进行了一次大改革:绝地天通。

这次改革,将观测天象解读天象的权力收归“中央”所有,民间天文学家不准再乱弹琴,尤其是各方诸侯,不准通过擅自解读天象搞事情。

这项改革统一了人们的信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宗教改革。其实,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天文历法改革。

“绝地天通”改革,产生了由“中央”供养的专职天文工作人员,并由此展开了广泛的天文观测活动。长期的天文观测,逐渐修正了人们对天象的错误认知,并形成了一整套观测天象的方法和解读天象的规则。这些经验被后人总结为“天圆地方”。

没错,“天圆地方”并非古人对世界的认知结论,而是古人用来认知世界的数学模型。它假设大地为平面,简化了算法,使得古代天文学家可以在当时的观测和运算条件下,也能通过记录天体与大地的相对位置,从而演算天象变化。

这套规则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秦朝这基础上制定的历法,又被命名为“颛顼历”。

《颛顼历》图源|百度

《颛顼历》并不完美,它以十月为岁首,将过年活动安排在十月,就说明了它对物候变化并不能准确预测,为了不耽误来年的农事活动,只能将过年庆祝尽量提前。  

沿用到汉武帝时,《颛顼历》累积的误差越来越大,就连月相变化都不能准确反映了,以致于“朔晦月见,弦望满月”。  

历法说今晚应该没有月亮,结果月亮出来了。历法说今晚是弦月,结果却是满月。这种误差,对人们的伤害太大了。 

试想,一个将军带着士兵出去偷袭,本来预料晚上没有月光,结果却是满月普照大地……这哪里是搞偷袭,分明是搞心态。  

汉武帝忍不了,大发圣旨: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是懂天文知识,都来观测天象修订历法。 

于是,阆中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天文团队中脱颖而出了。


落下宏|图源百度

他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可以预测月食和日食,并且还能准确反映物候变化。

预测月相是验证天文历法准确性的最直接办法。而反映物候变化,更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

预测月相,就要演算月亮公转。预测物候,就要演算地球公转。以月相变化制定历法,就无法准确反映物候变化。以物候变化制定历法,又无法准确预测月相变化。一直以来,天文历法都在寻找让两者达到平衡的算法,这个千年难题,让落下闳给解决了。

不仅如此,落下闳还将反映物候变化的“二十四节气”融入了历法之中,使得这套历法可以更方便的指导农业生产。

汉武帝对这套历法非常满意,于是将之命名为《太初历》:看到没有,朕的历法最准确,你们以后都要按照这个来过年。

《太初历》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人们过年终于可以从上一年过渡到下一年。四川的物候变化和二十四节气最为吻合,因此人们过完年就可以准备农业生产了,勤劳的四川农民甚至过了初四就开始犁田育秧。


汉武帝希望《太初历》成为后世历法的典范,这个愿望实现了,又没完全实现。这套历法也不完美,运行189年累积的误差,就会大到干扰农业生产,于是后世都会持续进行修订。

好在不管历法怎么改,正月过节这事儿,在汉文化地区算是彻底定了下来。

之所以限定为汉文化地区,是因为有的人就是不买汉武帝的账。比如,汉朝的“小叛逆”羌人,不管你把《太初历》说得天花乱坠,我就是不在正月过年,偏要像以前那样,在十月过年。不要问为什么,问就是我这才是正经的老传统。


羌年的具体日期,本来是由释比老人按照古夏历算法推算出来的,具体在哪一天并不固定。之所以确定为十月初一,是在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之际选定的。

羌年突出的就是任性,不但具体日期由释比老人说了算,就连搞不搞庆祝活动,也得看寨子里的实际情况。如果这一年里,寨子里没有成年人死亡,那就庆祝羌年。如果不幸有成年人去世,那大家就继续憋着吧,等到正月过春节才能乐呵乐呵。顺便说一句,死不死人这事,不仅影响羌年庆祝活动,还影响“瓦日俄足”(歌仙节)的庆祝活动。


图源|米林

对族人过世的重视,严重影响了羌人过年的心情。到了现代社会,“有没有人去世”这一条件还是决定着寨子里要不要搞庆祝活动。这一限制,直到羌年成为文旅节会,几个羌族聚居的自治县轮流举办羌年的官方庆祝活动,才成功的“绕开”。不在寨子里过羌年,那去别的寨子总行吧。
于是,羌年成为年年都有的庆祝活动。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总有一个地方在庆祝羌年。
由于全域旅游的兴起,羌文化体验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过羌年已经不再是羌人自己的事情,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慕名而来,成都、重庆的游客更是羌年盛会的常客。
羌年成了各族人共同的节日。这一改变,对羌人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以前,庆祝羌年就是吃吃喝喝唱歌跳舞,放飞自我享受节日,现在还得被迫营业继续搞旅游接待,比平时更忙,在赚钱的喜悦和忙碌的烦恼中纠结。这就跟过春节一样的心态了:怕亲戚不来,又怕亲戚一起来。


羌年成为文旅节会,除了带来赚钱机会,还让羌文化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以前大家关起门来自己过羌年,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有的不是那么容易传承的习俗、不是那么讨喜的习俗,就可能荒腔走板敷衍了事。
比如羌人释比的羊皮鼓舞。
这其实是释比戏的一种表演手法,释比老人在羌年活动中,手持羊皮鼓唱跳颂祷,负责祭拜天地神明、祈祷五谷丰收、祝愿族人平安喜乐,同时还要向人们传导善良做人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这种说教内容,年轻人自然是不怎么爱听的,就记住了羊皮鼓舞“好看、热闹、很酷”。久而久之,释比说唱这种传统文化就会逐渐的边缘化。
羌年成为文旅节会之后,释比戏一直是重要节目,这一传统习俗赢得了“C位”展现机会,其演唱内容也记录了下来,作为挖掘羌年文化底蕴的重要素材。
羌年基本上继承了先秦时期人们过年的主要活动内容,藏年可就没那么“传统”了。


图源|米林
其实,最初的藏年并不是按照历法来过的。
古早时候,庄稼收获时节就是藏族人民庆祝新年的时候,本质就是丰收节,有了收成才好过节嘛,突出的就是实在。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更多历法方面的书籍,才让藏地官方确定了按照历法来庆祝新年。
藏地很早以前,就有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来推算四季的“白玛”老妇历算法,于是到了萨迦王朝统治年代,就按照历法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这就是国王新年。

图源|米林
在藏历年里,藏族家庭也会欢聚一堂共进晚餐,在这期间,还会在食物中增加一些特别信物,以讨取吉利说法,类似我们在饺子、汤圆中包硬币的方式,只是他们加入的东西种类更多,不同的信物代表不同的寓意。除了家庭聚餐,藏历年还有挂经幡、赛马、跳锅庄等集体活动。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藏历年同样是吸引游客体验的重要节会,同时也是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图源|米林
但是藏地在冬天常常因为气候问题通行不便,而且节会时间又和春节“撞期”,这使得藏历年在游客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春节和羌年。就算是在藏族节日中,藏历新年也不如转山会、林卡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不过,随着祈福文化的流传,藏历新年作为人们春节出游的特色选项,也逐渐受到重视。在春节庙会得到了神仙的祝福,再到藏历新年现场获得菩萨保佑,叠满一身BUFF开始新的一年,岂不美哉?

于是,四川人已经可以过羌年、春节、藏历年三次新年。

如果加上公历元旦节,那就是可以过四次新年。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一直是春节的最大主题。四川是外出务工大省,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为了这顿年夜饭,千里万里的赶回来。没有赶上这顿年夜饭的人,感觉就像错过了一个亿。

年夜饭只是四川人过年的一个小环节。在除夕之前,还要做几件大事:熏腊肉、做香肠、送灶神、大扫除,然后才会准备年夜饭。

部分地区,还要酿米酒、蒸黄粑。

酿米酒这事儿,是考验手艺、预测来年运气的重要环节。米酒酿得不好,就会让人惴惴不安:是不是来年气候不好,或者就我一个人倒霉?

图源|w绝绝


蒸黄粑则是川南农村过春节的重头戏,比年夜饭还要重要。因为黄粑除了作为春节待客的糕点,还是用来送礼的礼品之一。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黄粑要是做得不好,是会在亲戚中“社死”的。

在更早的时候,人们为了过年,还要自己做爆米花。玉米做的爆米花,既是春节期间的零食,也是餐前甜点环节的重要摆盘内容。大米做的爆米花,则是要用来做成米花糖,既是零食,也要与黄粑一起,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如果不是那么讲究,也可以直接用爆米花泡糖水吃。

四川人过年吃饭,是分甜点和正餐的。在正餐开始之前,会先来一顿甜点,汤圆料子煮的糖水,加上爆米花、糖果。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但也是最容易挨训的环节。

之所以将甜食安排在正餐前面,是因为吃了甜食之后,会更想吃咸食。这可能是甜食打破了身体电解质平衡的原因。

遗憾的是,如今的四川人过年,已经不再那么严格的遵守甜点加正餐的规矩。一方面,是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得手工制作的甜点不再那么受欢迎,大家都是去买工业制成品,也就没有了炫技、攀比的心思。另一方面,则是大家都为身体发福而烦恼,正餐前面甜点的碳水轰炸,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其实,就连大年初一吃汤圆,都不再那么受欢迎了。吃汤圆干什么,继续烫火锅不香吗?

想象一下,被春晚吵到十二点,被鞭炮吵到三四点,才刚刚打了一个盹儿,甚至根本就没睡,就要起来煮汤圆、吃汤圆,那会是什么心情?

反正我小时候大年初一起床的唯一动力,就是可以起来放鞭炮。至于吃东西,那得到中午时候肚子饿了,才会想起来。


图源 |甘子货

大年初一通常是不能窝在家里的。有庙会的去庙会,没庙会的出去转山,再不然就是走亲戚。有的人直接在大年初一开始上坟,和老祖宗搞好关系,提前领取保佑BUFF。

大年初一如果呆在家里,会被人瞧不起:你,根本不懂过年,没意思。
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四川人搞出了很多出门游玩的过年内容。
庙会因此应运而生。

图片来源|熠朝Zavier
与其他地方的庙会抢头香抢祝福不同,四川人的庙会,突出的是娱乐,以吃喝玩乐和看节目表演为主。
有庙的地方举办庙会,没有庙的地方,找到一片空地,也能搞起一场庙会。
笔者老家的一座荒山上,庙只剩残垣断壁,平时人们就算是闲得发慌也不会去那座山,但是一到春节,就都聚集过来,摆摊的摆摊,表演的表演,突然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情景,属于春节活动“野蛮生长”的阶段。
如今,春节活动已经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能搞活经济创收,甚至还能趁机宣传当地旅游,春节庙会也就成了每个地方都重视的环节。

图片来源|jackie

大年初一通常是不能窝在家里的。有庙会的去庙会,没庙会的出去转山,再不然

民间庙会的重头戏是耍龙灯。

当先是锣鼓队伍开道,提醒人们龙灯来了。接着是一个套着光头笑脸面具的人,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的样子,显示龙是他请来的。后面紧跟着就是拿着一个球逗龙的人,他指挥着龙灯队伍在前进过程中做出各种动作。于是,龙灯就在人群中蜿蜒游走,引起人们驻足围观。

伴随龙灯游街的,还有各路神仙。财神肯定是不能缺席的,大家熟悉的八仙也来送祝福,有的地方甚至还会加上济公,以及西游师徒四人。


图片来源|jackie

春节期间,龙灯队伍会受邀游行在各个集市之中,直到元宵节。

在元宵节,龙灯队伍会在烟花和鞭炮之中,举行最后一场表演。因为是收官表演,人们也将元宵节的这场活动称为“烧龙灯”。

如今耍龙灯已经成了非遗项目,少了民间自发演出的随性所欲,多了科班表演的一板一眼,随行出游的神仙队伍也更为讲究。

在庙会表演科班化的同时,庙会本身也在变得专业化。

图片来源|熠朝Zavier

四川规格最高的庙会,要数博物馆举办的庙会,比如成都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武侯祠的庙会是成都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成都年味最集中的庙会。
因为地处喜神方位,武侯祠也是新年祈福许愿之地,大年初一摸喜神石,吸引了许多前来排队。同时,武侯祠祭祀了蜀汉群英,其中关羽作为武财神,也吸引了许多人在过年期间前来沾喜气。面对这一群众需求,武侯祠干脆推出了关羽主题展览,让大家可以直接了解关羽的生平。
此外,武侯祠还有三国主题的灯会,包含变脸吐火在内的川剧表演,以及全年热闹的锦里。今年武侯祠还推出了机甲版的武财神关羽,将蒸汽朋克、三国人物和财神祈福结合到了一起。或许,机甲版的武财神,会更对年轻人的胃口。
谁懂啊,这里本来是刘备的墓地,结果变成了诸葛亮的祠堂,现在又变成了关羽的庙会。这是一场只有刘备受伤的庙会。
当然,刘备并不是唯一受伤的帝王。在王建的墓地永陵,也是一到晚上就有一群老头老太太在坟头跳广场舞。这也反映了四川人对帝王将相的态度。
武侯祠的庙会,更贴近大众,有种草根文化大杂烩的感觉。

图片来源|熠朝Zavier

相比之下,杜甫草堂的庙会,则是有种阳春白雪的雅气。

杜甫草堂的庙会,原本就是文人雅士捧出来的。

早在宋朝的时候,人日游草堂,就成为了成都人过年的热门活动。人们在这里凭吊杜甫、赏梅吟诗,文人雅士在此以文会友,年轻学子在此请教进益,由此形成了文化盛会。同时,人们在杜甫草堂游玩时留下的墨宝,也成为了后人瞻仰研究的文献。


图片来源|花月白

宋朝蜀中文士占据了半壁江山,出现“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状元”、“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盛况,和这种文化传承也有关系。这种地域文化熏陶,遇到开慧之人,就很容易造就彪炳一时的风流人物。

杜甫的诗圣之名,引来人们凭吊,凭吊之人留下墨宝,又供后人凭吊,如此代代流传,形成了杜甫草堂的文气雅韵。


图片来源|花月白

如今的人日游草堂,主要分为三大内容:祭拜诗圣、唱和诗会、主题展览。

诗圣祭拜活动,充满了唐朝风韵。唱和诗会以诗歌朗诵、诗歌吟唱、诗意歌舞展现诗歌文化。主题展览则是中国诗坛第一CP“李白和杜甫”的生平、作品、文物展览,这项常设展览场馆被命名为“李杜堂”,这三个字取自北宋苏轼书法集,算是苏轼“隔空题字”,文化地位瞬间就上来了。

从武侯祠到杜甫草堂,从三国时空穿越到唐朝时空,这就是逛成都庙会的体验。


图片来源|花月白
春节逛庙会,只是四川人过年的一种方式。
出门游玩,最重要的是出门。四川人的春节,不是在出门,就是在准备出门。
在外地的人,要赶回老家,吃年夜团圆饭、走亲戚、逛庙会。
在老家的人,要出门旅游,就算每次出去都堵在路上,也是乐此不疲。
这种奔波折腾,看似没有意义,其实有很大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过年是庆祝丰收,总结经验再创佳绩。
在今天,人们过年是奔赴情怀,收拾心情再次出发。
人们过的不是年,而是心里的一道坎。
“辞旧迎新”,就是对生活体验的一次翻新。
  
-END-
文章为「Qu四川」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中图片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在此感谢各位作者提供图片
Qu四川原创栏目
Qu旅行

《来阿坝,邂逅壤塘版“飞鸟集”》

《达古冰川贴近年轻人的出游需求,推出一系列的年轻新玩法》
冬天,我们滑雪去


Qu四川
立足四川,向世界传播四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