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宋著名文学家、文坛领袖、书法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否见过大熊猫,学界存在争论。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认为,苏东坡大概率见过大熊猫,理由如下。
一是苏东坡在瓦屋山遇见大熊猫,因为历史上瓦屋山大熊猫很多。 苏东坡在《寄黎眉州》中写道“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从“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可知,苏轼应该登上过瓦屋山,但史料上无直接记载。这首《寄黎眉州》诗,是苏轼40岁左右在密州所属的胶西县写成寄给时任眉州太守黎希声的(眉州知州黎錞)的。此诗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如在眼前,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和归隐之情。据苏学专家王晋川先生研究:苏轼一生几乎没有凭空作诗的事,若非他亲眼所见,是绝不会正面描写的。瓦屋山至今还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片区有野生动物94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云豹、林麝、中华秋沙鸭、黑鹳等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黑熊、小熊猫、黄喉貂、水獭等74种。2022年8月27日洪雅县委宣传部报道,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管理员收到一条实时传输回来的野生大熊猫倒立撒尿视频。经核实,该视频拍摄地点位于瓦屋山区域核心保护区海拔2067米处。出生眉山的喜欢山水的苏东坡,写过老鼠、河豚、蚂蚁等很多动物,在瓦屋山见到大熊猫不足为奇。据历史文献,在苏轼17岁左右时,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前往雅州(即雅安),拜访雅州太守雷简夫。雷简夫对三苏相当欣赏,便将之举荐给了益州(即成都)太守张方平,最后由张方平将苏轼与苏辙举荐给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苏洵为了儿子们的前程,很费苦心,奔走求人。时值初春,沿路冰雪消融,万物竟生,正是大熊猫活跃之时。大熊猫生活在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气温低于20℃,哪怕气温在-4-14℃她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古时眉州人前往雅安,大多会取道洪雅到荥经;或者从浦江到名山,这些路带大熊猫很多、出现率很高。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发现一只“黑白熊”,并将其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引发了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狂热,雅安也成为世界上大熊猫首次科学发现地和大熊猫的故乡。雅安目前也是大熊猫存量最多的地方,大熊猫活体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建国以来为国家提供大熊猫130多只,其中18只作为我国和平使者赠与友好国家,2003年中国大熊猫研究基地落户于碧峰峡。据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张志烈先生研究苏轼苏辙诗词发现,“竹公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熊猫,但是幼年的大熊猫。他认为:“根据苏轼诗歌的情态描述,这一动物不是寻常的竹公式,而应该是大熊猫。就是说,由于罕见,估计苏轼混用了动物的名字。”苏轼在《竹公式》中写道:“野人献竹公式,腰腹大如盎。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两牙虽有余,四足仅能仿。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他弟弟苏辙为此写了《次韵子瞻竹公式》,“野食不穿囷,溪饮不盗盎。嗟公式独何罪?膏血自为罔。阴阳造百物,偏此愚不爽。肥痴与瘦黠,禀受不相仿。王孙处深谷,小若儿在襁。超腾避弹射,将中还复枉。一朝受羁绁,冠带相宾飨。愚死智亦擒,临食舐吾掌。”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时年26岁的苏轼通过科举,经王安石签发,任大理寺评事、签书陕西凤翔府判官。苏轼在凤翔任上,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木”,以及集运粮米、刍秣供给西部边防的两大要务,经常到乡下农家访谈。治平元年(1064年)夏秋,凤翔当地农民把在路边上捉到的一只“竹公式”送给苏轼,他因此挥笔写下《竹公式》诗,住在汴京的弟弟苏辙,得到哥哥寄来的这首诗后,立刻写了《次韵子瞻竹公式》。这是文坛的一段佳话。大熊猫吃竹子,苏东坡也喜欢竹子,习性类似。东坡一生写竹、画竹、咏竹、说竹、吃竹。东坡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纡竹记》,“胸有成竹”。他在《墨君堂记》中赞竹子:“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在《答任师中家汉公》诗中有句:“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他还写诗:“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等。米芾曾亲眼观看东坡画墨竹,只见东坡拿起笔来,自下而上,一笔就画出竹竿来,然后再点缀竹节、枝叶。东坡不但爱画竹,还很爱吃竹笋,“乌台诗案”后,他被贬到黄州,刚安顿下来就写诗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还说朋友吃进肚子里的笋,能长成上千亩竹子了。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竹”与“肉”,全诗是这样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是竹子的雅号。竹子,可以是风枝雪叶、清风劲节的,也可以是烟火人间、让人齿颊留馨的,正像东坡居士一样。五是苏东坡遇见大熊猫,至今在宝鸡、凤县等地有传说。2020年7月30日—8月6日 我们调研组赴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凤县、太白、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延安市、榆林市、神木县、宜川县、黄陵县、西安市等地调研,还专门去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黄帝陵、炎帝陵、周原遗址、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等地,发现陕西文化遗址资源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体现了当时科技、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课题组还深入森林、山区、社区、街道、市民、农户调研,在汉中、宝鸡(凤翔区)及其周边的有些老农和知识分子还知道苏东坡喜欢大熊猫的故事。特别是当地有些学者认为,“竹公式”是古代方言、土话,就是指“竹公子(仔)”,表示很小的吃竹子的大熊猫,不是指竹鼠、竹牛,当地出土文物中还有大熊猫的遗骨。这与张志烈教授的考证一致。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以上,称谓很多,方言称呼也有,“竹公式”“竹公子”应该就是大熊猫的另外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2000多年前,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四川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小相岭片区和陕西秦岭片区、甘肃白水江片区,都是大熊猫古老的家园。苏东坡见到竹公式的地方是在凤翔,就是秦岭西部。出生于四川的文学大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珍奇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据有关学者研究,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广记》卷一六三,其中《王氏见闻》收录《竹公式》一篇,其开头一段文字云:“竹公式者,食竹之鼠也。生于深山溪谷竹林之中无人之境。非竹不食。巨如野狸”。在古老的《山海经·山经東释》的卷二《西山经》中看到:“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南山即终南山,在渭水之南。四川省社科院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对“兽多猛豹”的注释中说:“郭璞云:‘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郝懿行云:‘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貘豹”是中国古人对大熊猫的精准称呼。《尔雅》卷十“释兽第十八”记载:“貘,白豹。”晋人郭璞注云:“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貘音陌。”张志烈先生明确指出,这记录了大熊猫最主要的特点,总体形状像熊而略小,毛色驳杂,由黑色和白色组成;能用舌头舔食铜铁;最爱吃竹茎的节骨。从唐末五代至宋初,“竹公式”这个名字,指的就是大熊猫。可以判定苏轼、苏辙以“竹公式”为题的诗中所写动物就是大熊猫。今天的陕西秦岭片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组成部分,自古就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苏东坡先生当年在凤翔遇到大熊猫并写诗,在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这样看来,诗咏大熊猫,苏东坡是第一人。东坡兄弟喜欢大熊猫,提倡保护大熊猫,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现实考察和大量史料,可以判定苏东坡遇见过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