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城。
地理方面,得荣县距州府康定650公里,距省府成都1025公里,是四川最边远的县城之一。
交通方面,得荣县三面都是高山,剩下一面是金沙江,自古就是交通闭塞的世外之地。
文化方面,得荣县以康巴文化以底色,融合了川滇两地民族风情,也具有鲜明的边城特征。
同源传承,让得荣县有着明显的香格里拉文化特征。地理环境造就的“孤岛效应”,又让得荣县衍生出了独特的风情。
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的一处独特存在,得荣县的非遗韵味格外值得探寻。
-
在土司时代,藏王的三个儿子分封于巴塘、里塘、建塘(今云南香格里拉市),于是藏式黑陶就在三地流传了下来。
黑陶,是上古陶器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六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发明了这一制陶工艺。
分段制坯、低温烧制等特点,使得黑陶可以在简陋的作业条件下生产陶器,因此这一陶器烧制工艺曾经风靡华夏大地,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大量黑陶出现。
黑陶本身就具有原始古朴的美感,高原人民又赋予了黑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信仰文化,因此藏式黑陶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即便进入瓷器时代,黑陶仍然在藏地长盛不衰。
藏式黑陶,代表着得荣人的旧日荣光。
得荣县干旱缺水的环境,使得这里的腐殖土较少,这为制陶创造了便利。得荣县的黑陶匠人一般在半山腰取材,用农具挖土至一米深左右,取20公分湿土为最佳原料。这种红色陶土可塑性和黏性都很好,暴晒一星期之后碾磨成细土,再加入金沙江边软度极高的石棉石,经过复杂的调和、精炼工序,最终形成制陶原料。
黑陶在得荣县曾经盛极一时,一度作为当地的礼佛贡物和对外贸易拳头产品,黑陶产品包含了酥油茶壶、火炉、香炉、酒杯、饭碗、茶碗等各种生活用具。
黑陶|图源 阳光得荣
随着时代变迁,黑陶工艺的谋生效果越来越不明显,黑陶产业在得荣县日渐式微,但其艺术气息、人文价值、工艺价值,仍然值得传承下去。目前得荣县徐龙乡莫丁村还有黑陶匠人在坚守这一传统工艺。
-
在我们今天看来,得荣县的生存环境算是很差了,但在最初迁徙到得荣县的高原人民眼中,这里却是温暖明媚的宝地。
相传很久以前,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在峨嵋山思乡心切,偷偷飞往南方的故乡,途中迷失方向,落在了一个阳光普照的山谷。白象在这里忘掉了寂寞和烦恼,一住就是千年。根据这个传说,康巴人将白象乐不思归的地方叫做“扎西尼玛龙巴”,意为“吉祥的太阳谷”。得荣县“太阳谷”的美誉由此得来。
哪怕在今天,让一头羊活过雪季付出的成本,都让牧民头疼不已。在古代,让畜群过冬更是会让牧民伤透脑筋,为此,牧民们不得不在冬季来临前宰杀、卖掉大量牲畜,并且远远迁徙到温暖的冬季牧场。但是这个问题对得荣牧民来说,就要简单得多,他们只需要把畜群赶到山下就可以了。
温暖的气候让得荣牧民免去了长途迁徙之苦,这让他们可以长期保持畜群的规模,并且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从事手工制造。
桃林 |图源甘孜旅游
-
青稞|图源百度
得荣县最具特色和酿得最好的藏琼,主要分布在曲雅贡乡的布丁村。这个村子位于金沙江边,距离县城三个小时车程,东邻云南德钦,西临云南香格里拉县,不仅是藏琼产地,也是藏琼贸易的集散地。
得荣人将青稞藏酒做成了州级非遗,如今他们又充分利用当地条件,走上了红酒标准化酿造的道路。
得荣县阳光充裕、昼夜温差大的半山和高半山农地,非常适合葡萄种植。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得荣县走上了酿酒葡萄的种植之路。落地得荣县的酿酒葡萄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计划推广种植酿酒葡萄7242亩,2023年已挂果3000多亩。得荣县出产的C—47干红葡萄酒、神川红玉露等在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上累计获得7个金奖、3个银奖。
除了青稞、葡萄,得荣县还有一项重要作物:红米。
红米种植,是纳西族的传统技艺。纳西族在得荣县的河谷,种植出了特色红米,这样的种植技艺,在2020年底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金沙江第一湾也叫月亮湾|图源甘孜旅游
-
石锅是来自得荣县徐龙乡莫丁村的特色产品。它利用当地石材,制作出可耐高温的石锅,不但器形精巧美观,还具有散热慢、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既是神奇的工艺产品,又催生了一系列的石锅美食。
莫丁石锅已申报州级非遗,在2024年1月的第四届“四川工匠”命名大会上,莫丁石锅传承人降巴登曲还荣获了“四川工匠”殊荣。本届“四川工匠”有200人入选,大多是科技领域的工作者,降巴登曲是少数几位入选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石锅虽然神奇,但因为流传范围不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得荣县的拳头产品其实是竹编和车模。
同时,充足的原料和生产时间,也让得荣竹编的产量具有广泛供应市场的能力。花样繁多、品类齐全、产量充足的得荣竹编,很快就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同。得荣竹编流传于甘孜州18县以及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地区也有得荣竹编贩售。
一块木头,一把刨刀,一台车床,做出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具,这使得木器车模产品在得荣县随处可见,以致于很多人忘记了它其实是一项省级非遗。
藏族车模工艺,是漆器工艺的一个分支。工匠们省略了上漆的工序,采用独特的制作手法,使得木质车模制品即便不加漆釉,也不影响盛放汤水的效果。
制作一件木制车模产品,非常的耗时费力。它就如同蝉的蜕变,需要在寂寞中经历漫长煎熬,才会迎来阳光下的闪耀登场。
干旱缺水,让得荣县的树木生产极其缓慢,同时也为车模匠人提供了优质的木材原料。
得荣车模匠人需要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林地跋涉寻觅,选取“节大、疙瘩多”的树木作为原料。
竹编|阳光得荣
经历艰辛的寻觅过程之后,是漫长又枯燥的等待。
车模匠人先是将木疙瘩放在水中浸泡再风干使得木材不易干裂,随后又将木材放在沸水中蒸煮,然后再风干备用。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工序,可以去除木材中的淀粉和油脂,同时增强木材密度。仅仅材料加工的过程,就会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这一过程,是木材的蜕变,也是匠人的修行。
寻找和等待,容不得一丝急躁。车模工序,又必须克制内心的冲动。
陶器制作失败了,还可以回收材料再利用。但是木器制作失败了,就意味着千辛万苦准备的材料毁于一旦。
做出成品卖掉赚钱的憧憬,浪费材料的痛苦,是驱使车模匠人们锤炼技艺的两大动力。
一代代的车模匠人,在跋涉艰辛与失败悔恨的鞭策下,将这一技艺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这种蜕变与修行,让得荣县车模工艺品迎来了耀眼的成就。车模产品在国际非遗节上大出风头的同时,也让这一行业迎来了创意爆发,佛爷碗、僧侣碗、俗人碗,还有巴冈(装粘粑器具)、巴鲁(装酥油器具)、茶桶、挤奶桶、汤匙、炒瓢、鼻烟盒、糖果盒、首饰盒、香盒、烟缸等应有尽有。
甘孜州北路各县的锅庄粗犷奔放,东路丹巴锅庄古朴潇洒队形多变,得荣县的九步锅庄则是传承和浓缩了各县的精华。
得荣县的九步锅庄以小九步为一小节,综汇为大九步的舞步,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感,动作古朴、沉雄,以周而复始的圆圈队表演,呈现出节奏明快、整齐有序、场面壮观的美感。九步锅庄广泛流传于得荣县的各种节日、聚会、婚嫁活动中,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时尚。2004年,得荣县被评为九步锅庄之乡。
学羌,是得荣县老少同乐的锅庄晚会。
相传“学羌”始创于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之时,得荣子庚阿吾大土司为迎接公主的到来,特地让当地的民间艺人编创一个既能让汉地公主看得懂,又有地方风格的舞蹈。于是,当地民间艺人在锅庄表演的基础上,融汇汉、藏、纳西、白族等民族歌舞,精心编排出了一种新的节会表演形式,并取名为“学羌”。
学羌以得荣的锅庄韵调为基本音乐,主要调式以民族调式的6调式和3调式为主,韵律以长调唱、短调变化的形式为主,不管曲子怎样发展和变化,其所用的音符只有6、1、3三个音的变化。这种韵律特点,使得学羌音乐给人一种高亢嘹亮、婉转徘徊的美感。
舞蹈方面,学羌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步法进行舞蹈,同时融汇了九步锅庄、弦子、踢踏舞步,踏点清脆、活泼欢快,充满了喜庆味道。
觉央|图源 阳光得荣
学羌以其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底蕴,使其成为最能体现得荣风情的非遗文化,得荣学羌在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觉央,得荣特有的藏式“唱跳RAP”。
觉央其实并非纯粹的娱乐表演,而是实现文化传承、社交表达的一种仪式歌舞。
这种仪式歌舞,既是出席祭祀场合的谋生手段,也是传习生产生活经验、传授求偶技巧的特殊技能。因此,觉央传承人历代都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使得这项技艺长期局限于得荣县徐堆村。
图源|小红书 张橘猫
-END-
Qu四川原创栏目
跟着非遗去旅行
《边城阿坝:“安多之窗、佛光之城”的非遗底蕴》
《道孚非遗:古老又多彩的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