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AI恐惧症”突破认知极限论——关于“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新可能”的思考

文摘   2023-06-01 12:39   四川  


对于人工智能(AI)的想象,是在宽窄之间行走。AI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存在无限可能和物理限制。芯片的极限、量子的大小、宇宙的深奥、人体的复杂、情感的微妙、灵感的爆发、悟性的得道、技能的间断....,存在系列悖论和无解。AI艺术,可以放飞思想,但要精准落地。人类认知在不断前进。AI反仆为主没有可能。

关于艺术(ART)与科学的关系,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表示:“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人对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心灵感应和创造性表达。什么是美?美=96%对称+4%破缺,美感=85%客观性+15%主观性。所有自然美都可以用频率(波长的倒数)表示,包括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味觉美和触觉美,因为物质都是能量、是波弦。比如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就是波长不同。音乐,就是不同波长的声音的组合。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社会美,目前还不能用频率表示。艺术是人的创造,是文化中的明珠

《洛神赋》部分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可以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习,包括过程引导、结果判断和内容分析,这也是这项技术很重要的功能。

人工智能自从诞生以来,相关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自然不可避免地逐渐蔓延到艺术领域,很多艺术家尝试在创作中运用这一技术来创新内容和形式,并由此诞生了人工智能艺术(也叫神经网络艺术,是一种使用算法进行创作的新形式)。

图片来源|Mid journey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表达方式,是为了拥抱美和创造美。人们借作品体味艺术家的经历和思考,接收物象之外的表达与情绪。当然,其中的美不单纯地来源于形式,可能更多地源自某种行为、逻辑甚至是判断。人们面对未来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和判断,也会让艺术关注更多不同的领域,从自然到社会,广泛而鲜活。如果说未来有什么能够使人成为人、拉开与人工智能的差距,这一答案就是艺术。换言之,在艺术家的心中,能够创造并欣赏美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才是不会被技术取代的人。

马远 山水图 大英博物馆藏

数字技术对于艺术设计创作最大的价值,可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共同创作伙伴后出现的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态和模式

AI艺术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创作的艺术的统称,从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看到在计算机上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力,发展到现在,AI艺术已成为了艺术的一种新的重要形态

最早一批探索计算机作画的并不是艺术家,而是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示波图则是早期计算机作画的主要形式。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生成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新形态被接受,更多的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家进入到这一领域。发展到21世纪,深度神经网络促进了智能绘画的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Gerd Altmann

AI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化,逐渐被机构和个人收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美术馆纳入其展览和支持计划。

对人工智能绘画的认可,在收藏领域尤为突出。在2018年10月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幅画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模糊的轮廓,迷幻的神态,意境满满,乍看上去,这幅画似乎是出自某位名家之手。最终,这幅人工智能画作《爱德蒙·贝拉米肖像》以43.25万美元拍卖成功,佳士得称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登上世界拍卖舞台”。

由算法生成的《Edmond de Belamy》

在佳士得纽约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

AI艺术目前处于借助计算机工具来表现人的创新、想法和情感的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AI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艺术的创意、想法和情感,部分或者全部由AI所产生,即AI具有“灵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感知事物、理解人性和文化,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艺术创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推动艺术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的变革。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相互碰撞时,势必会激发艺术设计新的一轮革命。例如人工智能和艺术设计师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解读、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对于同一目标的不同策略、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等,两种智慧的融合可以演化出无穷无尽、远超意料的作品。

由Mid Journey生成的图片

AI艺术的冲击力方面包括:

NO.

1

在数字艺术创作领域,AI颠覆视觉艺术。

NO.

2

AI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在降低设计美学的门槛的同时,带来更普惠、高效的创作形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与支持。

NO.

3

AI绘画程序必然会打击部分功能性绘画的中低端生产市场。

AI艺术的优势:

NO.

1

提高艺术行业的生产力;

NO.

2

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

NO.

3

改变插画师和设计师的工作方式;

NO.

4

批量化生产美丽图像。

AI艺术的不足:

NO.

1

AI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据定制化需求去更改反馈;

NO.

2

AI制图当前仅注重想像力,缺乏逻辑性;

NO.

3

一张AI制图最终效果的好看与否,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总之,AI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着创作动机的情感限度、艺术表达的想象力限度以及作品效果的价值限度,没有意识和思想是其根本局限。AI与艺术结合的新成果在表现形式和质量水准上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相关的艺术作品只是在AI和艺术方面建立了比较浅显和表面的关联,反映了AI和艺术的融合效果不太理想。AI分析的可能不是艺术作品的启发式,而是它的结构类型。组合不等于创新AI并没有产生任何灵感,它只是将外来的想法进行了简单的组合,而它对想法的产生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因为无法解决启发式和结构的连接问题以及AI的艺术个性问题,独立地产生启发式的AI也还是无法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艺术始终是“为人”的活动,脱离了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心志、人的活动,艺术就没有了意义,或者说就不存在艺术。有史以来,人类的技术一直在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类艺术设计的发展,但从未颠覆艺术设计“为人”的基点,数字技术也一样。人工智能的出现及其在艺术设计中开始发挥主体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动摇了艺术“由人”的惯例,但仍要作用于人(感知、欣赏、评价等)才能成为艺术,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永远是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

由Mid Journey生成的图片

计算机生成的创意图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众追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满足顾客追求个性化的追求,实现工业产品的个性化。

由Mid Journey生成的图片

AI艺术的新可能方面包括:

NO.

1

AI用于中国画工笔、写意,以及抽象画的生成,包括遵循艺术家利用写生、参考图片进行创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理解参考图像的色彩数理关系,进行创作。

NO.

2

运用AI训练形式美法则,如画面视觉要素的均衡、疏密、节奏、韵律、黄金比率、三分法等,形成抽象画的生成模型,将最纯粹的点、线、色彩、肌理等元素作为抽象画的表现要素进行创作等。

NO.

3

运用AI的机器学习模型,这一模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堆图片生硬拼接,而是在基于关键词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一次次迭代渲染,直至机器判定渲染结果与给定的关键词匹配度最高,渲染结果才会最终确定。

对于AI技术,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忧虑和恐惧。AI本质是人类的工具,是技术手段,不是创作主体,不是诗人和艺术家,但能激发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潜能与热情,成为灵感的起搏器和动力的发射源。目前AI对于个人而言,是知识与能力的外推,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当前AI所呈现的知识与能力依然是内部插值,只是更加密集。

数据海量、算法先进、算力提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转换,是ChatGPT的主要特征。这就是生成式预训练变换器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它能对人类文字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和处理,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AI艺术本质是“数据库创作”,是对人类作品的学习、模仿和组合。目前已经创作的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拼凑感、随机性很强,没有个人风格和技法,显得很幼稚,是工业产品不是艺术品。普通人很难区分AI作品与手工作品,但真正的专家一看就知道两者差异。对于长篇小说、大型散文创作,只是多种素材、要素的简单堆积,难见优秀作品。感情与激情、美感与想象、悟性与灵感,是AI难易逾越的障碍。没有自己的社会体验和心理旅程,很难写出有个性的大作品。但随着算法、算力的改进、提高、完善,可能出现新的AI形式,甚至接近人的智慧,有情感和情绪,有全部感知能力,AI艺术将会有新突破,甚至替代部分手工作品。AI艺术也涉及著作权问题、生成物的归属问题,这个超越了传统文艺创作,目前还不能明确界定和判定,未来应该研究算法设计者和数据收集者,他们可能是真正的创作源头,采用“权益共享”方案。总之,机器人完全可以超越个人,但不是整体格局。AI艺术受人的支配、控制,存在极限状态。认识是无限的,但物性是有极限的

01

一是芯片(晶体管)极限(沟道长度)

芯片的理论极限,就是一个硅原子的直径0.2纳米,同时存在热力学限制(温度)和量子力学限制(隧道)。研究表明,集成密度、时钟频率、电源电压、布线层数等每个参数都会限制芯片整体的性能。从理论上讲,单个器件的极限尺寸就是1纳米。不过当几十亿、几百亿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还有像发热、连线等更多限制因素需要考虑,因此芯片是有极限的。随着认识深化,可能有新突破。

02

二是量子极限(普朗克常数)

量子有大小,普朗克长度大致等于1.6x10-35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个质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再小尺度下,很难有新突破。随着认识推进,可能有新方向新途径。

03

三是人的复杂性是机器不能完全彻底仿制的

人的身体特别是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复杂性,与宇宙类似,还有许多未知性(细胞、基因、血管、经络、穴位、神经元链接等),AI无法完全学习、模拟和仿制。人体复杂性远远大于任何机器!AI任重道远!

04

四是存在系列社会与自然悖论

比如机器人到底是人还是机器?它的生命是什么?它的DNA是什么?它的繁殖能力在哪里?它的灵感和情感哪里来?还有社会哲学问题,比如科技与文艺差异、算法与芯片差异、欲望与现实差异、灵感与工具差异、激情与理性差异等。这些规律与定律,AI还没法深入涉及,必须下真功夫

由Mid Journey生成的图片

比如,科学技术具有集体聚合、连续接力等特点,不同人的智慧可以叠加组合。文学艺术具有个体离散、力量间断等特点,不同人的智慧不可叠加组合,因此卓越作家和艺术家的智慧很难传递给子孙后代和学生,天赋、悟性、技能和本能,不能像基因一样传递下去,每个人都从必须头开始,尽管很浪费,但没有办法。父母是书法家,儿女不一定都会书法。父母是舞蹈家,儿女可能根本不喜欢。文学艺术的智慧无法遗传,只能不断重复循环,因此个体与整体水平很难实现新突破,甚至还有倒退倾向。例如,写律诗,没有人敢说超越李白、杜甫等;写书法没有人敢说超越王羲之、颜真卿等;写小说没有人敢说超越曹雪芹、罗贯中等;国外的就不说了,原因在于文学艺术的个体技能没有叠加性、接力性。后人都无法超越前人,AI就更难做到了。对于个人来说,AI可以减少人的体力和时间,体现的是“最小作用量原理”,这是“上帝设计宇宙的原则”,能量与时间相乘趋于零,耗能最低、费时最少。但研制AI的成本也不低。

由Mid Journey生成的图片

AI是算法、算力、数据、规则的融合,是人类创作的工具而不是主体。类似于现在交通工具和战斗武器,它们可以远远超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但自身没有情感、激情、悟性、灵感和创新,我们不用恐惧和忧虑!人类始终是主人。

文学艺术,最终是人的事,不是物的事。

-END-

文章为「Qu四川」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署名图片作者请联系我们,以奉稿酬

所有图片版权归摄影师所有

Qu四川原创栏目

专家说旅游


《四川的潜力在“三州”》

《十万嘉陵,千万嘉陵,亿万嘉陵》

Qu四川
立足四川,向世界传播四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