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疍家菜” 一段趣闻轶事
文摘
历史
2024-06-06 10:33
广东
前不久,带几位北方来的,也是从事影视传媒的业内朋友,到广州南沙十四涌,一家名为“疍家妹”的餐厅品尝疍家菜。这家餐厅的老板杰哥仔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疍家后代,对传承和制作疍家菜坚持不懈,且颇有心得。他常挂在口边的那两句口头禅是“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确,食材、撚手优势,应该就是食客们对“疍家妹、疍家菜”的第一印象。我的几位北方朋友对疍家菜的“时鲜”自然也是赞不绝口,不过,讲实话,叫他们点评一下这么地道的疍家菜品,他们真是讲不出什么冬瓜豆腐,他们反倒是对广府疍家历史的话题很感兴趣。其实,讲起疍家的历史真是一匹布咁长,而只是一顿饭的时间,那我们且当聊一段趣闻轶事罢了。疍家这一称谓,对于上些年纪的广府人来讲是不会陌生的,但对于北方人恐怕就很陌生了。所谓疍家,是旧时,或者说是民间的叫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规定不再叫疍家,而一律改叫做水上居民。我们在饭桌斟酌间,有位北方朋友突然问道,岭南人,除大部分是从北方迁徙入籍之外,岭南地区最早时期,究竟有没有土著居民?有!这不是我说的,是广东专门研究岭南历史的专家说的。而且专家们还认为:岭南土著居民是从水上居民起家的,水上古人衍化为水上生活的独特居民。换句话说,最早的岭南土著居民,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疍家人。
疍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至于它的起源和发展,却是众说纷纭。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关于疍民起源的传说或者讲是学说,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约有三十几种。不过,由于自古以来当权者对疍家的歧视和偏见,使得疍家是有历史而乏记载,正史上更是见不到只言片语。尽管如此,广府地区的人,特别是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一直以来颇受疍家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中。众所周知,广州人喜欢讲饮讲食,而疍家的特色美食,有很多成为口刁的广州食客的至爱,比如,砵仔蟹膏,鱼生,大船糕等。而最著名的疍家风味小食,则要数家喻户晓的艇仔粥莫属了。艇仔粥现在还成为广州名优小食的前三甲,不能不说,这是疍家人为“食在广州”这块金色招牌贴金添彩。另外,疍家的一些规矩禁忌也被广州人一直当忌讳。作为长年与江河打交道的疍家人,最害怕当然是翻艇沉船。所以,疍家人吃鱼时,最忌将鱼身翻转,还有汤匙饭勺放在台面时,最忌背脊向天等。时至今日,很多老人家还会很严肃认真地告诫子孙们要记住这些忌讳。用其老人言就是,旧时行船和现在开车是一样的,最忌撞车、翻车。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会讲自己是百无禁忌,自然就无所畏惧了。但是,别忘了,疍家人的一句老话还是讲得很有哲理的,那就是稳当行得万年船。
广州历来是疍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其原因是广州四面环水的地理环境。民国时期,珠江两岸的疍家船密密麻麻,这个时期也是广州疍家最昌盛的时期。当时的广州市公安局统计数据表明广州在册的疍户达到十一万二千之众,占广州市区人口的十分之一。据经历过民国时期的老人家讲,以前,疍家人是很容易区分得出来的。由于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行船浪尖,练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身材。男的肩阔掌厚,女的丰胸盛臀,个个黑黑实实,他们上岸通常都是打赤脚或穿木屐。疍家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所谓:男仔鱼、虾、蟹,女仔笑、开、娣。意思是讲,疍家的男仔很多名字叫作鱼仔、虾仔、蟹仔的,而女仔很多名字叫作阿笑、阿开、阿娣。以前,但凡叫这些名字的,十有八九都是疍家人,这个也是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人物名字的创作来源。我们在“疍家妹”茶余饭后,还有位北方的朋友,问及广府疍家是几时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这问题就要追溯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了,当年周恩来总理到广州视察,关注到珠江两岸仍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船艇,即指示要彻底解决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水上居民遗留问题。于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各地方的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上居民岸上居住计划。现在我们看到的广州海珠区的素社,荔湾区的幸福新村等建筑群,就是那时候的历史见证。到1990年6月,随着广州市在册的最后一批水上居民全部获得住房。疍家,也就是1949年之后官方称之为的水上居民,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过去的历史名词。然而,广府的疍家,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应该称得上是广府印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欢迎各团队或个人全方位与我们进行资源整合!素材分享、撰稿投稿、联合制作、商务合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陈平印象》
陈平微信号ID:chenping49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