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射箭察德行
文摘
2024-12-19 08:00
北京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也。
“审”,定;“固”,牢固;“审固”,固定,瞄准。射箭的人不论前进、后退或左右转身,一定要合乎礼。内心端庄敬肃,身体挺拔端直,然后再拿起弓箭瞄准目标。弓箭拿稳,目标瞄定,然后才谈得上能否射中目标。从整个过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礼记集解》说:“射者,进退周旋之礼甚烦,一有不中,则志气之动,而持弓矢必不审固矣……进退周旋之中礼,内志之正,外体之直,岂一时所能袭取哉?必其庄敬、和乐,所以养其身心者久,而后可以致之,故曰:‘可以观德行矣。’”射箭时是前进还是后退、往左转还是往右旋,礼数甚为繁多,一旦有一个动作不合乎礼,就会动摇内心的志气,导致把握弓箭不牢固,也就不能瞄准。而进退左转右旋合乎礼节,内心端正,外体直顺,哪里是一时突然达到的?一定是他保持这种庄敬和乐的态度,修养身心很久,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通过射箭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一个人做到内心端正,外体直顺,一定是经过礼乐长时的熏习,也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能够坚持一门不改变,说明他的心志端正、明确、专一、坚定,而且必须有恒心、毅力、耐心,经过长时间练习,最后才能做到进退周旋、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而且,射礼也体现了古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宗旨。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包括射箭这种看似竞争性很强,甚至具有杀伤性的技艺,也都不离求道的目的。这就使得射箭远远超越技艺的层次,而成为追求道的一种方式。射箭传到日本、韩国,被称为“弓道”。此外,还有茶道、武道、棋道等,“道”字不是随意加上去的。技艺必须以求道为目的,才不失正确方向。这样练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才能与道豁然相通。道就是人人具有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纯净纯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它起作用就显现为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报。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具有无量的德能、智慧、相好、光明、福报,那如何开启?无论学习何种技艺,都要严守老师的教诫和规矩,久久为功,这样就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学习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方法,也是把心定下来的方法。遵守这些规则,在此基础上一门深入,就能把心定下来。当心定到一定程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心如止水,智慧自然显现。使心定下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读诵经典、静坐、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乃至洗衣、做饭、舂米、砍柴等,方法无量无边,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看一个人做事情的成果,就知道他心静的程度、修养的功夫,以及他做事的心态,是心地清净,还是心烦意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比如学生写文章、写书稿,交上来一看,逻辑混乱,错别字很多,甚至张冠李戴,就知道他的心思很乱,可能事情很多,心也不清净,没有把心定下来,这是一种应付的心态。再比如打扫卫生、做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就是告诉人们要一切恭敬,以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事、物,当下就在修学的状态。如果失去恭敬,当下就不在道上了。《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既然恭敬心和我们的本性相应,就要时时保持,不然稍一疏忽,心就离开了道。禅宗经常问一句话:“你会吗?”如果你会,穿衣、吃饭、喝茶、射箭、打球、习武,无不是道,无不是在求道之中。如果不会,心不在焉,没有恭敬,那读经、听经也不是求道,所以,“会”很重要。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