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囿

文摘   2024-12-29 08:01   北京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曰:“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王怪其大。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菟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郊关,齐四境之郊皆有关也。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也。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设陷阱者,丈尺之间耳,今陷阱乃方四十里,民患其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齐宣王是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20年继位,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诸”,相当于“之乎”。齐宣王问孟夫子,我听说文王的园囿有七十里见方那么大的范围,有这回事吗?孟子说,经传里面是这样说的。

齐宣王问,“若是其大乎?”“其”,指文王之囿。“若是”,像这样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他的园囿太大了吧。

曰:“民犹以为小也。”孟子说,文王治理之下的民众,不但不以为大,而且他们认为还小呢。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齐宣王说,我的园囿四十里见方,我的国民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孟子说,文王之囿,有方圆七十里。“刍荛者往焉”,“刍”是草,“荛”是薪,柴火。“刍荛者”,即割草的人、砍柴的人,他们都能够到文王的园囿里面。“雉兔者往焉”,“雉”是雉鸡,“兔”是兔子,捕捉雉鸡、兔子的人也都可以到文王的园囿里去捕捉,与民同之,文王与一般民众一同使用。“民以为小,不亦宜乎”,民众可以到这里割草、砍柴、捕捉雉鸡、野兔等,文王不但不禁止,而且还与大家一起在那里欢乐,这样民众认为七十里的囿不但不大,最好还要再扩大一点,这样他们到里面去就有更宽广的范围,那是更大更好,不也是很合理吗?

孟子接着说,我当初到齐国来,就问别人齐国有什么大的禁忌、在法令上最大的禁忌是什么,我先要问,然后才敢进入齐国的境内。“臣闻郊关之内”,“郊”是四郊,“关”是关门,古代城邑四郊都有起到防御作用的关门。“有囿方四十里”,我听说四郊关门之内有一个园囿,有四十里见方,在那个园囿之内,“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麋”,一种哺乳动物,它的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俗称“四不像”。麋以植物为食,性情温顺,是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如果有人到这个园囿里面,杀了一头麋鹿的话,就当他杀了人一样地定罪。你拥有的这个园囿,不能够与民同乐,而且还严格禁止民众到其中捕猎,这样看起来,你这个四十里见方的园囿等于如同在齐国之中设一个大陷阱。陷阱是什么?陷阱是一般打猎的人,在地下挖一个坑捕捉野兽,这个坑不大,顶多容纳一两个野兽,坑口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遮盖物,使得野兽看不清楚坑口,野兽一步踏上去,身体就陷到坑里,那就是陷阱,陷阱很小。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也”,而你这方圆四十里的园囿是一个大陷阱,而且这个大陷阱为谁来设定的?是为自己全国老百姓设的。老百姓到这个园囿杀了一头麋鹿,都把他定成杀人之罪,你这个园囿不就是一个大陷阱来陷害全国的老百姓吗?“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这样看起来,你的国民认为这个园囿太大了,不也是很合理的吗?
夹注:设陷阱者丈尺之间耳,今陷阱乃方四十里,民患其大,不亦宜乎?设一般的陷阱,只有几丈几尺的大小,现在国君您设了一个方圆四十里大的陷阱,老百姓认为陷阱太大,不也是应该的吗?

这是齐宣王问到文王之囿方圆七十里那么大,民众认为小,而自己的园囿只有四十里这么大,民众却认为大,是什么道理?孟子就借此机会劝导齐宣王,要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摘自《群书治要·孟子》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刘余莉
《群书治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