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文摘   2025-01-07 08:00   北京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今”,是孟子所在的战国时代。“仁心”,存着要实行仁政的心理,想要实行仁政。“仁闻”,一个人仁的名声传播到外面,人们都知道他仁德。
孟子说,现在虽然有仁心仁闻的人,“而民不被泽”,“被泽”,受恩泽,民众没有受到仁心仁闻的恩泽。“不可法于后世者”,“法”是效法,不可以被后代人效法。这是两件事情,一件是在当时你存着仁心,也有仁闻,远处的人都知道,但是一般民众没有得到你的恩惠;一件是后世的人不可以拿你作法则,为什么?“不行先王之道也”,你虽然存有仁心,远方人也听说你是一位仁者,可是为什么民众没有受到你的恩惠呢?为什么后世的人不可以拿你作一位效法的对象呢?就是因为你没有事实上表现。就以战国时代那些国君来讲,要真正实行仁政才算数。如果不真正实行仁政,口中只讲我爱护民众,我想使国内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仁政的好处,那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只是口说而不实际推行仁政,就是“不行先王之道”。
“先王之道”,尧舜之道当然更好,不必讲尧舜之道,就讲夏商周三代,夏朝开国的夏禹王,接受舜帝让给他的天下。禹王治水完全为天下人,后来办政治也是纯粹为天下人办政治。后来商朝成汤王,到周家,文王、武王、周公,这三代的王者都是先王。他们任何一位王实行仁政,都能够使天下人得到恩惠,也都能够使得后代办政治的人来效法。但在战国时代,有仁心仁闻的人,只是有这种想法,或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真正实行先王之道,根本没有行仁政。所以在战国时代,天下大乱。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古时,诸侯的国君治国,天子平天下,都要制定出治国平天下的礼制,像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定出制度,如同现在国家制定法律,依法治国,仅仅有善心还不足以办理政治,这是“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制定出来后,法律不能自行,必须有人来推行,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找有善心的人来执行法律,才能使仁政得以成就。所以,只有善心而没有配套的礼乐法制,不能办理政治;有配套的礼乐法度之后,还要选贤能的人,最低限度也要能够公平执法的人来推行。

——摘自《群书治要·孟子》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刘余莉
《群书治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