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之内”,“四海”是天下。天子不仁,就保不住天下。
“诸侯不仁”,各国的国君。“不保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一个君主必定要祭祀社稷,后来“社稷”代表国家,成为国家的代名词。“不保社稷”,不能保国家。“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祭祀祖宗的庙宇。过去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人有一庙,平民百姓叫庶人,他们没有庙,但是家里有立祖先牌位,家家户户都有祠堂,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祭祀。为什么要祭祀?祭祀不是迷信,而是机会教育的场合。试想,一个人连祖先都念念不忘,想着定时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所以,建立寺庙的目的是教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提倡孝道,古人都会以宗庙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教人不忘本。卿大夫不仁,就保不住家族祭祀祖先的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一个普通人不仁的话,不能保本身。保本身是什么?一个人要存在,必须讲求生存之道,就要有仁。最浅近地讲,一个人要想没有各种奇怪的病,心里就要有一颗仁心,时时刻刻保持一片天和,这样身体精气神运行得正常,不仅没有奇怪的毛病,待人接物一切言动也都和谐。所以,人在世间的生存之道,也靠仁。所以不仁连自己四体,也就是四肢,代表本身,就不能保。士人和百姓不仁,就不能保住自身。“今恶死亡而乐不仁”,现在人对于死亡是厌恶的,但他所好的、所乐的是不仁,专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就如同恶醉,厌恶喝酒喝醉了,而又勉强喝酒,那不是很矛盾吗?现在有人厌恶死亡却喜好残暴,这好比厌恶喝醉却又要勉强多喝一样。这一段主要是讲,仁与不仁是决定一个国家、个人兴衰成败的根源。推而广之,决定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兴衰成败的根本是什么?是否有仁心。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否要修养这颗仁心,不仅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还要积极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