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文摘
2025-01-13 08:01
北京
![]()
《告子》篇,告子,战国时思想家,与孟子同时而年长于孟子,曾受教于墨子,有辩才。告子与孟子谈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本篇记载孟子集中讨论人性中关于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这里节选“忧指忘心”“杯水车薪”等三段言论。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申,非疾痛害事。如有能申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余指皆有名,无名指,非手之用指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心不若人,可恶之大者也。而反恶指,故曰不知类。类,事也。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申”,“无名之指”,指第四个手指。夹注:“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余指皆有名,无名指,非手之用指也。”无名指,是手的第四指,其余的手指皆有名称。无名指不为手所用,也不碍事。“屈而不申”,“申”通“伸”,伸展,弯曲伸不直,虽然无名指弯曲而不伸,“非疾痛害事”,弯曲但不痛,不是像有疾病一样疼痛,也不碍事。我们可以试验,第四个无名指虽然弯曲起来,但是不妨碍用手做事情。虽然如此,“如有能申之者”,如果有人能够把弯曲的无名指治好,使它不要弯曲,能够伸直,即使医生住处离他很远,远在秦国、楚国。这时孟子在山东,在东边,秦国在西边,现在的陕西省,楚国在南方,包括的地域很广,在湖北、湖南这一带,距离很远。虽然医生住在秦国或者楚国那么远,“则不远秦、楚之路”,他也不怕秦、楚道路那么远,请医生把弯曲的手指治好。前面讲无名指既没有疼痛,也不妨碍做事,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的路请医师把无名指治好?“为指之不若人也”,因为他看到自己的无名指弯曲,不像别人的手指一样正常,所以因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不远秦、楚之路来求医。“指不若人,则知恶之”,一个人的手指不如人,比不上别人的手指一样正常,他就知道憎恶这只弯曲的手指。“心不若人,则不知恶”,如果他的心不像别人那样好,“心不若人”,要知道心是人行为的主宰,心有善心、恶心,所以才做出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在世间,善心人当然也不少,但是恶心的人也很多,为什么?因为做一切罪恶的事情都是贪图财色名利,都出于私欲。我们先反省自己,如果做事情完全没有自私,一切事情都是为别人做,自己能否做到?做不到,那就是我们一般人都是私心在起作用。私心起作用,心就不是善心。可是我们一般人虽然自己心不好、不善,自己还认为是好的、善的,没有认为不好的私心是罪恶。所以普通人做错事情,这件事已经对人造成损害、伤害,这就不好、不善,但是还不肯反省,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承认给别人造成伤害;或者就算有人知道这种心不好,也不肯改。如果把自己的这些心和别人那颗总以善意待人、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仁心比较,自己私心很重,与善心人士,尤其是修道人的心相比,差距很大。修道人就是修自己的心,开始修的时候就要把自私自利、造作罪恶的心理去掉,把心改过来,变成不为自己,要为他人。一般人都是损人利己,学道的人就要把心改过来,损己利人。如果看见很多好人都是损己利人,而我们却在损人利己,这时我们的心就比不上别人,人家是善心,而自己是恶心。可是,现在一般人都不知道,认为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的,即使知道自己的心是恶的,别人的心是善的,也不愿意改,不愿意像那位无名指弯曲还要不远千里请医生医治的人。当然,人心不好有多种表现。人心不好,还表现在人的心里是弯弯曲曲的,假使自己心里是弯曲的,说出的话与自己的内心相违背,心里不直,如果看到别人的心很正直,能够反省就还有提升的可能。为什么?因为直心是道场。要修行,需要有道场,直心就像修行的道场一样。可是一个人明明看见自己心里不直,就是不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甚至口是心非,心与口相违背,虽然看见别人心地正直,自己不感觉羞耻,“不知恶”,“恶”是憎恶,如果认为自己的心没有别人的心好,就应当憎恶自己不好的心,要赶快改正,把恶心改为善心。孟子在这里讲,一般人心虽然比不上别人好,可是却不知道把自己不好的心改过来,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恶。如果知道不好的心是可恶的,厌恶自己的心不如别人的心,就应该像那位跑到秦、楚那么远的国家医治无名指的人一样,赶快改变这种心,而他现在不是如此,“心不若人,则不知恶”,自己的心比不上善人的心,而自己却不知道憎恶。“此之谓不知类也”,“类”,根据赵岐的注解,当“事”字讲,事类。为什么“类”当“事”字讲?我们在世间,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看任何事情,怎么知道它是善是恶?用比较就能够知道。“不知类”,不知道事类,哪一种事情是如何,哪一种人是好、是善,用比类。一个人不把自己的心与别人的心相比较,自己不知道是善是恶,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所以就是不知道事情。天下事情很多,将这些事情互相比类就知道善恶、是非。“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道善恶是非,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没有虚心比类。就像有一个小偷被抓,警察说:“你这种行为是不孝。”小偷理直气壮地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我对父母可好了。”这就是普通人讲,人不懂事,为什么不懂事?没有学习《弟子规》,没有与做人的标准相比对。所以事情有是非善恶,不懂事就是不明了善恶是非,这就是“不知类”。“不知类”是一个大问题,人在世间要明白各种事情,懂事就是懂得人的心里有是非观念、有善恶的一个准则,不知道这些就是不知事情,事都不知道,理当然更不知道,一个人事理都不明了,这就不能算是人,糊里糊涂。孟子在这里,先以一个人的无名指——第四指,不如别人,他就知道赶快要找好的医师治疗,而心比不上别人,他就不知道着急怎样把心治好,这是颠倒。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大问题,不知道来求其解决,只知道重视小的问题。一般求学、修道的人必须从孟子这一章中学会反省,不能把大的问题放着不管,而只注意小的问题,这就是颠倒,舍其大者而只求其小。孟子认为这种人可以作为修道人反省的一个很好的、显明的例子。这就如现在人身体有病,非常着急,不远万里四处求医,但是道德上有问题,心上有问题,却不知去医治。孟子说:“现今有的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假使有人能让它伸直,即使去秦国或楚国医治,也不觉得路远,这是因为他的无名指不如别人的缘故。无名指不如别人,都知道厌恶;心若不如别人,却不知道惭愧,这就叫作不知轻重,舍本逐末(自己的心不如人是最大的羞耻,却不为之羞耻,反而讨厌弯曲的无名指这样的小事,所以称之为不明事理)。”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