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对事都应以仁心对待
文摘
2025-01-08 08:01
北京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画方圆是用圆规和矩尺,测平直用准和绳。“准”,测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圣人尽到自己的目力,然后用圆规、矩尺、水准器、墨绳,才可以画成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图形,其功用无穷无尽,用都用不过来。“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中国经典中讲,圣人耳聪目明,无论看事情、听声音,还是思虑问题都通达、通明,所以在这里,前面讲目力,这里再讲耳力。耳力就是听的能力,圣人听力特别强,圣人竭尽自己聪利的听力,还要用测量音声的六律、六吕,然后才能够准确地辨正五音,所以正五音的功用也是无穷无尽,用也用不完。“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也。”圣人竭尽其心思后,“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为什么叫不忍人?比如,看见天下人没有受到先王的道德教育,所以生活在苦痛烦恼压力之中,心中于心不忍;又如看见天下人,贫穷得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办政治的人心中不忍,这叫作“不忍人”。不忍天下人受贫穷、无助的痛苦,这叫作“不忍”。实行政治,用一颗不忍见到天下人痛苦的心来办政治,就叫不忍人之政。所以圣人治国平天下,用尽自己的心思后,还要实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仁覆天下也”,然后才可以使恩惠广被天下人,天下人都能够得到仁政的恩惠。这里讲仁政,可以广义地理解。例如,我们虽然没有从事政治,但能够把圣人的学术思想推行出去,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君子圣贤,那么天下人也能够得到我们仁德的恩惠,这也是仁覆天下,我们的功德不得了。为什么?学儒、学圣贤人,就像孔夫子门中那些大贤人颜渊、曾子等,都是了不得的人。曾子在临命终时,必须坚持守住礼,然后才断气。试想在今日之下,有多少人能够在临终时正念分明?这是不可多得的。而曾子是其中之一,孔夫子门中很多大弟子临终时都是正念分明。孔子本人更不必说,孔子在离开人世七天之前就有征兆,自己已经知道。能够有这种工夫,生死的大苦就解决了。所以,儒家教人实行仁政,对人对事都要以仁心对待,一步一步地成就贤人、成就圣人,一步一步就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因此,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可以学孟子讲的仁心仁政。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