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文摘
2025-01-05 08:01
北京
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治焉。舜使禹疏九河,决汝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横流”是大水不循道而泛滥,即大水不顺着河道流下来,而是不规则地流、到处泛滥。“泛滥”,滥流,从河堤漫到平地上去,到处都是洪水。在尧帝的时候,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尧是帝王,是劳心者,一个人在那里忧愁,他要想办法,“举舜而治焉”,寻找天下有德有能的人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后来有人告诉尧,舜是一位人才,道德也很好,是大孝子,所以经人推举,选派舜来治理。“舜使禹疏九河”,“九河”是举出几条重要的河流,实际当时全中国的河流很多,这里举出重要的几处。关于禹疏九河,在《尔雅·释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的地方,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禹带领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黄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势。最后决定,变堵塞为疏导,有系统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导出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海,消除了当时的水患。禹身体力行,不怕狂风暴雨,烈日严寒,“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疏”,疏通,把九河能够疏通。“决汝汉”,“决”是挖掘,开出河道,把堵塞的地方的堵塞物挖开,让水能够流下来。“汝”是汝水,“汉”是汉水。挖开汉水、汝水的雍塞,疏通水道。“八年于外”,禹在外治水有八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禹结婚没有多久,就有了儿子启,启生下来没有几个月,禹就去外面治水,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在门前听到儿子在屋里哭的声音,都没有功夫进去看一看,所以说“三过其门而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虽欲耕,得乎”,禹那样忙着治水,虽然想耕田,能办得到吗?“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尧帝想找一个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在没有得到舜的时候,感觉很忧愁。“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禹是帮助舜来治水,皋陶掌管司法,以善于断案、执法公正而闻名。舜帝以得不到这些治理国家的人才为忧,也就是说,舜帝把心思都用在寻找这些能帮他治理天下的人才。“分人以财谓之惠”,把财物分给人家叫施加恩惠。“教人以善谓之忠”,能够教人学善叫做忠,学善是什么?先教人学做善人,然后一步一步教人明了自己有本性,开发自己的本性,学做圣贤,这是忠。能够尽到教育的责任,这是忠,做教师的能够这样教育学生,对学生是忠。做天子、诸侯的人,用圣贤教育教导天下人,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对于天下人、国民就是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为天下得到一个有德有能的人来治天下,这叫做仁。因为有贤人来治天下,实行仁政,能够把天下治理好,使民众远离苦难,这算是一个仁者。“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就像尧舜禅让,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把天下禅让给禹,就禅让天下而言,这比较容易,但是尧得舜、舜得禹是不容易的。因为禅让天下不能随便,一定要找能够治天下的人,而找这种人不容易。所以这里说,“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难在何处?首先要没有私心,其次还要有识人之明,如果没有识人之明,有贤才也认识不到,不被重用。如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是一位圣人,但是在世时也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视,说明识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谁能识别圣人?唯有圣君能够识别圣人、重用圣人。但是这种概率是多么小啊!所以古人常说:“自古圣贤多寂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圣人遇到圣君,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世之君遇到不世之臣,一定能够建立不世之功。不世之功,不是世代都有的功绩,也就是卓越的功绩。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