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摘
2024-12-30 08:02
北京
公孙丑:公孙,姓;丑,名。孟子弟子也。公孙丑有办理政事之才,问管晏之功,犹《论语》子路问政,故以题篇。《孟子》一书中记录公孙丑的言语颇多,公孙丑上下两篇,六千多字,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出自《公孙丑下》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群书治要·孟子·公孙丑》主要节选的是孟子的“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认为善的本性需要发扬光大。此外,还举出子路、禹、舜乐于改过,善于学习,取人之善的精神。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亦易于转丸于掌上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什么是不忍人之心?不忍心把伤害人的事情加给别人,简单来说就是不忍心伤害人。这种不忍害人之心,人人都有,任何人都有一颗不忍加害于人的心。既然是人人都有,把这种心用来办政治,就能把政治办得非常好。“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古代的帝王人人皆有这种不忍人之心,他们因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斯有”就是这才有;“政”是政治。因为他们都有一般人都有的不忍人之心,所以办政治才有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仁政是什么?一切为人民,不是为王者自己。这与后来的暴虐之君不同,暴虐之君如夏桀王、殷纣王,完全为自己享受,只顾自己而不顾天下的民众。先王因为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他们办政治都是仁政,不忍心给天下人带来任何伤害,不忍心让天下人受任何困苦。“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出于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人人都有,为什么人人都有?孟子后面讲,人皆有良知良能。本有的不忍人之心,是从每个人本有的心性出来的。本有的心性就是《大学》开篇讲的“明明德”,《中庸》开篇讲的“天命之谓性”,明德、本性人人都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先王的政治就是从自己的本性里面出来的,这样本乎自己的心性来办政治,结果“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把什么东西运在掌上?《孟子》汉儒赵岐注,比如拿一个圆圆的丸子、珠子,放在手掌心里,让它怎么转它就怎么转,很灵活。所以如果能够由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来实行不忍人之政,这样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一个珠子一样容易。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