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之道与涵养德性
文摘
2024-12-20 08:02
北京
其节,天子以《驺虞》,诸侯以《狸首》,大夫以《采》,士以《采蘩》。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驺虞》《采》《采蘩》都是《诗经》中的篇名,收录在“二南”中,也就是《周南》和《召南》。《狸首》早已失传。根据《礼记正义》,《驺虞》九节,天子用的这个节奏是九节,比喻贤人多,说明天子以为天下得贤才而使官员齐备为志向;《狸首》七节,是“乐及会盟也”,说明诸侯以乐于定时会盟,向天子朝拜述职为志向;《采》五节,“喻循法度以成君事”,说明大夫以遵循法度办事,以成就君主的事业为志;《采蘩》五节,是“其不失职也”,说明士以不失职守为志向。从这里可以看到,射箭并不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更不是好勇斗狠、争强好胜,而是通过射箭,使活动符合礼乐的节度,培养人的德行,提升人的心性,彰显人的明德。而天子可以通过射礼观察人的德行,考核人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和选拔德能兼备的人才。射箭时动作的控制,天子以《驺虞》的节奏为标准,诸侯以《狸首》的节奏为标准,卿大夫以《采》的节奏为标准,士以《采蘩》的节奏为标准。不同阶层的人,天子、诸侯、大夫、士均明了节奏的内在含义,去做他们该做之事,各尽其责,忠于职守,就能够建功立业,同时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了,就不会产生暴乱的祸患。功业成就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所以,射礼是用来观察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郑玄注:“选士者,先考德行,乃后决之以射。”选拔人才,先考核其德行,然后再通过射礼决定人选。孔颖达《礼记正义》:“此一节明天子以射礼简选诸侯以下德行能否。故圣王所以务以射选诸侯、卿、大夫者,诸侯虽继世而立,卿、大夫有功乃升,非专以射而选。但既为诸侯、卿、大夫,又考其德行,更以射辨其才艺高下,非谓直以射选补始用之也。”天子通过射礼考核诸侯、卿、大夫的德艺。诸侯通过世代继承而确立,卿大夫有功于国得以升迁,不是专门通过射礼选拔,但是也要考察其德行如何,又要通过射箭分辨其才能技艺的高低,不是说直接通过射箭就选拔任用。“射者,男子之事,因而饰之以礼乐也。”男子生而有“悬弧”之义,《礼记·内则》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故云:射者,男子之事。”男子一出生就在门左悬挂一把弓,从小就学习射箭的技艺,长大后再以礼乐配合加以文饰,这样能使其容貌身体合乎于礼,其节奏合乎于乐。弓箭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本身具有杀伤性,比赛射箭又有竞争性,如果不以礼乐来文饰,就容易使人形成暴力、对抗、竞争、嫉妒等,导致冲突和对立。但是以礼乐来配合射箭,就可以使人刚而不暴、强而不躁、勇而不乱,还能培养谦让、仁爱之心。这正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高明之处,能把习武、射箭的技艺与涵养德性,甚至求道联系在一起,不离“志于道”的宗旨。这是现代的技艺,包括一些体育比赛、军事训练,乃至文学、艺术,甚至发展科技所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也就是说,不离于“志于道”的宗旨去发展、创新,才是可取的。“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数”音shuò,频频的意思。要寻得一种既能含容礼乐,又可常常练习,以帮助人们树立德行,没有比射箭更适合的。所以,圣明的先王都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