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要在仁义
文摘
2024-12-26 08:03
北京
《孟子》共有七篇文章,这七篇文章就是一部《孟子》,古人注解把每一篇分成上、下两篇,一共十四篇。第一篇是《梁惠王》,因为这篇开头的第一章,内容是孟子见梁惠王。所以这篇的题目也与《论语》类似,《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第一章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于是就用“学而”两个字做这一篇的篇名。《孟子》一书也是如此,在开篇的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就把“梁惠王”做这一篇的名称。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国在春秋时代属于晋国,魏和韩、赵,是晋国的三家大夫。到战国的时候,这三家各自独立,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在春秋有五大强国,有春秋五霸,到战国的时候演变为七大强国,有战国七雄。魏惠王所在的魏国也是七大强国之一,后来为什么称为梁惠王?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来在他做惠王时,把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名罃,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王”,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天子才能够称为王,如夏朝的天子,商朝的、周朝的天子,被称为王。三代以前,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他们叫五帝,称为帝。从夏朝开始称为王,叫作三王的时代。后来到了东周,虽然还是周天子的天下,但是天子的势力已经很衰弱,都是仰靠这些大国诸侯如齐国、晋国来护持天子,否则天子就做不下去。在春秋时代,就有像楚国的国君,首先称王;到了战国的时候,这些国君陆陆续续都称王。因此在这里,梁惠王是一个国君,不是天子。这是首先要明了的历史事实。这一篇开头一章是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处在战国时代,与当时各国君主一样,都注重功利。所以梁惠王所实施的政策、包括用人也都讲求功利。梁惠王除了在自己国家内求取人才,还向外面各国邀请很多有道德学问的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当然,梁惠王所谓把国家治好,就是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大前提下,把国家治理得很强大、很富足,能够攻城掠地、富国强兵。在这种背景下,孟子就到梁国去见梁惠王。本篇节选的内容主要是讲孟子何必曰利、以义为利的义利观,以及在位者与民众同利的重要性。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惟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也。从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于篡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见于梁惠王,梁惠王邀请外面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帮助自己治国,孟子既然应邀而来,梁惠王就接见孟子。孟子见到梁惠王时,梁惠王就说“叟”。这个字当老字讲,用以称呼老年人,如同现在称呼您老人家,或是您。王与孟子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孟子从山东到河南,这一条路很遥远,因此就用千里来表示从很远的路到梁国来。不远,就是说您不怕、不辞这么遥远的路程,而来到我们国家。想您老人家既然不辞远路而来,又将有什么可以利益我的国家?“利吾国”,“利”字当动词讲,利益我们这个国家。这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利字当头,开口就讲利益。孟子的学术思想是从子思学来的,子思从曾子学来的,曾子从孔子学来的。孔子的学术最重要的是教人学做圣人。在《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儒学的最高目的就是教人学道,道成就了就是学成圣人。圣人就是得道之人,圣人在人间一切是自由自在。普通人官位做得再高,财富再雄厚,但是面对生老病死,都没有办法达到自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就中国文化来讲,学道、得道成就了圣人,就能够了生死。孔子是历代帝王圣人之道的集大成者,集大成最重要的是教人学道。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特别是讲儒学,必须了解孔子的道。孟子就是继承孔子的道。道有层次,一般人学不懂,那就讲德;讲德一般人也很难懂,然后就讲仁。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以下就讲世间的一切学术,科学、哲学、艺术,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切艺术,都是用一个“艺”字作代表。孟子讲这个道,就从仁开始。仁,孟子觉得一般人还不太容易明了,于是就加上义字,仁义。所以,当孟子听到梁惠王一问,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会对我们梁国是有利的吗?这一问,正好与孟子讲仁义相反,所以孟子说“王何必曰利”,惠王您何必讲这个利字呢?“必”字就假如你专门只讲利,不讲别的事情。所以孟子讲,您何必一定只讲这个利呢?除了利之外,还有别的更好的东西。更好的东西是什么?“亦有仁义而已矣”,能够讲仁义就可以把一切都包含在内。如果只讲利不讲其余,利很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多;但如果讲仁义,所要追求的这个利,自自然然就包含在仁义之中。讲仁义所得的利才是真正的利,不是你所讲的那种急功近利,眼前所见的蝇头小利。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相反,讲求仁义,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才是真正长远的利益,才是经典中所讲的惠以真实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