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本身就是求道、得道的过程

文摘   2025-01-09 08:02   北京  
故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要想造一座高的假山,或者造一栋堆积起来的高大建筑物,就是“为高,必因丘陵”,“因”是参考,或者凭借,必须凭借丘陵,建筑物就有所本,有本造出来才可靠。“为下必因川泽”,“为”是制作,“为下”,要往下开辟一个深池,或者水沟,要参考、凭借什么?“川”是河流,“泽”是湖,就要凭借河流、湖泊去做。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人要为政、办政治,不用、不按照先王之道来实行仁政,算是智慧吗?先王之道,一切都有规矩,最重要的是讲究仁,也就是一丝一毫不为自己,完全为天下人,这就是规矩准绳。如果办理政治,所制定的法律、制度、政策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依据先王的仁政,能算得上智慧吗?有智慧的人必然按照先王之道办理政治,施行仁政。因为这样办政治就可使为政的过程成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成就贤人、成就圣人,也教化民众成为君子、圣贤,是一个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过程,办政治本身就是一个求道、得道的过程,因此叫“政道”。
反之,如果办政治是出于私心、造作罪恶,不但不能学为圣贤,解决生死等大问题,而且是不断堕落,能算得上智慧吗?比如贪官,“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为自己、家族、儿孙留下耻辱,实在得不偿失,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吗?
人的贪心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的习气很重,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需要不断用经典的教诲来熏习、提醒自己下定决心断除不良习气,坚持走圣贤之路。这就更加凸显讲经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只有仁者适宜处在高位上,他可以做国君,可以做天子。“不仁而在高位”,如果不是仁人处在高位上,比如夏桀王、殷纣王,那就把天下人害惨了,就算是做诸侯国君,不论是大国国君、小国国君,没有仁德而处在高位上,“是播恶于众也”,就是把他所造作的罪恶,传播给天下大众,不但他国内的民众受到伤害,天下人也都受到其罪恶的影响。所以,不能够让不仁之人处在高位上。
——摘自《群书治要·孟子》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刘余莉
《群书治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