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者,仁之道也

文摘   2024-12-22 08:01   北京  

故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这段话中有一个词叫“反求诸己”,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心法。《孟子·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礼记集解》:“为仁由己,射之中否亦由己,非他人所能与也。故不怨胜己,而反求诸己。”

这句话是说,射箭包含仁的道理。先要求自己心正体直,拿得稳,瞄得准,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如果箭发出去射不中目标,也绝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不足罢了。孔子说:“君子不会有与人竞争之心。要说有,大概就是在射箭的时候。但是射箭也不失君子之风。”对“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法。有人解释说,君子没有要和人竞争的地方,如果说有争心,那是争着去做什么?争着去做标准的君子。

《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所谓射,就是寻绎。什么是寻绎?射者的身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在射礼中寻绎自己的志向。只有心志端正,体态直顺,紧握弓箭,瞄准目标,才有可能射中。此外,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大夫、士,都要把箭靶作为自己的道德目标。尽管是同用一个箭靶,但是各人所要命中的道德目标却各不相同。射箭靶的过程,就是反复内省、存养、进取的过程。孔子说:“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

《论语》中孔子还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也就是说,中国古人从来不讲竞争,特别是君子更没有争心。如果说君子有所争的场合,那就是在比赛射箭的时候。“揖让而升”,两个人互相作揖,然后才升堂去比赛射箭。“下而饮”,结果出来后,赢的人要给输的人敬酒。输的人则“反求诸己而已矣,不怨胜己者”,不是埋怨、嫉妒,更不是去寻找客观原因,比如风把箭吹歪了,弓不知道是谁做的,有假冒伪劣之嫌等,而是马上反省自己在技艺上有不够精湛的地方,在德能上有可待提高的地方。输的人喝的是罚酒,无论德能还是技艺都不如人。

射礼,对于胜者,提醒他不要骄纵,要有敬让之心;对于败者,让他反省自己的技艺德能没有达到标准,这里没有你死我活的残酷较量。射礼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实现谦逊、和让、自省,所以也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

孔颖达疏:“此明射是仁恩之道,惟内求诸己,不病害于物。既求诸己,耻其不胜,乃有争心矣。”这说明射箭是培养仁义恩德的方法,只是反求诸己,不责难要求,不伤害外物。反求诸己,以自己不能战胜对方为羞耻,这也是竞争之心、比较之心。但这种竞争是争什么呢?“其争也君子”,争做一个君子。或者说,他去争也不失君子之风。所以,中国人讲的竞争不是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气争。比如,有的人懒惰,有的人贪吃、贪玩、贪睡、贪财,有的人沉迷于手机游戏等,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不能战胜这些烦恼,就会不战自败。所以,不是别人让你失败,是你被自己的习气打败。

清华大学著名礼仪学家彭林教授说,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与中国乡射礼的普及年代约略相当,但两者所体现的文化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古希腊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与体魄是分离的,精神由神明管理,人只负责自己的体魄。所以,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强调力量、速度、高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胜利者就是超群绝伦的英雄,要用饮酒的方式予以奖励。奥运会的奖杯是放大的酒杯,正是源于此。儒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精神和体魄都是由自己主宰的。人类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精神健全,体魄和技能才有价值。

意味深长的是,虽然春秋时代与古希腊同样征战不息、崇尚武力,但儒家铸剑为犁,保留田猎之射的形式,同时“饰之以礼乐”(《射义》),重塑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为富有哲理的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工具。这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儒家主张人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乡射礼中,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要大杯饮酒,不过饮的是罚酒,技能德能不达标,需要警示。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讲记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刘余莉
《群书治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