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库君
据路透社报道,消息人士周五(7月12日)向该媒体透露,德国将在周一(7月15日)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投票中投弃权票。
自7月4日关税落地以来,欧盟内部不同的声音持续存在。法国作为坚定的政策支持者积极推进法案。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匈牙利对于反补贴关税表示强烈谴责,德国政府更是倡导自由贸易,以此才能增强欧洲工业竞争力。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5日也发表评论,表示坚决反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征收高额关税严重损害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利益,不但不能提高欧盟产业竞争力,还会导致贸易冲突升级,双方都将遭受经济损失,给中欧汽车产业合作蒙上阴影。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培养出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和优秀的生产能力,全球的汽车工业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此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体量市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德企还是日企都希望在中国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告诉智库君。
尽管欧盟态度不一,随着反补贴关税落地,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做出反应。比亚迪与土耳其政府7月8日签署了在土投资建厂协议。此外,上汽集团也表示拟在欧洲建立整车工厂。
对此,郑赟表示:“目前,欧洲的整体形势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确存在负面因素,但远不能使中国主机厂放弃出海的计划。”
中国车企全球化的巨轮在反补贴关税仍悬而未决情况下缓缓驶出,这艘 “中国车企”的巨轮该向何处去?
本期智库说,智库君对话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
核心观点:
欧洲方面,中国车企更多倾向于借助原有的资源禀赋,例如MG(名爵)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力,以及领克借助沃尔沃在欧洲原有的销售模式、网络以及融资租赁等新的经营形式。
尽管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整体的份额较少,但是随着整个新能源、智能电动概念的推广,中国企业有信心进一步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场。
汽车市场是一个全球行业,其背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业格局。
外企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二者已经形成了严密绑定的利益链条。
对德国来说,基于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政府希望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甚至相对支持竞争,以此为中国市场的德资企业形成保护,或者形成一定的利益交换。
欧盟的制裁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机遇,因为欧盟的反补贴关税正主动或被动地帮助中国车企更加清楚,基于自身不同的产品力,应发展哪些目标市场。
作为一个核心切入口,我认为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作为出海的第一个动作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进入难度较大的市场时,中国企业们可以考虑在价值链条上相互借力。
智库君:反补贴关税能够阻止中国汽车出海的步伐吗?中国当下正在出海的车企因此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郑赟:当下,中国车企在定位海外市场时,基本会以Global South(全球南方)为主的国家作为核心市场,例如南美、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地区的国家。
欧洲和北美则略有不同。中国车企在北美地区观望的情绪更浓,因此该地区的动作相对更滞后一些。欧洲方面,中国车企更多倾向于借助原有的资源禀赋,例如MG(名爵)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力,以及领克借助沃尔沃在欧洲原有的销售模式、网络以及融资租赁等新的经营形式。
目前,欧洲的整体形势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确存在负面因素,但远不能使中国主机厂放弃出海的计划。对中国主机厂来说,面对国内相对低速且稳定增长的大背景,应该尝试在海外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尽管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整体的份额较少,但是随着整个新能源、智能电动概念的推广,中国企业有信心进一步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场。
除此以外,我认为欧洲政策仍然有动态演变的可能。其实欧洲内部的声音也各有不同,例如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的观点就有比较大的分歧。此外,土耳其此前宣布对中国车企征收40%的关税,但经过商讨后,政府表示如果到本地来建工厂将仅征收10%的税收。
智库君:德国车企本应因中国汽车出口欧洲,影响其市场而支持反补贴关税。然而,德国企业不但不主张反补贴关税,还支持中国汽车进口。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郑赟:汽车市场是一个全球行业,其背后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业格局。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培养出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和优秀的生产能力,全球的汽车工业也因此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此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体量市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德企还是日企都希望在中国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
另外,外企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二者已经形成了严密绑定的利益链条。在中国动作幅度较大的企业,例如奔驰、宝马、奥迪、以及大众体系旗下的一些豪华品牌,中国市场对这些车企来说已经成为利润和收入的重要支柱,此外,还包括大量德系的供应商集团,在中国与地方国有企业交叉持股的供应商企业等。
在智能电动化方面的发展,德企也意识到反应相对较慢,并希望在中国市场拓宽技术路线。例如,大众在中国成立第二总部,基于中国市场扩大在智能网联方面的研发。
对德国来说,基于本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政府希望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甚至相对支持竞争,以此为中国市场的德资企业形成保护,或者形成一定的利益交换。
智库君:中国车企应该如何看待此次欧盟的反补贴关税?您认为,这对于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战略是挑战还是机遇?
郑赟:我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欧盟、美国等发达市场对中国企业保持着慎重谨慎的对待,这正是对于中国整车产品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出海过程中,类似于反补贴关税的挑战其实是可以被预期的。因为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为本国企业在一定程度提供政策保护。
放眼全球,世界正处于“中美超巨”的格局中。无论从政治体还是经济体来看,欧盟既希望扮演好一个“跷跷板”的角色,又需要考虑到欧盟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欧盟作为整体需要考虑到其下属的成员国,由于每个国家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产生的利益诉求也不同。
欧盟的制裁在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机遇,因为欧盟的反补贴关税正主动或被动地帮助中国车企更加清楚,基于自身不同的产品力,应发展哪些目标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车企具有全球市场同步渗透的能力,大多数车企可以在此时更加聚焦于特定市场。
以“全球南方”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在意识到中国汽车产品能够在欧盟发达市场上得到重视,对于中国车企产品的知晓度也有巨有较大帮助。这也应该被看作一个潜在的机遇,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因此,我认为基于中国车企竞争力的优势,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当下全球化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智库君:中国车企应如何从欧洲眼中“有威胁的敌人”变成“优秀的合作伙伴”?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汽车企业?
郑赟: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或现代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存在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时机,例如丰田进入美国时正值经济危机,使得丰田部分产品特性能够帮助其快速打开局面。
排除时机问题,作为一个核心切入口,我认为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作为出海的第一个动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汽车品牌端在海外市场还没有完全渗透,因此对于很多国外消费者来说还没有办法做精准区分。借此机会,中国车企要对整集体出海过程中中国品牌的形象有把握,防止积累过多的负面品牌资产。
出海企业在品牌端建立起一个比较清晰的中国品牌形象,其中还包括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综合能力,其能力需要匹配目标群体的预期。
另外,车企们要做好本地化融合。不论是在价值链上的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和当地供应链体系的融合,还是在生产端从直接的CBU(整车模式出口),到CKD(全散件模式出口)或者SKD(半散件模式出口),然后再到本土的落地生产,这都是出海过程中所需的步骤。
值得一提的是,当进入难度较大的市场时,中国企业们可以考虑在价值链条上相互借力。比如,当企业需要在本地建立起20万产能的整装厂时,可以尝试两家或多家在资源上实现共享,以减轻环境阻力带来的影响。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