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集团之音】探寻非遗,邂逅淹城 ——淹城实小博物馆系列特色课程一花一草之堆花糕团

文摘   2024-10-21 15:43   江苏  

探寻非遗

邂逅淹城



淹城实小博物馆系列特色课程

一花一草之堆花糕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积淀于历史长河的地域文化记忆

是深植于民间的共同乡愁与精神家园




武进,一方底蕴厚重的毓秀宝地。品阅此地成长的年轮与肌理,其中深深镌刻着的,是极具特色的文化根脉,与熠熠生辉的遗产留存。金秋十月,秋韵渐浓,武进区博物馆与淹城实小双向联动,共同谱写“探寻非遗,邂逅淹城”新序章。淹城实小在通过主题实践课程,推动学校实践性课程开发、促进跨学科融合的同时,把非遗文化带到了小学课程中,以传统文化的魅力浸润童心,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探寻,感知传统文化的脉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雨滴们在淹城博物馆开启了神秘的探寻之旅。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每一道裂纹都是故事。从远古的石器,到精巧的陶器,它们沉默不语,却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历程。




结束了奇妙的博物馆参观之旅,孩子们跟随讲解员来到博物馆的三楼,造型奇异多姿,色彩绚丽明艳的堆花团糕,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华娟萍老师详细介绍了常州糕团堆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独特魅力。常州糕团堆花起源于清朝,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米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捏、揉、搓、堆等手法,将米粉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等形象,彰显了鲜明的地域艺术特征,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幸福吉祥、招财纳福、趋吉避凶等的美好希望。




作为“糕团堆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的华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家族的堆花糕团手艺,成年后把这门手艺全部传承了下来,并在创作过程中把作品往工美方向发展,使糕团堆花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原本只可食用的糕团堆花变成了工艺品,除了可以长时间进行存放,大大提高了观赏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糕团堆花作品的经济价值。



一个精致的堆花糕团成品需要经过揉面、和面、笼蒸、造型、上色等一系列步骤,对手艺人的技术要求极高,这是民间艺人们匠心的体现。通过民间艺人一双巧手搓、捏、压、点、堆和施色,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鱼虫造型跃然而出,人见人爱。






雕琢,触摸百年匠心的温度






“我们先把材料放在手里轻轻地揉一揉,搓成一个圆滚滚、光滑的圆球.......”华老师耐心地示范了制作花团的基本步骤:从如何巧妙地揉搓、裁剪、按压、粘合,到如何用正确的力度将做好的花瓣粘合至花托上,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到了动手实践的时刻,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材料和工具,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每个学生都亲手体验了糕团堆花的制作过程,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专业指导下,孩子们动手动脑,用剪刀、镊子、针等简单工具,在手中几经捏、搓、压、揉、划、刻,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的花便塑造完成,再配以绿叶点缀,拼出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花开富贵图”。








孩子们手捧着作品,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一颗颗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悄然发芽。








积淀,赓续创新实践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彩的面团凝结着孩子们劳动实践的智慧,承载着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契机。淹城实小将继续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实践中积淀,在传承中创新,淹城实小在创新实践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 END —




武进区淹城实验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监督电话:

0519-86308628,0519-86308636



作者|孙洁

编辑|王辰

审核|曹文君



湖塘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湖塘桥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始名私立时敏初级小学,1980年被省政府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更名为湖塘桥实验小学。学校曾两次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连续七届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