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惘然对岸"专栏(65)
城市之光
洁尘/ 文、图
旧金山,在中国城和意大利区之间,有一条哥伦布大街,这条大街的261号,就是 “垮掉的一代”的大本营,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在LP里,当然会有它的地址,我们在导航里输入详细地址后,在一声声尽量压抑住的惊讶叫声中,经过了著名的“九曲花街”,一路就找了过去。
在到达“城市之光”之前,先让我按一个暂停,暂停在“九曲花街”上。我实在不能略过这里不表,因为我至少为它“噪”了七八声。
很多人都说,到了旧金山就不敢开车了。到了旧金山,看到那些齐着眼睛扑面而来的街道,就明白了,怎么会有这么陡的街啊?!感觉开到中间就会倒着溜下去。重庆是何工的故乡,是一个山城,街道也修得个爬坡上坎的,但那些坡坎,比起旧金山,就是小巫了。何工给我们说,前些年他和几个中国艺术家在美国旅行,租了个面包车,可能是因为车后面的行李太多太重了,在旧金山的上坡街道上开得车头翘起来了,一车子人吓惨了。待车头重回地面后,有个姑娘怎么都不肯上车了。
对于我和苗苗来说,旧金山街道给我们的震撼更没有缓冲余地,一上来居然就是九曲花街(Lombard street)。
九曲花街是世界上最弯曲陡峭的街道。这条街道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在朗巴街和利文街之间,距离很短,但有40度的斜坡,为防止车子一路冲下去造成交通事故,以花坛为隔断,修了八个急转弯,车子在此盘旋扭动着向下单行。
九曲花街是中国人的叫法,很实事求是。这里的花街不是风云场所,而是花坛遍植花木,主要有绣球、玫瑰,还有菊花,加上街道两边的居民每家每户都在门口种了大量的花,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斜挂在城市里的织锦。
关于花街的花的品种,那是我在查资料时了解到的。我们是晚上经过九曲花街的,在某种突如其来的错愕中,在车灯打出去的光束里,是看到了好多玫瑰。我当时有一个想法,虽说这里限速5英里,但架不住总有违规的人,还有可能遇到个把醉驾,一油门轰上去,加上方向盘没把住,那就可能直接冲进路边人家。住在这个地方,真需要一点勇气啊。
“城市之光”书店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在街面上占了一个“V”字,右边那一划在哥伦布大街上,左边那一划伸展在小巷里。我们是在晚上到访的。后来我查资料,看到各种照片,才发现这座建筑的外墙居然是粉红色的。
这个书店布置得满坑满谷,密集的书架和密集的海报和照片,墙面上没有一点空隙,各种故事占满,要仔细观看,得花很长的时间。而这些故事,几乎都跟“垮掉的一代”有关。
书店的创始人是劳伦斯·佛林格提(Lawerence Ferlinghetti)。佛林格提是美国著名的政治诗人和画家,特别喜欢在书店、咖啡馆等公众场合朗读诗歌,1953年,他借用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的片名,在旧金山开办了这家书店。因气味相投,很快,城市之光书店就汇集一批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其中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肯尼斯·雷克斯罗思、盖瑞·斯耐德等。这一群人以城市之光为据点经常聚会,进而引发了日后颇有影响力的“避世运动”(Beat Movement),也有译成“敲打运动”。这个运动的主题为提倡与传统的社会决裂和个人解放。避世运动至60年代开始转化为大规模的嬉皮运动(Hippie Movement),希望通过酒精、药物、摇滚、性、东方神秘主义等来解放心灵、追求自我。在这个开端及转化过程中,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成为了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两个青年人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游荡晃悠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成为“避世者”们的生活写真。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比“避世运动”,另一个称谓更为熟悉,“垮掉的一代”。此说出自凯鲁亚克的另一部作品的标题,剧本《垮掉的一代》,这部剧作从气质到风格都与《在路上》联系紧密且相互照应。
“避世者”这一批作家,就在“城市之光”书店,他们经常在爵士乐的配乐中对着读者们朗诵他们的作品。而此时,佛林提格也已经开始介入出版,专门出版非主流的边缘化色彩的作品,并让“城市之光”成为了全美首家平装书专卖店。对于凯鲁亚克和金斯堡这批“垮掉派”作家来说,“城市之光”也就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发表场所和发表渠道。迄今为止,书店里还设有他们作品的专区,Beat Section 。
让“城市之光”真正名声大噪的是1956年出版金斯堡的叙事诗《嚎》。这部诗集的内容除了抗议二战之后人类主流社会的倾向、强调追求个性解放之外,还包括同性恋、吸毒等内容。诗集出版后,佛林提格被捕,罪名是出版、贩卖猥亵书籍。经过漫长的审判过程,最终佛林提格无罪获释。从此之后,“城市之光”书店成为艺术自由的圣地,引来全世界的崇拜者纷纷前来朝拜。
1988年,旧金山市政府以曾经在旧金山居留的十二位杰出作家和艺术家的名字,为市区内十三条街道重新命名,其中有佛林提格街、杰克·伦敦街、马克·吐温街、杰克·凯鲁亚克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紧挨着“城市之光”的凯鲁亚克街。
入夜了,但离深夜还很有一段时间。书店离打烊也还早。从并不宽敞且顾客不少的书店里出来,我晃到“V”的尖尖上,回头一看,摁下快门。
小巷里,几个男人在商量什么。我想他们是准备转场商量下一台到哪儿喝吧。一条小狗不知是路过还是他们自己的。一个男人注意到我的镜头,抬头看我。
我喜欢这种光线,冷光和暖光杂糅在一起。夜色中的旧金山有一种被文学加了光晕的味道,何况我站在“城市之光”书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