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后台提问:孩子喜欢用哭闹达到目的、做事没耐心、爱打人、窝里横、胆小墨迹,脾气差,不合群……是因为天生性格不好吗?
我们都知道,性格跟遗传有关,一个人生下来,有他自己的“先天气质”,但更大一部分是受后天环境的塑造与培养。
孩子0~12岁这个阶段,是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中0~6岁,是子那个歌培养的关键期
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但是性格教育却越来越被忽略。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良好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上。可以说,成就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的良好性格。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
宋庆龄就曾说: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
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的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共同做了一项别具一格的实验:他们找来了1000名3岁的幼儿,然后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把他们分为5种类型,即充满自信型、沉默寡言型、良好适应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研究人员对这些幼儿进行了观察跟踪,等到他们26岁的时候,与他们进行了会谈,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最后研究人员把实验内容汇总到一张表格中,表格内容如下:
幼儿成长性格调查表
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则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千万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情。
逼孩子不许哭
记得有一次去狂超市,看到一个小男孩带着哭腔缠着妈妈要买玩具,一旁的妈妈显得十分不耐烦。
皱着眉头大声斥责:“不许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呆在这吧!我不要你了!”
妈妈说完头也不转的离开了,孩子突然就慌了神,惊恐着一边哭着一边寻找着妈妈。
对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事比妈妈不要自己还重要;
可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所致。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阴影,以致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后都有原因和需求。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哭的情绪,都应该被父母所接纳,而不应该被否定,被逼着不许哭。
如果家长逼迫着孩子不许哭,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会被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长期积攒下来的情绪,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里,总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岁的阶段形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心理学上也把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如果在这一期间,孩子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
一个孩子未来的性格,往往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的心灵是有吸收性的,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性格。
逼孩子分享
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而我们成人,往往想让孩子表现的“大度”一些,强逼着孩子分享属于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6岁前的孩子也不应该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2岁后会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往往是从“我”出发,什么都是我的,没有分享的概念。
引导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靠“牺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用情绪逼孩子听话
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听话行为,很多家长都会来一句“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啦”。
家长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杀伤力”非常巨大。
教育届的专家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父母经常对6岁之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父母长时间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变成讨好型人格。
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这注定了孩子不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本该好好说的话,容易因情绪的影响而增加了“火药味”,这只会制造更多的麻烦,也会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
在你的情绪下,孩子能很敏感地感知到。
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会变得为了你的需求而去讨好你。
这样的“乖”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养育孩子的路很长,同时也很累。
要让每一位父母都做到完全不发脾气很难,但是起码要做到把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情商的父母,和孩子讲话,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在生气的状态,也会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平和、理智地和孩子讲话。
听懂孩子的话,少说消极的话,多说积极的话,父母的好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甚至决定他一生。
逼孩子打招呼
等一下见到的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见了面要主动问“阿姨好!”
“快叫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木讷!”
强逼孩子打招呼这些“中国式礼貌”,其实害处非常多,有的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自身成长。
平时聚会的时候,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一进门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
这时候大多数孩子会一边往后缩,一边戒备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父母顿时会觉得没面子,其实,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为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才会在生人面前有距离感。
孩子在0-6岁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心理,是他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他们通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许多长辈偏爱开朗活泼的孩子,看见“怕生”的孩子,就会用消极或否定的语气说:
“这个孩子不会讲话”、“这个孩子太内向”了……
这时候,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迎合长辈的心态,在大人看来,打招呼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但是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场合,需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用正面的态度去保护孩子,当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的时候。
你可以友好地回应:
“孩子不是不爱打招呼,他只是现在不想讲话,等他准备好了就打招呼了。”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丰盈了,才会养成一个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漫长的修行。
你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你的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就是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因为心中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1、正面引导原则
家长和老师应多提供一些良好的行为榜样,多强化积极因素,对于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少加以斥责,多提出正确的要求,以指导其态度和行为。
2、因材施教原则
老师和家长要根据儿童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类型,在教育的要求、态度和方法上应区别对待。例如,有的儿童做事情不认真,老师和家长应多鼓励少批评,以免挫伤儿童的积极性:有的儿童内向,不爱说话,家长就应努力为他(她)创设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平时多引导他(她)看书读书声,读完之后再说一遍给别人听,时间久了,自然会好。
3、平等性原则
要平等的对待儿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对儿童的支配性态度、否定性态度、专制性态度对儿童的良好性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儿童的反抗性格,消极性格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失当而造成的,任何一位称职的老师和家长在任何情况下对儿童鼓励、公正、民主的态度,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养成他独立的、积极的性格。
4、循序渐进原则
5、巩固性原则
1、榜样示范法
2、尊重了解法
3、正确的评价法
4、鼓励少批评法
当发现儿童的成绩进步时,应加以表扬,做任何事情,自信心是首要的,而一个人的自信心必须从小培养。家长和老师要求儿童整理自己的衣物,整理一遍后,家长和老师应表扬,并指出没整理好的地方,从而使得儿童有自信心,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对儿童今后的成功非常有帮助。当儿童做事犯错时,家长和老师应帮助他分析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批评、指责。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地说他这不行那不行的话,那么儿童迟早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就不再求上进了。
5、环境教育法
6、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