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这4件事千万别逼孩子(父母必读)

文摘   2025-01-25 12:50   河南  

有家长后台提问:孩子喜欢用哭闹达到目的、做事没耐心、爱打人、窝里横、胆小墨迹,脾气差,不合群……是因为天生性格不好吗?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性中最显着的特征。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我们都知道,性格跟遗传有关,一个人生下来,有他自己的先天气质”,但更大一部分是受后天环境的塑造与培养


孩子0~12岁这个阶段,是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中0~6岁,是子那个歌培养的关键期


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但是性格教育却越来越被忽略。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什么是良好的性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没有两个人生长的完全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质而区别另一个人因此某中工作对于这个人适宜,对另一个人是另一种工作适宜。”因此对于良好性格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良好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上。可以说,成就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的良好性格。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


宋庆龄就曾说: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



性格的形成因素

 

影响性格的形成,从生物因素来看分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性别、外表、特征、发育早晚,从环境因素来看分为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教养的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学习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园风班风,体育锻炼和劳动)、同伴群体、重大生活事件、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又分为模仿、认同、强化。

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越早培养越好。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那么,今天,查查小编就跟大家聊聊性格的养成....

  


为什么要注重性格培养?

《纽约时报》编辑、儿童教育专家保罗·塔夫在他很有影响力的书籍《孩子如何成功》中指出:

“性格(呈现为毅力和好奇心等品质),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最有力决定因素。”

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普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才能,常常忽视了性格的培养。

于是,我们经常在各种社会事件中,看到青少年、成年人患抑郁症,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跟大程度上跟性格问题有关。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看待事情的观念、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他所做的选择和行动。

比如一个胆小自卑的人,遇到有挑战性的事情会感受到压力和不安,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因此很难把握住机会,取得进步和成就;

而自信勇敢的人,在遇到挑战时则表现为有激情有冲动,想要去完成它,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经常能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来越优秀。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在“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这样他将更好地适应社会,收获幸福的人生。

 

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的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共同做了一项别具一格的实验:他们找来了1000名3岁的幼儿,然后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把他们分为5种类型,即充满自信型沉默寡言型良好适应型自我约束型坐立不安型


研究人员对这些幼儿进行了观察跟踪,等到他们26岁的时候,与他们进行了会谈,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最后研究人员把实验内容汇总到一张表格中,表格内容如下:


幼儿成长性格调查表

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则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千万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情。

逼孩子不许哭

记得有一次去狂超市,看到一个小男孩带着哭腔缠着妈妈要买玩具,一旁的妈妈显得十分不耐烦。

皱着眉头大声斥责:“不许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呆在这吧!我不要你了!”


妈妈说完头也不转的离开了,孩子突然就慌了神,惊恐着一边哭着一边寻找着妈妈。

对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事比妈妈不要自己还重要;


可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所致。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阴影,以致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后都有原因和需求。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哭的情绪,都应该被父母所接纳,而不应该被否定,被逼着不许哭。


如果家长逼迫着孩子不许哭,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会被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长期积攒下来的情绪,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里,总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岁的阶段形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心理学上也把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如果在这一期间,孩子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

一个孩子未来的性格,往往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的心灵是有吸收性的,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性格。



逼孩子分享


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而我们成人,往往想让孩子表现的“大度”一些,强逼着孩子分享属于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6岁前的孩子也不应该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2岁后会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往往是从“我”出发,什么都是我的,没有分享的概念。


引导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靠“牺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用情绪逼孩子听话

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听话行为,很多家长都会来一句“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啦”。


家长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杀伤力”非常巨大。


教育届的专家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父母经常对6岁之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父母长时间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变成讨好型人格。


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这注定了孩子不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本该好好说的话,容易因情绪的影响而增加了“火药味”,这只会制造更多的麻烦,也会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


在你的情绪下,孩子能很敏感地感知到。


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会变得为了你的需求而去讨好你。


这样的“乖”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养育孩子的路很长,同时也很累。


要让每一位父母都做到完全不发脾气很难,但是起码要做到把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情商的父母,和孩子讲话,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在生气的状态,也会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平和、理智地和孩子讲话。


听懂孩子的话,少说消极的话,多说积极的话,父母的好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甚至决定他一生。


逼孩子打招呼

等一下见到的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见了面要主动问“阿姨好!”


“快叫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木讷!”


强逼孩子打招呼这些“中国式礼貌”,其实害处非常多,有的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自身成长。


平时聚会的时候,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一进门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


这时候大多数孩子会一边往后缩,一边戒备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父母顿时会觉得没面子,其实,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为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才会在生人面前有距离感。


孩子在0-6岁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心理,是他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他们通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许多长辈偏爱开朗活泼的孩子,看见“怕生”的孩子,就会用消极或否定的语气说:


“这个孩子不会讲话”、“这个孩子太内向”了……


这时候,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迎合长辈的心态,在大人看来,打招呼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但是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场合,需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用正面的态度去保护孩子,当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的时候。


你可以友好地回应:


孩子不是不爱打招呼,他只是现在不想讲话,等他准备好了就打招呼了。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丰盈了,才会养成一个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漫长的修行。


你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你的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就是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因为心中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儿童良好的性格培养的原则


由于性格受到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十分大,且儿童期是良好性格的可塑性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要慎重对待儿童的培养,同时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1、正面引导原则


 家长和老师应多提供一些良好的行为榜样,多强化积极因素,对于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少加以斥责,多提出正确的要求,以指导其态度和行为。


2、因材施教原则


 老师和家长要根据儿童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类型,在教育的要求、态度和方法上应区别对待。例如,有的儿童做事情不认真,老师和家长应多鼓励少批评,以免挫伤儿童的积极性:有的儿童内向,不爱说话,家长就应努力为他(她)创设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平时多引导他(她)看书读书声,读完之后再说一遍给别人听,时间久了,自然会好。


3、平等性原则


 要平等的对待儿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对儿童的支配性态度、否定性态度、专制性态度对儿童的良好性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儿童的反抗性格,消极性格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失当而造成的,任何一位称职的老师和家长在任何情况下对儿童鼓励、公正、民主的态度,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保护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养成他独立的、积极的性格。

 


4、循序渐进原则


老师和家长应了解,良好的性格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在主体与外界不断相互作用下,由“心理状态”渐变而来的。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个体状况,逐步制定出分步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5、巩固性原则


儿童的性格特征处于逐渐稳固阶段,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以及儿童性格的可塑性大,一些良好的性格形成后,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在儿童良好性格形成的同时,要不断地注意加强与巩固儿童的良好性格特征。


 



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方法

 

性格的形成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但是有意识的控制环境与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方法的去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将是现代每位家长和老师必须认真学习和对待的。

1、榜样示范法

 
即主动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行为与态度方面的榜样,有意识的对儿童产生影响。由于儿童的知识经验较贫乏,认识水平低,能力较弱,加上又有较强的模仿性。因而,对成人的尊敬和认同,会使他们在行为和态度上极力模仿成人。


(1)儿童模仿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和父母,而乐观、开朗、热情、诚恳等良好性格特征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因此,无论是长辈、老师,尤其是父母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扬长避短的给予儿童积极的影响。

家长和老师作为儿童的榜样,不仅仅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意识到自己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一致,不要说的和作的不一样,否则容易使得儿童产生矛盾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


(2)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从模仿开始学习生活的。因此,模仿是儿童良好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模仿作用可大可小。那么,何不把模仿对象换成儿童的伙伴。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说过:“要以儿童教育影响儿童,儿童是在与别的儿童交往过程中才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

2、尊重了解法

 
家长和老师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看待,尊重他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儿童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能强硬的否定他,而要顺其自然,正确引导。切不可动辄打骂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儿童,硬把儿童的发展塞进自己设计好的模式,或者干脆把儿童作为补偿自己人生的缺憾。家长和老师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压儿童,而是要蹲下身来倾听儿童讲话,听听他的意见,并且尊重他的正确意见,不要事事包办,尽量让儿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3、正确的评价法

 
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评价。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儿童向适当的目标发展,如果家长和老师只看儿童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儿童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当然,家长和老师如果总是挑儿童的毛病,贬低儿童,对儿童不抱希望,也同样会伤害儿童的自尊。总之,家长和老师对儿童不合理的期望,无论是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儿童对自我进行客观的评价。

 


4、鼓励少批评法


 当发现儿童的成绩进步时,应加以表扬,做任何事情,自信心是首要的,而一个人的自信心必须从小培养。家长和老师要求儿童整理自己的衣物,整理一遍后,家长和老师应表扬,并指出没整理好的地方,从而使得儿童有自信心,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对儿童今后的成功非常有帮助。当儿童做事犯错时,家长和老师应帮助他分析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批评、指责。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地说他这不行那不行的话,那么儿童迟早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就不再求上进了。


5、环境教育法

 
家庭环境法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是要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生活氛围,父母双方和睦,不在儿童面前争吵打骂。家长和儿童应经常谈心,讲讲俏皮话,多带儿童外出游玩。此外,家长有些事情也可以跟儿童商量决定,使儿童感到能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维护家庭的利益,同时培养儿童动脑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只有创造愉快的充满朝气的家庭环境,才能愉悦儿童的身心,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
幼儿园良好的群体气氛法
这种气氛主要是指班级集体气氛。每一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气氛的班集体,会促进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而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不思上进,那么即使少数儿童想要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为此教师应针对集体建立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通过组织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如:开展主题活动、游戏竞赛、集体荣誉感等,才是儿童对集体目标的意识,从而使得儿童自觉地追求和维护集体目标。

6、配合法

 
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来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幼儿园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幼儿园与家庭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给予培养和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网络交流等等。


儿保测查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儿心量表Ⅱ》新家庭养育计划、推广普及、Gesell格赛尔量表、ABCD快乐育儿法、儿童发育测评量表、测评系统、儿保适宜技术培训、儿保知识交流分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