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育 一般健康 性格发育(例如,困难、容易) 与父母及照料者的关系
典型的年龄相关行为 对孩子的期望 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 有关履行家长在教养孩子方面的支持(社会、情感和财力) 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不切实际的父母的期望:例如,有些家长可能会期望,2年幼儿会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收拾玩具。家长可能会误解其他正常的与年龄有关的行为而以为有问题,如对立的行为(例如,一个2岁幼儿拒绝按照成人的规则行为)。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质量差:例如,有行为问题的父母不关注自己的孩子。 过分溺爱:父母的善意反应可能会恶化子女的行为问题(例如,过度保护一个胆小的孩子可能造就一个喜欢操纵他人的孩子)。 循环的行为模式:在年幼的孩子,有些问题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行为模式,在这模式中家长的负面反应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不良,这反过来又导致父母持续的的负面反应。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们的回答往往压力和情绪不安,固执,谈话,攻击性,脾气暴而不是哭。通常,家长反应的一个积极的和耐孩子的责骂,大喊大叫,打屁股的孩子,然后升级的行为,导致家长的初步反应,家长的反应更有力地。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当行为的关注往往会强化这种关注。
早期干预 父母的教育和策略
家长应该识别可能无意中强化孩子的行为和因素(例如,额外的注意力)的诱因。 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应有明确的界限。 父母应该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孩子(例如,“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与“你是个坏人”)。 应建立一致的规范和制约并使家长遵循诺言,对行为恰当和不良者分别给予奖惩。 家长积极地对孩子良好行为加以表扬,并为成功提供适当的奖励,是改变行为问题的有力工具,且无任何负面影响。 家长应当在强化规范时克制自己的怒气,最大限度地与孩子正面接触(让孩子永远是优秀的)。
隔离反省法:
家长操作指导:
当孩子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不得当或不可接受,并且他们也知道被大人暂停关注是一种惩戒时,这种方法应用起来很有效。通常来说,2 岁以后的孩子们才可以理解被大人暂停关注是对其不当行为的一种惩罚。当这种方法应用于如日托中心等群体性机构时,应特别谨慎,因为可能会产生一种有害的耻辱感。
当孩子知道他们的一种错误行为会导致隔离反省时,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在隔离反省法应用之前,孩子通常会受到口头警告和提醒。
必要时可以把孩子带过来,坐在隔离反省椅上,向其解释其不当的行为。
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时间为“每 1 岁实行 1 分钟”(最多 5 分钟)。应避免身体束缚。
让在规定时间之前离开椅子的儿童重新回到椅子上,并重新开始隔离反省。避免谈话和眼神接触。
当孩子到达预定时间并离开座位时,看护者应心平气和地询问隔离反省的原因。对于不能记起正确原因的孩子,可给予简单的提示。孩子不必对错误行为表示悔过,只要清楚知道隔离反省的原因。
隔离反省后,看护者应尽力认同孩子的得当行为并及时表扬。如果将孩子安排到远离不良行为的环境,并重新引导到新活动中,可能更容易实现得当的行为。
有时,当儿童接受隔离反省时,其不当行为升级。在这种情况下,看护者可能需要在隔离反省时间结束之前,将此儿童重新引导到另一项活动中。仅应在儿童理解为何进行隔离反省后,才重新引导到新活动中。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