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幼儿教育领域,蒙特梭利教育所倡导的“0~3岁是人生重要的前三年”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此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卢春明在首届托育服务大会学术研讨会上,通过结合大量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精彩演讲,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0~3岁儿童大脑发育与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
大脑发育与语言发展究竟有何密切联系?儿童在关键期的语言发展都有哪些特点?亲子游戏、亲子共读又是如何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分为两期,为大家分享卢春明教授的精彩阐述。
01
1.语言发展与大脑发育
儿童的大脑发育和其心理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发展有很多不同方面,可以是动作的发展,情感道德的发展,也可以是更高、更复杂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0~3岁阶段,大部分儿童的语言能力都是在跟成人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离不开与成人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亲子关系或者亲子互动不可替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语言的发展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基本能力的发展。比如想要理解别人说的话,首先要能够听到声音,其次发音器官的运动控制要非常熟练,才可以表达。这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
另外一个条件,除了先天的、自然的、通过基因编码的发展之外,其实我们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而言,周围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托育环境。在这些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在交流中,我们可能会借助一些特殊教具。不过,这些教具主要发挥媒介的作用。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希望孩子跟教具交流,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流。
语言发展既需要通过基因编码的自然发育,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周边环境。在这样一个框架下,语言的发展涉及到几个特别关键的问题。比如说关键期的问题,语言发展与大脑发育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和塑造儿童语言能力的问题等等。
02
2.关键期与儿童语言发展
很多人都听过关键期的概念,在心理学上,关键期是个很古老的概念。
关键期并不是范围狭窄的某一天或是某一周,而是一个阶段。比如说,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阶段。在某些阶段,人对某种认知能力发展的敏感性有所变化,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能够更好地学习某些能力。我们把这些阶段就称作“关键期”或“敏感期”。
就儿童语言发展而言,根据其对不同语言水平的敏感程度,可以把儿童语言发展分成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儿童对某一种类型的语言刺激更加敏感。比如,把从出生到3岁画一个时间轴的话,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会对某一类型的刺激特别敏感。
如果这时我们更好地给予儿童这一类型的刺激,他们就能够更好地获得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儿童在两岁两个月时能够更好地识别语音。这个时候给儿童听更多的语音,他可能不理解意思,但是语音对他是一个很好的刺激,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乃至大脑发展。
除了观测到的语言发展行为上的变化外,运用现代脑发育研究的先进技术,也可以看到儿童的大脑的功能,包括大脑的结构是怎样随着敏感期的发育发展而出现变化的。
还是以时间为横轴,从出生到10岁是个较长的时间跨度。纵轴代表大脑重量,可以看到孩子出生,甚至出生前,大脑就已经在快速发育了。
大概三岁以前,孩子的大脑是个快速发育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快速形成的阶段,所以,大脑的发育跟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从两岁后到六岁左右,蓝色部分显示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变缓,但语言加工的层次变得更加复杂,到了词汇和句子发展的层面。从图中看到,从语言行为上观察到的语言能力变化,其实跟大脑发育和成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当然,人类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已有的其他能力,同时也会对其他将要出现的能力产生影响。
横轴还是时间,绿色部分代表的是5岁以内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这里三条线,红线代表的是儿童最早发育出的能力。我们将其称作感知能力。如刚出生的孩子,可能都看不清楚妈妈的脸,但过一段时间他能够看清楚脸了,他就会对妈妈的脸产生偏好,这就是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能力发展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如果儿童早期看不到光的刺激,或者听力神经损坏产生先天听障的话,未来其语言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有一句俗话叫做“十聋九哑”,就是说儿童听不到声音后,语言表达能力及复杂的语言理解能力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什么是高级认知能力呢?这包括了人类的思维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比如说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一个钱包捡起来了,没有还给别人,自己留下了。这个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让小孩自己去判断就是一个道德判断过程。如果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缓慢或受到影响的话,他的道德判断能力也会出现迟缓。
因此,语言能力对人类后期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奠基作用。语言发展既然如此重要,人们就特别希望知道语言发展到底有怎样的过程和规律。了解规律后,人们便可以创造更合适的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其发展。当语言能力出现问题时,也能够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在很早之前,一些研究就特别关心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是否能够对声音,特别是人类的声音产生偏好。1974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能够识别母亲的声音,并根据声音转头追随妈妈。说明儿童的语音识别能力出现得非常早,而且出现了偏好。
这种偏好是以大脑发育为基础的。研究人员预期,儿童行为上出现的偏好,在大脑上也应该出现一种特异反应。所以,当婴儿出生44天~45天左右,他们就给婴儿听不同的声音,有妈妈的声音,有其他女性的声音,发现当婴儿听到自己妈妈的声音时,他大脑的语言区活动会更强。这就表明了婴儿对妈妈声音的偏好,不只是行为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婴儿大脑已经具备了这种偏好的能力,有助于认知功能脑网络的形成。
在2~4个月期间,婴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行为表现是能够听到成人说的话,并且听到成人说话和听到关门的声音的时候,反应是不一样的。这就表明婴儿能够把语音和自然界的声音区分开了。
到了6~8个月的时候,儿童的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不仅能够听到声音,还能够把元音和辅音区分开,能够加工音调。
音调在语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情绪、情感的表达其实都是通过音调来传递的。特别是汉语音调非常丰富。婴儿在八个月左右能够加工识别音调。因此就有研究关注孩子能不能识别出人们通过音调传递的情绪或情感。
有科学研究通过给婴儿播放录音,让他们听愤怒的声音、快乐的声音、没有任何情绪色彩的声音……结果发现,当婴儿听不同声音时,他的大脑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不同感性色彩的声音引起不同的激活模式。当婴儿听到愤怒的声音的时候,大脑的反应非常的激烈。听中性的声音时,相对反应平淡,没有特别明显的兴奋。而听到比较快乐的声音时也有一定的反应,但没有听到愤怒的声音时的反应强烈。
这说明,儿童早期不只是能够对语言的音调所传递的情绪进行加工,而且对愤怒的情绪特别敏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特别是6~8个月的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听不懂说什么,就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听不懂大人在吵什么,但是吵架的语调已经被孩子加工了,并且很有可能对他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我相信,这个影响是是负面的。
孩子到了一岁左右,语言能力有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到了叫爸爸妈妈时,能够开始发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在这个方面的典型变化,我们称之为词汇爆炸。研究表明,从孩子出生到30个月这段时间,他掌握的词汇数量呈指数增长,是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到了一岁半至两岁以后,增长也还是比较快的。最快的阶段出现在快两岁的时候,所以,我们把两岁这个阶段叫做“词汇爆炸期”。词汇的爆炸式增长也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一个研究比较了词汇量增长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低收入家庭、工薪家庭、父母受高等教育的三种类型的家庭,发现父母受教育的水平不同造成了孩子的词汇量爆发增长的速度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个结果也并非都在强调家庭经济水平对孩子的影响,重点其实在于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别,可能造成父母与孩子互动模式上的不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跟孩子交流互动,这样就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到了两岁以后,儿童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到了三岁左右,表达能力表现出现明显变化。有的发育得较好的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已经可以讲故事了,并且能够讲道理。这个时候儿童的自主性开始发展。自主性的发展与儿童的语言表达复杂概念的能力,以及思维复杂性等方面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两岁到三岁,儿童的句法能力,也就是高级句子表达能力也有明显的变化。在两岁的时候,儿童对不同的句法结构的加工其实还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到了三岁的时候,变化是比较明显的。
这时儿童说话,主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前面。对于成人来说,句子都是这样表达的。但对于儿童而言,能不能掌握这样的句法规则,在两岁的时候还是有难度的,到了三岁时儿童就掌握得比较好了。三岁以后的孩子,其语言表达就比较流畅,也更加符合规范了。
03
3.错过关键期的影响
人类的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则、规律,并且语言行为的变化与儿童大脑发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常的环境对于儿童关键敏感期的发展十分重要。狼孩的例子就是这方面的极端反例。
狼孩在出生后便被丢弃在丛林里,被狼喂养长大。被发现的时候已经七八岁了,生活习性完全是野生动物的方式。把狼孩带回人类社会中,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营养,但狼孩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语言能力仍然相当于几岁孩子的水平,智商也是远远落后于同龄孩子。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即便后边通过大量优越条件进行弥补,也没有办法补偿前面的损失。
可见,在心理发展和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关键期,这些关键的阶段对我们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科学研究想通过实证来验证关键期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视角,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这中间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几岁开始学习外语,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横轴表示开始二语学习的年龄,有3~7岁开始学、8~10岁开始学的、还有成人之后开始学的几个不同的类别。纵轴代表语言能力,我们看到,7岁以前开始学的这些人,第二外语的能力跟母语者基本上是持平的。到了8~10岁、11~15岁的时候,第二语言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跟母语者总是有差别的。到了成人阶段,这个差距已经非常大了。
我们这些成人学习外语学得比较晚,虽然可以看得懂文字,但是理解力,特别是对句法的敏感程度跟母语者是没办法比的。虽然一些人口语非常流畅,但听起来总是中国式的英语。这表明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对语言能力最终能够达到的程度是有显著制约的。这也说明敏感期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提到语言能力发展和大脑的关系,就要提到左脑和右脑。从常识上来理解,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左右半球。有人认为,我们的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在功能上其实是有差别的,比如认为大脑左侧可能负责语言,右侧负责逻辑,或者有人说左侧负责理性,右侧负责感性,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语言功能的确与大脑左半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脑灰质方面,威尔尼克区位于左脑的左侧颞平面,该区域比右脑的对应区域大三分之一;而布洛卡区的神经元数量和细胞体积均比右侧相应区域更大。在脑白质方面,连接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弓形束也存在左脑偏侧化现象,左脑的弓形束在体积、长度和纤维密度方面均高于右脑的对应部分。
语言的半球优势除了具有大脑结构偏侧化的基础之外,也会受到利手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在脑功能方面,右利手和双利手的被试在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激活表现出显著的左侧优势。
那么,大脑的左侧的语言加工优势又是怎么形成的?很多人认为,它是先天的。最近有研究发现,其实在孩子刚出生没多长时间,语言加工的大脑左侧偏侧化就已经出现了。
孩子一岁的时候,左侧的偏侧化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到了4岁的时候,偏侧化已经比较明显了。8岁则跟成人接近了。
还有些研究,给刚出生只有2~5天的小孩听语音,播放人们说话的声音或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发现当婴儿听正常声音的时候,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要比右半球更强一些,红色方框框出来部分,显示左半球的优势不只是加工语音语言,它还能够很好地把母语与非母语区分开。
语言能力跟我们的大脑发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前面讲过,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看不到、接受不到视觉刺激,或者是听不到声音,语言能力的发展显然会受到影响。其中一种类型就是听觉经验的丧失,听觉经验的丧失分为先天型的和后天型的。
现在很多研究想要搞清楚先天听力损失的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比如,有研究分析了三岁半左右儿童,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在大脑结构上有什么差别?
蓝色、绿色、红色等部分,都代表了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是有差别的。可能是神经细胞的数量,也有可能是大脑胼胝连接不同位置,这些差别都表现为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之间的差别。
除了结构之外,还有诸如加工语言信息等功能上的研究。研究发现,在一岁半的时候,听障儿童在把一个脑区接收到的信息投射到另一个脑区的时候,投放效率要比健听儿童差一些。无论是脑功能,还是结构,听障儿童跟正常儿童相比都是有异常的。
目前对于0~3岁儿童,最好的恢复听力的方式就是耳蜗植入。一般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到底什么时间植入。这个研究就分析了耳蜗植入时间与最终语言能力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
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语言的能力。红线代表的是0~3岁植入,我们看到0~3岁刚植入的时候,随机水平下的语音识别的正确率还在50%左右。随着时间延长,刺激不断丰富,到了4岁之后,这些孩子已经能够达到正确率90%~100%的程度,与正常健听儿童的差别并不太大。
蓝线代表4~6岁植入,我们发现刚植入语音识别的正确率就只有20%~30%,到了6岁以后,孩子语音识别的水平正确率在60%左右,与正常健听儿童相比,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7岁以后再去植入的话,我们看到,最终能够达到的语音识别能力是非常差的。这表明,对于听障儿童来讲,耳蜗植入时间越早,其最终恢复程度就越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语言发展与关键期之间的关系。
总结:
儿童的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脑的发育是语言发展表现出关键期的特点。当然其他能力发展也有关键期。要了解规律、理解规律、尊重规律。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