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服务案例丨宝妈和青春期儿子关系僵化,社工的“破冰”之旅

职场   2024-11-15 15:34   北京  

陈女士,40岁,无业。其丈夫曹先生从事送外卖工作。夫妻俩育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儿子13岁,在读初一;双胞胎女儿在读小学一年级。其家庭为低保家庭。

陈女士的儿子睿睿(化名)正值青春期,表现出典型的心理叛逆,抗拒父母管教,回避与家长直接对话。陈女士表示,儿子学习主动性差,不够努力,性格过于内向,不爱说话。无论她如何引导,儿子都是要么发脾气,要么回避,行为上没有任何改变。陈女士有时候被孩子气哭,但也无济于事,因此向社工求助。曹先生则由于长时间在外送外卖,无法为家庭提供经济之外的支持,家庭气氛紧张压抑,沟通匮乏且无效。

01
预估:核心问题与需求

社工接案后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陈女士家庭面临以下问题。

个人无力感明显。陈女士面临亲职教育技能缺失及由此衍生的效能感缺失问题。她对儿子的学习表现及性格不满,但又不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和相处。加之无业状态下的多重家庭职责与外界支持匮乏,加剧了其压力,导致其自我价值感低,无力感明显。因此,急需解构其无力弱权状态。

睿睿则存在主动性较弱、自我空间较小、自我效能感较低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效能感低,沉迷手机等;学习与休闲时间受母亲安排和监督,其主动性被削弱;频繁承受负面评价与高期望,导致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受损。因此,睿睿需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体验学习带来的效能感,并能向母亲证明自己的自主性。

人际关系联结薄弱。陈女士作为低保家庭中的母亲,经济困难带来的剥夺感促发了她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待。其期待落空后的失望感遇上青春期儿子的叛逆,导致儿子情绪表达及自主需求的满足受阻,交流意愿减弱。其家庭亟待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以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曹先生因工作忙碌,对家庭生活及育儿的参与有限,角色功能弱化。因此,需强化家庭中父亲的参与,促进夫妻沟通合作,共同应对育儿难题。

资源获取能力不足。陈女士家庭作为低保家庭,呈现出资源获取渠道单一、家庭内外资源识别与调动能力较弱的问题,因而在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一家庭生命周期转化的关键期,无法灵活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其家庭需要增强资源获取意识与能力。

02
介入:开展家庭增能服务

基于对陈女士家庭面临问题的分析,社工以增能理论为指导,从个人、人际关系和资源获取与运用三个层面为陈女士家庭开展增能服务。

引导母亲放权,增强孩子主体性。初次服务中,社工在与陈女士和睿睿建立信任关系后,引导他们明确表达对服务的期望。陈女士表示希望儿子增加学习自控力、能够主动沟通、变得更开朗;睿睿则希望妈妈能减少唠叨,自己能有更多自主空间。社工运用重新释义、去标签化、行为契约法等实践方法,引导陈女士母子共同制订暑期学习计划。在制订学习计划过程中,强调以孩子为主体,以增强其自我规划能力与自主性。

此外,社工通过与睿睿单独沟通,了解他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表现差异,并将其表现及时反馈给陈女士,修正她对孩子性格的认知偏差,消除她给孩子贴上的“内向”“害羞”标签。社工还通过引导睿睿向妈妈做“比心”手势,促进母子间爱的直接表达,为亲子关系增能。同时,社工细致地调整了其家庭内部的角色分配与互动模式,引导陈女士从监督者向支持者与陪伴者角色转变,促进母子俩相互理解,形成正向的互动循环。

鼓励情感表达和互动,促进家庭关系升温。因低保家庭可用的外部资源有限,社工巧妙地催化陈女士家庭内部人际资源,鼓励睿睿承担起辅导妹妹学习的责任,增强其主动性和效能感。陈女士见状甚是欣慰。同时,社工密切跟踪睿睿的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其自主性有所增强,但仍较为依赖妈妈监督。社工鼓励睿睿主动提出计划执行的改进措施,如贴图表墙贴和定闹钟等,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对外界监督的依赖。社工还鼓励他主动向妈妈征询意见,促进双方的直接交流。此外,针对陈女士在获取资源上的困扰,社工指导其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信息搜索与筛选能力,以便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增强家庭成员的互动与情感交流,社工提议举办家庭演讲与讲故事比赛,并将父亲角色纳入其中,促进父子间的直接沟通,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社工还倡议建立家庭会议机制作为处理家庭事务与促进成员相互理解的平台,以增强家庭凝聚力。此外,社工强调情绪识别与回应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鼓励陈女士学习并实践情绪表达与共情的技巧,如正确命名和回应睿睿的情绪,以提升睿睿的自尊与自信,增强陈女士的育儿效能感,实现家庭成员间情感的深度联结。

强化家庭正向互动,激活内在潜能。社工采用积极回顾与正向反馈技术,引导陈女士的家庭成员共同关注并表达一周内彼此的积极变化与进步,尤其强调陈女士对睿睿正面行为(如睿睿自主完成作业以及与妹妹良好互动等)的表扬,有效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正面情绪和对家庭的认同感。同时,社工通过引导陈女士母子讨论家庭会议的执行情况,并传授交流技巧,提升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频次与质量,促进家庭系统的健康运作。社工还通过布置角色互换体验的家庭作业,让陈女士与睿睿站在对方的视角审视日常互动。这一过程增强了陈女士对睿睿自主学习需求的同理心,也让睿睿体会到妈妈督促其学习背后的关爱与期望,进而促进了双方形成更加积极的沟通模式。

暑假结束,睿睿进入新学期,社工让陈女士与睿睿共同制订新学期学习与生活计划,不仅提升了睿睿的自我规划与自控能力,还增强了陈女士对睿睿的信任,缓解了双方因升学带来的压力与无助感。社工还鼓励陈女士家庭成员扩展社交活动,通过安排共同外出的任务,增强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情感联结,也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了情绪释放与压力缓解的途径。服务结束前,社工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服务期间陈女士、睿睿以及他们母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03
服务成效:母子的积极变化

经过社工的服务,陈女士和睿睿有了积极变化。

在个人能力方面,陈女士掌握了有效的情绪调控方法,知道如何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其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自我价值感也显著增强。睿睿的自主性与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自信心也大大提升,能独立规划自己的事务并妥善处理同伴关系。其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控能力也有所增强,会通过理性沟通寻求妈妈的支持。

在人际关系方面,陈女士与睿睿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睿睿会主动与妈妈分享学校的事情。陈女士在遇到困难时不仅会主动向丈夫求助,还会向其父母寻求支援,其家庭构建了较为紧密的互助支持网络。

在资源获取和运用能力方面,陈女士掌握了利用网络平台查询信息资源的技巧,解决了儿子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其家庭自主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也得到增强,家庭成员开始主动利用现有条件探索资源,无力感和无助情绪明显减弱。

04
专业反思:家庭增能实践的注意点

社工在对陈女士家庭的服务介入中,对于增能实践有以下反思。

从增能的技术路线上看,要将有形的技术载体与无形的增能理念相结合。低保家庭呈现的问题背后,通常有更深层的无权感。社工一方面要回应家庭最紧急的需要,用有形的技术载体(如本案例中学习计划的制订)贯穿始终;另一方面,要把整个家庭系统的增能作为终极目标,从个人、人际、资源等各个层面考察增能的可能性。

从增能路径上看,要重视人际互动增能。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家庭系统有关。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既是问题根源,又是潜在资源库。社工在服务中需深入分析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模式,识别核心问题。例如本案例中,陈女士母子间存在的消极互动循环(母亲要求-孩子回避)阻碍了家庭功能的发挥。社工介入的关键在于打破这种负向循环,促进积极的互动模式,激活家庭内部的情感资源,实现家庭成员的增能。

从增能策略上看,应以消解主观的无权感为主。增能不仅包括家庭成员实际能力的增强,还包括打破能力缺乏导致的无权感循环,重构积极的自我认知。低保家庭的无权状态源于长期资源稀缺与能力不足,导致习得性无助。社工介入的核心在于打破习得性无助,改变负向的互动循环,增强正向人际互动,打破无力感的代际传递。

从增能所需资源来看,要关注家庭的情感资源。例如本案例中,家庭中的父亲是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资源。社工通过鼓励母亲和孩子更多地与父亲互动,使得父亲能够为家庭生活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作者琚晓燕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韩露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研究生,许晓滟系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工)

更多精彩案例,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9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家庭服务案例丨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家庭服务案例丨不惑之年母子关系从“剑拔弩张”到“母慈子孝”

END


微信/杂志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审校:李海雁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

中国社会工作
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