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即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呃逆,现代医学通常将其定义为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该病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处理顽固性呃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其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因此,治疗呃逆的关键在于和胃降逆,调畅气机。
1.胃寒呃逆: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加重,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加减。常用药物有丁香、柿蒂、高良姜等。
2.胃热呃逆:
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舌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等。
3.气机郁滞: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闷胁痛,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等。
4.脾胃气虚:
症状:呃声低弱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等。
5.胃阴不足:
症状: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呃。
方药:益胃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等。
针灸治疗呃逆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等。针刺内关可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可健脾和胃,调中降逆;中脘是胃之募穴,能调理脾胃气机;膈俞为血会,可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根据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耳穴压豆:选取胃、肝、脾、神门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通过刺激耳穴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呃逆的目的。
2.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注射液,注射于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既能发挥药物的营养神经作用,又能通过针刺刺激穴位,达到双重治疗效果。
3.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循行部位进行拔罐,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对治疗顽固性呃逆也有一定的帮助。
患者,男,58岁,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反复呃逆,症见呃声低弱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穴位注射等治疗。约5天后,诸症悉除。
1.饮食调理: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2.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脏腑功能。
3.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综上,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等综合疗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注重预防与调护,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科 卢向阳)
组稿编辑:铜陵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