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 | 姜树青/山楂红,岁月浓

文摘   2024-09-23 22:17   山东  


——读李月福老师《家乡的山楂》有感


李月福老师的《家乡的山楂》似一幅徐徐展开的乡土画卷,满溢着质朴的气息,引领读者踏入那个温情满溢、回忆悠长的年代。

文章开篇以中秋节未能归乡为引,小区中的山楂树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对老家山楂的深切思念之门,过渡自然流畅,主题呼之欲出。

对老家地理环境的细腻描摹,让我们清晰地领略到独特的自然风貌,那黑沙岩的山体、山顶的青石头,仿佛为这片土地戴上了神秘的冠冕。在这样的环境中,山楂树如精灵般生长,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成就了享有盛名的山楂,也为后文的故事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对山楂味道的刻画入木三分,“脆中有绵软,酸酸甜甜,味道清香”,寥寥数语,却如魔法般将读者带入那独特的美味世界,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山楂的饱满,亲口品尝到那酸甜交织的滋味。

而关于山楂在过去生产队时期的重要地位的叙述,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山楂树犹如“摇钱树”,妇女们穿串卖山楂的场景,仿佛一部老电影,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卖山楂途中的趣事,看似一则笑话,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美食的强烈渴望。不同品种山楂的储存和分配方式,如土坑储存、春节开窝分山楂等,无不彰显着生活的智慧和乡村的温情。孩子们的调皮与大人们的宽容,恰似一首和谐的乡村交响曲,让人体会到乡村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最后,作者感慨如今的山楂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这背后实则是对那段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怀念那份纯真与美好。

李月福老师的文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过去那个穷苦却又难忘的岁月。群内老师们的评论和续聊,更引发出人们无尽的感慨与愁思。

山楂,那如红玛瑙般的果实,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最爱的水果美味。小时,对山楂的渴求简直无法言表,如今,这份喜爱依然未减。赶集或逛超市时,只要看到红彤彤又大又面的山楂,我总会买上几斤。回家后,要么生吃,感受那酸酸甜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要么放上冰糖熬成山楂罐头,甜蜜与酸爽交织的味道,总让我津液四溢,回味无穷。


小时赶集的场景犹如一部历经久远但画面仍清晰如昨的老电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时,家境贫寒,母亲总是推着粮食前往集市售卖,而后用换来的钱去购置生活必需品。每逢这时,我便会紧随母亲,眼紧盯着那辆装粮食的手推车。

当母亲成功地将粮食卖掉,领着我在集市中穿梭时,总会挑选一点我钟爱的物品作为对我的奖赏。有时是一个本子,有时是一支铅笔或者一条扎小辫的红绸子,最为奢侈的美食便是一串山楂“项链”了。

回家的途中,脖子上挂着那串宛如珍宝般的山楂“项链”,喜悦之情如同清泉在心中汩汩流淌。尽管馋得口水直流,可怎么也不舍得将这美观又可口的“项链”立即吃掉。几乎每一次,那串山楂“项链”都会在我的脖子上悬挂数日之久,直到山楂即将变质,我才万般不舍地一颗颗摘下来,仔细品尝,慢慢吃完。


每当我向女儿讲述这段往事时,女儿却一脸茫然,无法理解。是啊,生在如今这个苹果、橘子、香蕉甚至榴莲都几乎天天吃的时代,她又如何能体悟那串山楂“项链”所承载的特殊意义呢?那段岁月,于她而言,犹如一个传奇故事,遥远而又陌生。但于我而言,却成了心中温暖且珍贵的回忆,永刻心间。

犹记得1991年深秋的那个日子,我和妹妹一同前往官庄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影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当哭得红鼻子红眼的我们骑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偶然看见了路边卖山楂的摊位,那红彤彤的果实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于是买了五斤山楂,回到家便展开了激烈的吃山楂大赛。

最终,姐妹俩将那五斤山楂吃得所剩无几。然而,半夜时分,肠胃却开始翻江倒海,猛吐酸水。那时才知晓山楂吃多了会导致胃酸过多,可吃的时候,谁又能顾上这些?


怀孕期间,山楂成为了我最常食用的水果。母亲和婆婆看到我如此嗜酸,都笃定地认为我会生个儿子,毕竟民间一直流传着“酸儿辣女”的说法。然而,最终我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如此看来,“酸儿辣女”这个说法在我身上似乎并未得到完全验证。

可细细思量,又觉得不太准确,因为我既爱酸又嗜辣,而且对辣的喜爱程度似乎更甚一些。难道最终辣打败了酸,所以才生了个“辣女”没生出“酸儿”?每当我如此这般认真分析之时,爱人总会戏谑地说:“你要是生对龙凤胎,定会对酸儿辣女有更深入独特的剖析,说不定拿个诺贝尔奖啥的也未可知!唉,可惜啊。”

如今,我所居住的山水北城绿树成荫,果树繁茂。枣树、桃树、石榴树、柿子树、核桃树与众多山楂树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每当出来散步,看到枝头那如玛瑙般的山楂,心中便会涌起无数感慨。一直以来,我都想为这美好的景象写点什么,却因懒惰而未能付诸行动。直到今日看到李老师的文章,心中的感慨才如潮水般翻涌而出。


李月福老师聪慧细腻,那朴实真切的文笔恰似温暖的阳光,洒在人身上,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暖煦与动容。他的文章中所呈现的场景,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时光之门,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穷苦却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李老师的文中,还提及有人能吃下七斤半粮票的白面馒头,这也勾起了我对父母年轻时两段趣事的回忆。

1960年,母亲在生下大哥满月的那一天,竟然一顿吃下了六个大白面馍馍外加三碗鱼汤。如今,母亲说起此事,脸上仍带着羞涩与疑惑:“别看吃了这么多,却还觉得没吃饱,真不知道胃是怎么装下这么多东西的。”而每当听到母亲说起这段往事,父亲总会不失时机地回忆起他的另一段经历,来与母亲的故事来个琴瑟和鸣。


1948年,正值济南战役打响之际,14岁的父亲跟着三位大人从济南城仓皇逃出,踏上归家之路。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翻山越岭,历经两天两夜,却依旧迷失在途中。最后,四个人饿得几近昏厥。

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们几乎走不动的时候,幸运地遇到了解放军部队。炊事班的人给他们煮面条,用大脸盆盛着端上来。结果他们四个人吃了八脸盆面条还不饱,吓得人家再也不敢让他们继续吃了。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说道:“不是心疼你们吃,是怕你们撑死。之所以让你们吃面条而不是馒头之类的硬食,也是因为人在极度饥饿之下不加控制地暴食会有生命危险。”

每每忆起这些,再看到李老师文中描述的一个人一顿饭吃了七斤半粮票的馒头,心中便如同尝了一颗没熟透的山楂,除了酸,就是涩,还有说不出的苦。然而,再转看如今的幸福日子,又仿佛品尝到了那又面又甜的大山楂,更像是吃到了用这样的山楂做成的山楂罐头和糖葫芦,甜中带酸,味道绝佳。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盛家兴的美好时代,衣食无忧,物质丰富。生在当下,幸福如此,不得不感叹我们都是有福之人,感恩上苍对我们的恩赐与眷顾。

山楂红,岁月浓,愿这份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姜树青,中学高级教师,济南作协会员,章丘作协和音协会员。喜欢文学和音乐,爱用文字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多篇文章曾获奖并被报刊和融媒体发表。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

章丘故事
关注章丘本土资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述章丘精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