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我们十多位文友在文峰书院王院长的带领下,又来到郭家庄的上水峪赏景探秘。
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透过薄雾晨纱让寂静的山野都染上了一抹秋色,漫山遍野的植物花草犹如身着假日的盛装。
中禾恒粮基地上水峪的秋意正浓,一垄垄蔬菜青翠碧绿;无公害的蜜薯瓜秧铺满着地块;围栏内的土鸡正在欢快地觅食;鸭鹅迈着方步悠闲自在……
秋日的山野,灌木丛生,杂草遍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磕磕绊绊,荆棘满途的山路让我们都气喘吁吁蹒跚着前行。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蓝天下的苍野就像上帝不小心打翻了的调色盘,又像精妙绝伦的一幅画。那舒爽的绿,浓烈的红,纯粹的黄,高贵的紫,无不彰显着自然界的温润与瑰丽。
黄栌树下,绿树丛中,山路崎岖,色彩纷呈。幽静的山野尽显它的粗犷之美,人在山上走,如在画中游。
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被季节晕染过的黄栌树不时地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九月菊花香,簇簇泛金黄。小小的山菊看似不起眼,但它的药用价值却非同一般。山菊花不仅能够清热败火,还可清肝明目、醒脑安神。把山菊采摘回家,放在微波炉里烘干之后,做个小布袋,把它们装在里面当枕头使用,醒脑安神的效果相当不错。
都说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而顺手牵羊又无需花费什么气力,手到擒来的岂有不采之理?
崎岖的山路虽让我们都精疲力尽,但身处这花草遍布的境地,有再多不适也会让它烟消云散了。
走着走着,无意中竟然还发现了小时候我们农家人盖房子用的那种锅(葛)条。因不愿错过大自然给予的这份馈赠,便与同行的刘玉华老师各自随手扯上一根。
手拿葛条,小时候我家盖东屋“打滑子”时的场景又出现在我眼前。那时候盖屋并没有专业的建筑施工队,印象当中是姨夫他们帮忙给盖的。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都是亲帮亲邻帮邻的,农家人盖的房屋大多都是土坯垒砌的墙体,最后再用麦秸做屋顶的最外层。
房顶的外层是用麦秸抷上去的,上下各有人工在操作。操作的大工先是从屋脊上拉过用绳子固定的踩板,随后就从屋檐边开始,斜着身子脚蹬绳板把事先准备好的麦秸解捆铺就,再用葛条(事先用热水泡过,这样可增加其韧性)绕住,逐步嵌入黄泥层上。
随着大工在屋顶上穿锥,屋子内的小工便随后接应。外面的先把葛条穿进一个用金属做的"锥”口里,从箔层上刺进去,同时喊着“锥”!下面的人看到后,便手持把杆把一截“扒皮”(一种提前砍好的小木条,长约10公分,宽约3公分左右,扁形的,两头把直边都削去了)放进锥入的葛条扣里,嘴随手动“回”!
接着,再反复一下一上,一刺一拉。双方嘴里各自应答“锥”,“回”……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动作,这“打滑子”的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
那时,老百姓盖个房子着实不易,为了房屋的使用年限能长久一些,用葛条摽过之后的箔层更结实紧凑、不松散,“打滑子”之后的房屋才算“完美”。
优美的境地不仅有葛根的藤条,山菊、酸枣,沙参、山韮,那些不知名的宝贝还多着呢,如若时间允许再仔细探寻,一定还有更多的发现!
我们沿着山脊一路向前,攀石崖,过松林,林海松涛声依旧,不见昔日寨山人。
秋已尽,树叶黄;雁南飞,诗成行。
寨门高悬,色彩斑斓;居高临下,风光无限。屏神凝望,俨然有种我欲成仙的感觉。
登高望远,景色优美;浓墨重彩,层林尽染。秋日的风光,尽显幽静。如这迷人的山野,醉人心魄,只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怎不让人心生留恋?
登临寨山北端,山崖陡峭,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行至开阔地段,远山近影尽收眼底,山野美景一览无余。
眼望满目山峦,视野开阔,东张村、郭家庄、石斑鸠等村,一个个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无限风光在险峰,身临其境,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当看到王院长他们三个走近山崖边缘想从此处下山,自己竟又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最终,在李月福老师的不断阻止下,大家心里那即将燃起的小火苗才被熄灭。
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坡之时,一片片碧绿肥嫩的苦碟菜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因苦于手里没有挖菜工具,我和刘老师只能作罢了。
优美的景致醉人又醉心,绿色的饭菜可口又暖胃,幽幽古山寨(门)千年屹立不倒,秋日的上水峪风光无限美好。
漫山黄栌红,簇簇菊花香;山野循幽境,水峪好风光。秋来上水峪,真的让你不虚此行。
正是:
轻移步,慢欣赏。山花美景溪流淌。
朋友,在这深秋时节,带上你的家人与明友,一同走进上水峪这片红色的海洋,来欣赏这属于秋天的浪漫与诗意吧!背起你的行囊,跟随我们的脚步快快出发吧!
【作者简介】
王育燕,网名边走边悟,自嘲“愚人王”。济南市章丘区人。一九九二年参加工作,现从某上市公司退休。喜欢文学和户外活动,对中医知识也有所偏爱。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