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的黄河北岸,有一个郁郁葱葱的白塔山公园。山上有个白塔寺,寺内高高的白塔旁边,有两块相向而立的石碑,其中,坐西向东的字迹清晰可辨,叫“修建北山慈恩寺碑记”;坐东向西的碑文字形怪异,似篆非篆,似字非字,无人能识。我曾多次游览,不得其解。后经过多方搜寻,终于解惑,现予说明,不当之处,以求指正!
兰州白塔寺内的这块石碑应该叫“佝偻碑”,又称“禹王碑”和“禹王岣嵝碑”。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因最初发现于湖南衡山的岣嵝峰而得名。
关于这块碑的来历,在湖南长沙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长沙和其他地方一样,经常洪涝成灾,百姓深受其害。一天,大禹治水路过长沙城,顺便登上岳麓山一看,才发现这里经常闹水灾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条独角龙在湘江里面行妖作怪。于是,他便来到湘江岸边,手持除龙宝剑,毅然跳人江中,决心将这条为害一方的独角龙斩除。谁知这条独角龙凶猛无比,大禹一连苦战了六天六夜,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大禹一看不好直接取胜,只好改变策略,便利用独角龙六天六夜没吃东西想急于进食的迫切愿望,将一条铁链变作面条,自己则变作一个煮面条的老头,终于将独角龙束手就擒,并把它深深地埋在了岳麓山下。随后大禹又亲自刻制了一通石碑,竖在岳麓山顶,以便永远将这条独角龙镇住,免得它再次出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这通石碑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禹王碑”。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禹王碑”立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贤良游南岳,在岣嵝峰见到此碑,就觉此碑非同一般,即摹得碑文过长沙时又请人翻刻并立于岳麓山巅。现在全国各地大约有十余块“禹王佝偻碑”,应该都是从岳麓山复刻而来。
那么,这块“岣嵝碑”又是如何矗立在兰州的白塔山呢?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闻名天下,“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也无弗有也”。其中大禹在甘肃治水的传说也流传甚广,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史记·夏本纪》中“导弱水至于合黎”,“导黑水至于三危”,“导河积石”,“导渭自鸟鼠(今渭源县鸟鼠山)同穴”等等。这里所说的弱水、黑水、渭水和黄河等均在甘肃境内。尤其在甘肃临夏积石山的“泄湖峡石凿”和靖远黄河边发现的“中流砥柱”石,据说都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历史遗迹。
传说当年夏禹西巡至黄河上游疏导黄河时,也曾到过兰州白塔山后的最高峰九州台,所以甘肃官员为了缅怀先帝大禹导河治水之功,祈盼镇服黄河水患、保一方平安,特地派人从湖南摹刻了这块“佝偻碑”。最初立于白塔山前金山寺禹王庙前的六面亭内,后来由于金山寺坍塌,“佝偻碑”也是遭遇了风吹雨淋,无所遮蔽。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人员才识得此碑,为了防止损毁遂移至白塔山塔院后面的牡丹亭。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无人问津。直到“文革”之后的1980年,相关部门才将此碑移至白塔山顶的白塔寺院内,并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以供游人观赏和研究。
关于“禹王碑”产生的历史背景,史书也有记载:东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罗含的《湘中记》中也说:“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说明禹王碑确实记载着“治水之要”。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闻此信息后,专门登临湖南衡山岣嵝峰寻访“禹王碑”,但是最终没能找到此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据碑文记载,兰州白塔山寺院矗立的这块“佝偻碑”,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酒泉郡侯建功摹刻的。目前,这块碑四周已被玻璃罩住。整个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镌刻着戏珠巨龙两条。碑面阴刻着77个字,所书内容据说是“禹王岣嵝山铭”,大概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情况,但是具体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曾对此碑做了认真研究,并撰写释文如下:“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但是也有人认为,杨慎的释文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凿实。至于“佝偻碑”上究竟写的什么,看来还需专家们作进一步研究。
但是,据专家考证,这块“佝偻碑”的碑文是以籀(zhou)文(也称"大篆",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的一种字体),尽管字迹怪异,难以辨认,但其工稳的结体,规整的章法与活泼的布局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时至今日,它仍不失为历史文物中的一件珍品,我们在对它的欣赏与审视中还可以得到书法艺术的诸多感染和启迪。
而且,在高高的白塔山上,矗立着这座“禹王岣嵝碑”,既是甘肃人民对大禹导河治水伟大历史功绩的纪念,也可祈盼祖国的母亲河魔龙诚服,波涛平顺,永久保佑两岸人民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崔永平,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先后在工商银行金昌分行和甘肃省分行从事人事教育、纪律检查等工作。爱好文学,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各类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传记性文学《往事记忆》和《不忘乡愁》两部。
【纪实文学 ●人物故事】崔福林、崔永平|一个黄埔学子的曲折人生
【随笔】崔永平|漫话兰州(二)——兰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不会落伍
【随笔】崔永平|漫话兰州(一)——兰州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她的超凡脱俗
【史海钩沉】崔永平|夜半枪声划长空——追记“兰州事变”的背景经过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