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撷珍|莱子侯刻石高清原石单字分享

文摘   2024-10-31 16:58   山东  

莱子侯刻石是邹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早年曾买过一张拓片,一直想看看原石但也没到过邹城就未能如愿,这次借山东金石学会在邹城考察活动的机会,终于第一次踏上邹城的土地,活动第一项内容赖非老师新书《古代石刻田野调查课》首发式是在27日下午举行,趁上午有时间,赶紧跑去邹城市博物馆参观,这大名鼎鼎的莱子侯刻石就是重要目的之一。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等,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邹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收录在2023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名碑名刻保护名录》中。刻石是一块天然的近似长方形青灰色石灰质岩,近距离可以看到有密集的小圆点纹理,即俗称的“鱼籽石”,在石头的一个较大侧面略加打磨修整,刻有文字七行,每行五字,共有三十五字,行间有竖界格,外侧有斜线纹组成的边框。莱子侯刻石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汉碑隶书。此刻石以篆籀之意写隶,结体秀劲古茂,意味古雅,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石长79厘米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铭文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历经两千年,至今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

在莱子侯刻石刻文的右侧平整石面上有清嘉庆年间发现这块刻石的题记:“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


莱子侯刻石背景信息:公元前567年,莱子国为齐国所灭,莱子国部分贵族被迁到今滕州西南的泥梨城遗址附近,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公元16年,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之良为特使,召集一百余人举办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动。为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特意请人对此事撰文立石,莱子侯刻石形成。碑石就在山间沉寂了一千多年,一直无人识其珍贵之处。直到清乾隆五十七年才被一名叫王仲磊的人发现,后来,这块刻石被留在邹城城南卧虎山前。清嘉庆二十二年,孝廉颜逢甲和友人孙生容、王补、仲绪山一起游邹城城南卧虎山时偶然得到之。便在碑石右侧刻跋文,记述寻碑的经历。后期,由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先生出资藏得刻石,一直存放于孟府。2002年,这块带有“祖训”的刻石落户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背面及侧面照片,玻璃罩有反光,但可以看出是天然独石稍加修整而成。

▲莱子侯拓片(邹鲁美术馆藏品)

▼高清原石单字来了


莱子侯刻石自出土后,颇受金石界和书法界重视,评价也颇高,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此话是颇有见地的。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方朔《枕经金石跋》也说它“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同为汉代早期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刻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东汉之前的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最后插播一条我自己的广告,很多朋友推荐我开展有偿带展讲解服务,写了一年多的公众号,积累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目前山东境内各博物馆大部分比较熟悉,准备初步先带山东省内各博物馆的讲解,主打山东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除博物馆之外,山东各名胜古迹也较为熟悉,可带队研学,适当收费。目前无论是馆内的讲解还是馆外的收费讲解一般是跳着讲,只介绍重点,导游词似的套路话为主,我可以陪你从头讲到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我往期分享的公众号文章和相关视频,全网同名“齐云雅集”,具体事宜可以扫上方二维码加我微信咨询,也欢迎推荐给需要的朋友,谢谢关注和转发。

齐云雅集
探寻传统文化,传播金石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