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下)

文摘   2024-10-21 16:58   山东  

前段时间推荐分享了赖非老师的《考古拾趣》,这本小书摘选了赖老师参加考古工作后的60件考古趣事,基本都是赖老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考古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于平凡小事可看出老一辈文博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连载刊登后,反响不错,很多金石、书法、文博爱好者都表示很喜欢,希望看到更多赖老师的著作。

赖非老师著作很多,究竟选择什么作为第二本推荐的著作呢?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这些年,赖老师的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峰刻石和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上,发表了很多划时代的论文和专著,可谓这些领域研究的领军者,这两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是非常值得金石爱好者学习研究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先推荐大家读《赖非美术考古文集》,这是赖老师30余年田野考古和金石研究的浓缩,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宽博,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金石考古研究方面最新的一些成果。

《赖非美术考古文集》共收录赖老师不同时期的论文二十余篇,按照书中的序列,首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撰写的序一,其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文彬教授撰写的序二,然后是赖非老师的《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随后正文部分是二十余篇论文。考虑到更方便朋友们的阅读、理解,稍作一个调整,把赖非老师《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放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分享,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整部文集的学术主旨、研究脉络,已分享文章详见:

赖非文集|《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

赖非文集|《序一》——雷德侯

赖非文集|《序二》——韩文彬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上)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中)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下)

赖非文集|谈当前书法理论的建设(1989)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上)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中)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下)

赖非文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北朝书法的两个阶段


今天要分享的是《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中的第九篇论文《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的下篇,即文中第二部分汉碑的分布,上篇请见:

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上)


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

二  汉碑的分布

汉碑能遗传至今者,十不有一。近人祝嘉曾将历代著录中的汉碑辑出约700余种,我们统计的数字与之接近,大体如此而已。目前能够看到的碑,其位置,大都经过了多次变动。有确切地点记录的,不足1/3。因此,要想了解汉碑的精确分布,实在困难。所以我们的描述仅是大概。虽然如此,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汉碑分布的真实状况。

文献记载的汉碑位置,其地名已随历史的变迁多次更改。按照今之区划,北至河北蔚县,南到广东曲江,东抵浙江上虞,西达新疆鄯善,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新疆,至少有18个省市自治区,汉代曾置立过碑铭。而最集中的是黄河中、下游,即河南与山东地区。其次是河北、四川、陕西、山西、湖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立碑很少,有的仅见一二统。

汉碑的集中分布地,有如下九个小区(图1):

图1 全国汉碑分布图

曲阜小区

本小区以山东曲阜为中心,东至平邑,西达巨野,北到东阿,南抵单县。包括平邑、泗水、曲阜、邹城、滕州、枣庄、兖州、东平、东阿镇、汶上、济宁、嘉祥、金乡、鱼台、郓城、巨野、成武、单县等18个县市区。即汉代鲁国、东平国、任城国和山阳郡所在地。具确切年号的碑有:平邑集《麃孝禹碑》(西汉河平三年,前26年)、滕州《永元残碑》(永元中,89~105年)、济宁《山阳麟凤碑》(永建元年,126年)、曲阜《阳嘉残碑》(阳嘉中,132-135年)、济宁《北海相景君碑》(汉安二年,143年)、嘉祥《敦煌长史武斑碑》(建和元年,147年)、嘉祥《武开明碑》(建和二年,148年)、金乡《班孟坚碑》(建和中,147~149年)、嘉祥《从事武梁碑》(元嘉元年,151年)、曲阜《孔谦碣》(永兴二年,154年)、曲阜《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永兴元年,153年)、曲阜《汉鲁相韩敕复颜氏繇发碑》(永寿二年,156年)、曲阜《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永寿二年,156年)、曲阜《韩敕修孔庙后碑》(永寿三年,157年)、济宁《郎中郑固碑》(延熹元年,158年)、汶上《冀州刺史王纯碑》(延熹四年,161年)、曲阜《泰山都尉孔宙碑》(延熹七年,164年)、金乡《山阳太守祝睦碑》(延熹九年,166年)、金乡《祝睦后碑》(延熹十年,167年)、鱼台《荆州刺史度尚碑》(永康元年,167年)、嘉祥《执金吾丞武荣碑》(永康元年,167年)、成武《竹邑侯相张寿碑》(建宁元年,168年)、汶上《衡方碑》(建宁元年,168年)、曲阜《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建宁元年,168年)、曲阜《河东太守孔宏碑》(建宁元年,168年)、曲阜《史晨飨孔庙后碑》(建宁二年,169年)、金乡(金乡长侯成碑》(建宁二年,169年)、巨野《郎中马江碑》(建宁三年,170年)、嘉祥《青山碑》(建宁三年,170年)、曲阜《孔彪碑》(建宁四年,171年)、巨野《杨叔恭碑》(建宁四年,171年)、单县《汉侠伯咸碑》(建宁中,168至172年)、巨野《李刚碑》(熹平元年,172年)、济宁《司隶校尉鲁峻碑》(熹平二年,173年)、枣庄《伯兴妻碑》(熹平三年,174年)、曲阜《孔褒碑》(熹平四年,175年)、金乡《薛季象碑》(熹平五年,176年)、济宁《郑季宣碑》(中平二年,185年)、东平《张迁碑》(中平三年,186年)、东平《王纷碑》(中平四年,187年),加之残碑和无确切年号的,总数量近一百统,是全国汉碑遗存最多的地区。这些碑中,大多是墓碑,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其中孔林内孔子后裔的碑最多。其次是祭祀碑和记事碑,如《礼器碑》、《乙瑛碑》等都与孔庙的祭祀、礼器设置、建筑修缮等有关。碑刻内容无不反映了儒家的地位、儒学的影响、儒生的追求......一句话,都与“儒”有关。

泰山都尉孔宙碑,原石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商丘一宿州区

此小区汉碑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交界的商丘、亳州、宿州、徐州范围内。包括商丘、睢县、宁陵、柘城、鹿邑、永城、萧县、丰县、沛县、徐州、夏邑、蒙城、虞城、宿州、亳州等15个县市区。即汉代梁国和沛国的西北大部地区。具确切年号的碑有:亳州《议郎元宾碑》(延熹二年,159年)、亳州《费亭侯曹腾碑》(延熹三年,160年)、鹿邑《老子铭》(延熹八年,165年)、亳州《曹君碑》(延熹九年,166年)、沛县泗水亭《高庙碑》(延熹十年,167年)、沛县“汉高祖庙三碑”(延熹中,158~167年)、商丘《王子乔碑》(延熹中,158~167年)、丰县《汉高祖感应碑》(延熹十年,167年)、夏邑《慎令刘修碑》(建宁四年,171年)、蒙县《门生沛国萧刘题名碑》(熹平元年,172年)、商丘《桥载碑》(熹平五年,176年)、亳州《曹炽碑》(熹平六年,177年)、亳州《曹俏碑》(熹平六年,177年)、永城《梁相孔眈神祠碑》(光和五年,182年)、柘城《柘令许君颂》(光和中,178~184年)、亳州《幽州刺史朱龟碑》(中平二年,185年),加之残碑及无确切年号者,共有40余统。本小区碑刻功德碑、墓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祭祀碑。这里是汉高祖的老家,家乡人以刘邦的同乡而感到无比的荣耀与自豪。歌颂高祖的丰功伟绩,赞美大汉的亘古宏业,是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功德碑、祭祀碑的刊刻,多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实施的。

幽州刺史朱龟碑墨拓册页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平顶山一许昌区

该小区汉碑分布西至河南鲁山,东抵太康、淮阳,南到郾城,北达新郑。包括宝丰、鲁山、郏县、襄城、郾城、太康、扶沟、淮阳、鄢陵、长葛、睢县、新郑、叶县、漯河、禹县、平顶山、许昌等17个县市区。为汉代颍川郡东部大半及陈留郡西南部,陈国西北部,汝南郡北部一小部分地域。具确切年号的碑有:太康《三老袁良碑》(永建六年,131年)、扶沟《孔子庙碑》(建和三年,149年)、扶沟《李母冢碑》(永兴元年,153年)、禹县《丹阳太守郭旻碑》(延熹元年,158年)、鄢陵《故民吴仲山碑》(熹平元年,172年)、鄢陵《尹宙碑》(熹平六年,177年)、禹县《太尉郭禧碑》(光和二年,179年)、郾城《唐君碑》(光和中,178~184年)、鄢陵《杨彦碑》、《杨禅碑》(光和中,178~184年)、叶县《都乡正卫弹碑》(中平二年,185年)、鲁山《尹俭碑》(中平四年,187年),加之残碑及无年号者,共有30余统。碑刻内容以墓碑为主,祭祀、功德碑很少,工程碑、记事碑就更少了。

▲尹宙碑墨拓(图片来自网络)

开封中心区

此小区汉碑分布以河南开封为中心,西至荥阳,东到濮阳,北达汲县,南抵密县,修武、新乡、延津、淇县也在这个范围内,是汉代河内郡东半与陈留郡西半区域。具确切年号的碑有:开封《王诲碑》(阳嘉三年,134年)、修武县《池阳令张君碑》(延熹中,158~167年)、濮阳《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永康元年,167年)、新乡《越碑》(建宁中,168~172年)、淇县《比干碑》(建宁中,168~172年)、濮阳《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172年)、濮阳《帝尧碑》(熹平四年,175年)、荥阳《韩仁铭》(熹平四年,175年)、濮阳《廷尉仲定碑》(熹平中,172~178年)、郑州《五部神庙碑》(光和四年,181年)、郑州《殽院君神祠碑》(光和四年,181年)、濮阳《成阳令唐扶颂》(光和六年,183年),另有无年号及残甚不能定名者10 多通。这些碑中,功德碑、祭祀碑较多,墓碑、记事碑较少,工程碑更少。

韩仁铭墨拓(图片来自网络)

洛阳中心区

本小区汉碑分布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包括新安、宜阳、偃师、孟县、孟津等5个县市区。即汉代洛阳城周围的谷城、河南、偃师、平县等地。年号可知的碑有:洛阳《袁敞碑》(元初四年,117年)、洛阳《太学碑》(阳嘉中,132~135年)、洛阳《甘陵相尚府君碑》(建和中,147~149 年)、洛阳《石经》(光和六年,183年)、孟县《司隶从事郭究碑》(中平元年,184年)、洛阳《太尉刘宽碑》(中平二年,185年)、洛阳《大石岭碑》(中平六年,189年)。年号不详者近20统,如《袁安碑》、《光武帝碑》等,皆为名碑。本区碑刻内容丰富,各类作品一应俱全。其中《太学碑》、《石经碑》最具特色,为其他地区所不见。反映了洛阳作为帝都京城特殊的政治地位、充裕的经济条件、丰富的文化内涵。

▲袁安碑,原石藏于河南博物院

灵宝一华阴一西安区

本小区以河南灵宝、陕西华阴、西安为东西轴线分布,另包括华县、永济、芮城、潼关等县,为汉代弘农郡西部及左冯翊、京兆尹结合部的辖区。年号明确的碑有:华阴《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165年)、灵宝《杨著碑》(建宁元年,168年)、灵宝《沛相杨统碑》(建宁元年,168年)、灵宝《繁阳令杨君碑》(熹平三年,174年)、华阴《彰长断碑》(熹平六年,177年)、华阴《西岳华山亭碑》(光和二年,179年)、华阴《弘农太守樊毅复华下民租碑》(光和二年,179年)、华阴《樊毅修华岳庙碑》(光和二年,179年)、华阴《华山祠堂碑》(建安中,196至220年)。另有近10种无年号者,其中《朝侯小子残碑》(西安)、《司马文预碑》(西安)、《司徒刘奇碑》(华阴)、《刘党碑》(华阴)较著名。本区的工程碑、祭祀碑最有特色。工程多是围绕着华山庙的工程,祭祀多是对华山的祭祀,皆与西岳有关。墓碑遗存也占一定比例,但却不是这里的特色。

朝侯小子残碑墨拓,图片来自网络

南阳一襄阳区

此小区北至河南镇平,南到湖北襄樊,东抵桐柏,西达邓县。包括南阳、内乡、镇平、邓县、襄阳、襄樊、宜城、内漳、桐柏、泌阳、方城、随州12个县市区。为汉代南阳郡南部及南郡东北部一小部分辖区所在。具年号的碑有:南阳《李孟初碑》(永兴二年,154年)、南阳《吉成侯州辅碑》(永寿二年,156年)、南阳《张景碑》(延熹二年,159年)、内乡《陈宣碑》(建宁四年,171年)、南阳《司空宗俱碑》(熹平二年,173年)、襄阳《玄儒先生娄寿碑》(熹平三年,174年)、襄阳《南阳太守秦颉碑》(中平三年,186年)、南阳《圉令赵君碑》(初平元年,190年)、宜城《冠盖里碑》(建安三年,198年)、襄阳《汉司徒掾梁君碑》(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无年号及残碑石十几通。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老家,追随刘秀光复汉室、建功立业的南阳子弟们有一大批,均受到皇帝的恩宠与厚待,后来他们都成了官僚、地主与世家大族,死之后,大多葬回故乡,使这里出现了众多墓碑。此外的祭祀碑、记事碑、工程碑、功德碑,少之又少。

张景碑墨拓(图片来自网络)

元氏一枣强县区

本小区汉碑分布西至河北元氏县,东抵枣强县。包括元氏、赵县、冀县、枣强、柏乡五县市。是汉代常山国、巨鹿郡及安平国中南部的区域。年号明确的碑有:元氏《三公山神碑》(元初四年,117年)、元氏《封龙山颂》(延熹七年,164年)、冀县《冀州从事张表碑)(建宁元年,168年)、柏乡《藁长蔡湛颂》(光和四年,181年)、元氏《无极山神庙碑》(光和四年,181年)、元氏《三公山碑》(光和四年,181年)、元氏《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183年)、枣强《谯敏碑》(中平四年,187年)。不明年号的有五通。本区碑刻的内容特点是,祭祀碑、工程碑最多。且都是围绕着三公山、无极山、龙山等众山神为主题的工程与祭祀。慕碑较少,功德碑、记事碑更少。

三公山碑墨拓(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中心区

该小区汉碑分布以四川成都为中心,西至芦山,东达资中,北到绵竹,南抵夹江。包括绵竹、夹江、芦山、中江、资中、理县、成都、什邡、灌县、彭县、德阳、广汉、新津、眉山、雅安,共15个县市区,为汉代广汉郡南部,蜀郡东部,犍为郡北部的区域。年号明确的碑有:成都《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中元二年,57年)、眉山《青衣尉赵君羊窦道碑》(永初六年,112年)、广汉《广汉长王君石路碑》(建和二年,148年)、成都县《三老杨信碑》(和平元年,150年)、芦山《李仲曾造桥碑》(延熹七年,164年)、成都《孝廉柳敏碑》(建宁二年,169年)、资中《淳于长夏承碑》(建宁三年,170年)、成都《郑子真舍宅残碑平四年,175年)、绵竹《广汉太守沈子琚绵竹江堰碑》(熹平五年,176年)、理番《逢盛碑》(光和四年,181年)、成都《益州太守高联修周公礼殿记》(初平五年,194年)、芦山《巴郡太守樊敏碑》(建安十年,205年)、雅安《益州太守高颐碑》(建安十四年,209 年)。无年号及残碑石10余统,其中“益州刺史薛君”、“巴郡太守刘君”,二人共一碑,是为汉碑殊例,为历代金石家们注目。本区碑刻多是围绕着工程而镌,如修路、造桥、筑江堰、修缮殿宇等。可见,工程碑是这里的特点。此外,墓碑有部分遗存,功德碑数量不多,祭祀碑最少见。

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原石(图片来自网络)

除以上九小区外,山东东半大部,河北蔚县至廊坊以南区域,山西南部,江苏北部及西南部,湖南耒阳一带,陕西南部至四川东北部区域,也曾有少量汉碑。浙江、江西、广东、云南、青海、甘肃和新疆只有个别存在。内蒙古、宁夏、东北三省、福建、广西、贵州和西藏,未见有汉碑的记录。

汉碑集中分布的九个小区,与汉代画像石重点出土的地区,多是同一的、重合的。目前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约有一万块,集中地分布在四大中心区:一为山东、苏北、皖北、豫东,一为河南南阳、鄂北,一为四川成都,一为陕北、晋西。四个区域除陕北、晋西不曾有碑铭出现外,其他地区皆是汉碑集中分布的地方。这一状况说明,汉代墓碑与墓内画像石,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多有碑的墓主,身份高贵,生前居室雕梁画栋,死后墓室也雕刻画像。如山东平度《王舍人碑》,碑主王舍人的墓,即是画像石墓。

声明:本篇正文转自《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仅为推广介绍,相关著作权益均归赖非先生所有,建议观众朋友购买正版纸质书籍,以便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赖非

山东邹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顾问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

最后推荐一波赖非老师主编的《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系列(部分),以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刻经以及摩崖碑刻墓志等为主,所用拓片极精,学习书法爱好金石的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册。

齐云雅集
探寻传统文化,传播金石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