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推荐分享了赖非老师的《考古拾趣》,这本小书摘选了赖老师参加考古工作后的60件考古趣事,基本都是赖老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考古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于平凡小事可看出老一辈文博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连载刊登后,反响不错,很多金石、书法、文博爱好者都表示很喜欢,希望看到更多赖老师的著作。
赖非老师著作很多,究竟选择什么作为第二本推荐的著作呢?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这些年,赖老师的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峰刻石和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上,发表了很多划时代的论文和专著,可谓这些领域研究的领军者,这两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是非常值得金石爱好者学习研究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先推荐大家读《赖非美术考古文集》,这是赖老师30余年田野考古和金石研究的浓缩,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宽博,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金石考古研究方面最新的一些成果。
《赖非美术考古文集》共收录赖老师不同时期的论文二十余篇,按照书中的序列,首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撰写的序一,其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文彬教授撰写的序二,然后是赖非老师的《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随后正文部分是二十余篇论文。考虑到更方便朋友们的阅读、理解,稍作一个调整,把赖非老师《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放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分享,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整部文集的学术主旨、研究脉络,已分享文章详见:
继续分享《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中的第十五篇论文《北齐刻经:在对抗中借鉴》,原载《中国书法》2009年第3期。
北齐刻经:在对抗中借鉴
内容提要:刻经是北齐事佛内容的时代特点。它主要集中在邺都近畿和泰峄山区。邺都刻经受儒教“熹平石经”的影响,泰峄山区刻经与佛、儒斗争的背景有关。佛、儒二教一直是相互斗争,相互借鉴。
关键词:北齐刻经 佛儒对抗 借鉴
学术界有一句话,叫作“北魏造像,北齐刻经”。讲的是两个相邻的时代——北魏、北齐事佛活动各不相同的内容与特点。结论的得出,来自于全国大量石窟摩崖造像与刻经资料。
在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阶段里(汉末两晋十六国),佛经翻译是当时的首要工作①。译经的同时,开窟造像也逐渐成为佛事活动的重要内容②。而把佛经刻在石头上,则略晚于造像。现有资料说明,它开始于十六国北凉时期,敦煌一带的小石塔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作品③。
▲北凉石塔
之后,历北魏、东西魏,在河西、河套及黄河下游各地区,均有零星的小件刻经作品问世。而刻经真正发展成规模,成为宗教活动的主体内容(或曰特色内容),当在北齐时期④。
▲安阳小南海的《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华严经偈赞》
从天保年间开始,刻经活动即已遍及北齐全域。保存至今的遗物有:山西凤台县周村广福寺的《大威德经》⑤,山西左权县的《华严经》⑥,河南辉县通玄寺的《妙法莲华经》⑦,安阳小南海的《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华严经偈赞》⑧,安阳灵泉寺的《华严经》、《华严经赞》、《无量义经·德行品偈》⑨,山西绛州龙兴宫刻经等。而规模最大的刻经则集中在两个地域:一是京城邺都近畿,一是山东泰山、峄山地区。
邺都近畿的刻经主要分布在北响堂石窟、南响堂石窟和中皇山上。
▲北响堂刻经局部
北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西坡山腰间,由北、中、南三大窟及若干小洞窟组成。经文集中地刻在南窟内、外壁及一些廊柱上。内容有《无量义经·德行品》、《佛说维摩诘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佛说孛经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佛说佛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半山腰还有《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⑩。
▲南响堂文殊般若波罗蜜经
南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滏山西麓,主要洞窟有七个,分上、下两层。所刻内容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尚品》《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诸行无常偈”等⑪。
▲娲皇宫刻经局部
中皇山位于邯郸市涉县西北14.5公里。刻经集中在西坡山腰间南、北洞窟内及娲皇宫梳妆楼后摩崖石壁上。内容有《十地经论》、《深密解脱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孟兰盆经》、《佛说教戒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总字数约 14万字⑫。
以上三处刻经之外,小规模刻经还有涉县木井寺《观世音经·普门品二十四》、《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诸行无常偈”、《佛垂教戒经》、《观世音经·普门品》等⑬。
泰峄山区的刻经主要集中在山东泰山周围与峄山周围。
▲东平银山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泰山周围的刻经有:济南黄石崖《大般涅槃经偈》,东平海檀寺《观世音经》,司里山《诸行无常偈》、《摩诃般若经·明咒品》,银山《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洪顶山《摩诃衍经》、《仁王经》、《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大集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新泰徂徕山光化寺《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十八空)等⑭。
▲岗山(原作冈山)入楞伽经刻石之一
峄山周围的刻经有:曲阜胜果寺《金刚经》,泗水天明寺《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汶上水牛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般若波罗蜜经》,滕州罗汉山《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巨野石佛寺《华严经》,兖州金口坝《文殊般若波罗蜜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邹城峄山《文殊般若波罗蜜经》,阳山《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尖山《文殊般若波罗蜜经》、《思益梵天所问经》、《诸行无常偈》及“大空王佛”、“文殊般若”之名,铁山《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葛山《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冈山《观无量寿佛经》、《入楞伽经·请佛品》等⑮。
以上为我国北朝刻经的大体状况。其实,从佛教史上看,刻经的历史相当久远,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印度阿育王时代(前271年继位)。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法,曾在全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敕,并把其中一些重点文句写刻在摩崖石壁、石柱或石窟内。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⑯。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为了观像诵经的方便,有时也把一些警句书写在洞窟崖壁上。甘肃永靖县炳灵寺169号窟内,便保存了这样一篇用墨书写的佛经。其时间约为西秦乞伏炽磐建弘元年(晋元熙二年,420年)⑰。由写到刻,刻经的出现其实才一步之遥;然而,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中叶一百多年里,刻经并没有推广起来。北齐政权建立之后,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⑱,佛事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讲经、祭祠、法会、持斋、施舍、供养、开窟造像……全国上下忙得不亦悦乎。那么,是什么原因把活动重点转向了刻经,将零星的活动发展成规模化工程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邺都近畿刻经:末法思想笼罩下,向儒教学习
佛教末法思想是十六国以来流行的信仰危机的产物。它的根源可追溯到印度贵霜王朝“三邪见王”时期的大规模毁佛⑲。北凉译经大师昙无谶为挽救佛教在西方遭到的厄运,于敦煌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其中即有以《大涅槃经》、《金光明经》、《大方等无想经》、《悲华经》为代表的若干护法经典。县无谶认为:“释迦佛正法住五百年,像法住一千年,末法一万年。”⑳佛经翻译之际,正是北魏太武帝崇道斥佛立场愈加凸显坚定的时候。昙无谶不仅感到自己的前途不妙,更觉察到末法时代就要来临。就在他鼓动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凉州大规模开窟造像期间㉑,“法难”真的临头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诏尽除佛教。“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㉒。太武帝灭法持续了7年,虽然文成帝继位后即复佛教,但笼罩在僧侣心中末法思想的阴影,却难以挥去。云冈与龙门大规模开窟造像,菩提流支等十几人不遗余力地翻译佛经㉓,无不说明他们对法难心有余悸。北齐时,教徒们亲眼目睹了魏分东、西之后,国势衰败、政治黑暗、黎民涂炭的社会现实。难忘太武灭法、经像毕毁的惨痛教训。更有闻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集百僚、道士、沙门,讨论释老义,意向扼佛的消息。令他们忧心忡忡的是,佛教到底还能传多久!
佛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定会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发生矛盾。佛教势力愈发展,两者的矛盾就愈激烈。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成长史,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斗争史。在斗争中融合,在斗争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
末法思想占上风的关键时刻,立于邺城学馆的儒教经典“熹平石经”,引起了佛教信徒们的注意。熹平石经书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光和六年(183年)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碑高丈许,广四尺,共64石。隶书,蔡邕书丹。汉末董卓之乱,石经遭殃,魏黄初之后补其缺坏者,于原地权宜保护之。晋永嘉之灾,石经大多崩泐残毁。北魏时,洛州地方官曾两次做过适当地修复整理。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石经从洛阳迁往邺城,不幸遭遇河阳岸崩,碑石多被淹没于水中。北齐天保皇建期间,朝廷组织打捞,将其置列于京城学馆。直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重又迁回洛阳。熹平石经刊刻的目的是校正儒典传抄的谬误㉔,事实上对文献的保存也起到了重大作用。“缣缃有坏,金石难灭”。信徒们将一切佛经尽刻于天下名山的宏愿㉕,显然来自熹平石经的启示。
二泰峄山区刻经:儒、佛相争中,向儒教学习
泰峄山区的刻经以瑕丘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兖州辖区。瑕丘,北朝兖州治所所在地。
《魏书》卷一O六中《志第六》:“兖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领郡六,县三十一。户八万八千三十二,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六郡包括:泰山郡、鲁郡、高平郡、任城郡、东平郡、东阳平郡。三十一县包括:巨平、奉高、博平、赢、牟、梁父、鲁、汶阳、邹、阳平、新阳、高平、方与、金乡、平阳、任城、亢父、巨野、无盐、范、须昌、寿张、平陆、富城、刚、元城、乐平、顿丘、馆陶、平原。其范围北抵泰山、东平湖,东达泗水源,南至滕州,西到巨野。胜果寺、金口坝、天明寺、峄山、阳山、尖山、铁山、葛山、冈山、陶山、罗汉山、水牛山等地刻经属鲁郡。石佛寺刻经属巨野。徂徕山、东平湖沿岸刻经属东平郡。总之,目前发现的刻经作品,除黄石崖经偈在齐州、洪范众佛名在济州外,绝大多数都在北朝兖州辖区之内。
兖州治所瑕丘,东距孔子家乡曲阜仅十几公里,南距孟子家乡邹城不足二十公里,包括孔孟众弟子经常活动的范围,方圆也不过百余公里。儒教文化就是从这片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此地更成了儒教文化的大本营。南北朝隋代至唐初,黄河流域战争频仍,兖州乃兵家必争之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均遭到了极其严重地破坏。然而,作为传统国学的儒教,在邹鲁一带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依然相当活跃㉖。在这种环境里,佛教信徒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镌刻佛经,其旨意是善意地向儒教学习——崇尚经典、宣扬经典,还是蓄意向儒教宣战,与儒生对着干?这些有意思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佛、儒两家既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又相互矛盾、相互斗争深层的复杂关系。
注释
①(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大正藏》NO.2034,台湾新文丰出版社。
②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 1993年。
③A.史岩:《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
B.觉明居士:《记敦煌出六朝婆罗谜字因缘经经幢残石》,《现代佛学》1963年第1期。
C.王毅:《北凉石塔》,《文物资料丛刊》1977年第1期。
D.[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82 年。
E.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F.殷光明:《敦煌市博物馆藏三件北凉石塔》,《文物》1991 年第11期。
G.殷光明:《美国克林富兰艺术博物馆所藏北凉石塔及有关问题》,《文物》1997年第4期。
H.殷光明:《北凉石塔研究》,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
④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第五章,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⑤⑥(清)王轩、杨笃:《山西通志》卷九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影印光绪刻本。
⑦顾燮光:《河朔新碑目》,云记石印局1919年。
⑧A.(清)武亿:《安阳金石志》,《地方金石志汇编5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年。
B.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
⑨(清)武亿:《安阳金石志》,《地方金石志汇编56》,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⑩⑪⑫⑬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
⑭⑮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⑯摩崖法敕见于以下地方:1.印度河口以南附近的吉纳尔;2.尼泊尔西部的卡尔西;3.印度河上游的沙巴兹加希和曼塞拉;4.东海岸的道利和乔加达;5.孟买以北海岸的索帕拉。小摩崖法敕分布在拜拉特、卢普纳特、沙哈斯拉姆、西达普拉和巴布拉等地。石柱刻七章法敕和普通法敕。现存完整的石柱法敕在劳里亚南丹加尔,石柱直接埋在土中,无柱础、台基,柱面刻敕文。石窟法敕七八处,如比哈尔邦加雅县的巴拉巴尔石窟。见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 1993年。
⑰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 1989年。
⑱(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载当时全国寺院四万所,僧尼二百万。(唐)令狐德棻《周书·武帝纪》:“关东平……得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六百八十六。”
⑲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⑳《文选》卷五九《头陀寺碑》李善注。
㉑(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
㉒(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㉓A.(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
B.《大唐内典录》。
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 年。
㉕见北响堂《唐邕刻经记》。
㉖曲阜孔庙祭孔碑为证。
(原载《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声明:本篇正文转自《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仅为推广介绍,相关著作权益均归赖非先生所有,建议观众朋友购买正版纸质书籍,以便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赖非
山东邹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顾问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