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非文集|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丹人及其书法意义(上)

文摘   2024-10-26 10:22   中国  

前段时间推荐分享了赖非老师的《考古拾趣》,这本小书摘选了赖老师参加考古工作后的60件考古趣事,基本都是赖老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考古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于平凡小事可看出老一辈文博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连载刊登后,反响不错,很多金石、书法、文博爱好者都表示很喜欢,希望看到更多赖老师的著作。

赖非老师著作很多,究竟选择什么作为第二本推荐的著作呢?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这些年,赖老师的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峰刻石和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上,发表了很多划时代的论文和专著,可谓这些领域研究的领军者,这两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是非常值得金石爱好者学习研究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先推荐大家读《赖非美术考古文集》,这是赖老师30余年田野考古和金石研究的浓缩,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宽博,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金石考古研究方面最新的一些成果。

《赖非美术考古文集》共收录赖老师不同时期的论文二十余篇,按照书中的序列,首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撰写的序一,其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文彬教授撰写的序二,然后是赖非老师的《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随后正文部分是二十余篇论文。考虑到更方便朋友们的阅读、理解,稍作一个调整,把赖非老师《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放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分享,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整部文集的学术主旨、研究脉络,已分享文章详见:

赖非文集|《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

赖非文集|《序一》——雷德侯

赖非文集|《序二》——韩文彬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上)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中)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下)

赖非文集|谈当前书法理论的建设(1989)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上)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中)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下)

赖非文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北朝书法的两个阶段

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上)

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下)

赖非文集|墓志起源辨析(上)

赖非文集|墓志起源辨析(下)

赖非文集|北朝佛教刻经的阶段与书法风格(上)

赖非文集|北朝佛教刻经的阶段与书法风格(下)

继续分享《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中的第十四篇论文《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丹人及其书法意义》,原载《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年,本文对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丹人进行了考究,并对其书法意义进行了解读。全文共约一万余字,拟按照文章主题的三部分即书丹人名实探、僧安作品辨析、僧安书法意义等分为三篇分享。此为上篇,即引言部分及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丹人名实探。


山东北朝摩崖刻经的书丹人及其书法意义


内容提要:清代以来,学界对泰峄山区佛教摩崖刻经书丹人的称谓有多种。资料的分析告诉我们,唯有“僧安,又名道壹”的叫法,才是正确的。本文通过对山东刻经的书法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认定了僧安书写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书法史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丹人名实  书法意义

一   书丹人名实探

山东泰峄山区北朝摩崖刻经的组织者与书丹人问题,是刻经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刻经诸题记中,书丹人题写自己的名款时常有变化,因而人们对他的称谓一时摸不着头脑,常常出现一些谬读。自张伟然《关于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丹人“僧安道壹”的两个问题》一文发表后,人们才开始警觉原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以往的调查中,也从未专门认真地思考过它,结果也一再迷糊地沿袭着传统的错误叫法。而且,直至目前,该问题仍没有引起多数学者足够的注意,所以有必要再探组织者与书丹人的名实。

在此之前,人们都把刻经的组织者与书丹人叫作“安道壹”。那么,“安道壹”是如何叫起来的呢?这要追溯到清代阮元那里,是阮元最初把“安道壹”之“名”写进了他的《山左金石志》。在他之前的孙克宏、王士懋、聂剑光等人,均没有提到过“安道壹”之名。阮氏在跋“小铁山摩崖残字八种”时云:“一刻东岭僧安道壹著经,凡八字,一行,在宁朔将之右。安道壹已见北齐尖山摩崖,此与宁朔将□一行连属,故仍列此。”又跋曰:“一刻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任城郡主簿大都维那闾长嵩,凡二十一字,分三行,在东岭僧之右。”这里,阮元很明显地将“东岭僧”与“安道壹”分而视之,把“安道壹”看成了“东岭僧”。在跋“尖山摩崖十种”时,阮氏说:“安道壹又见后周小铁山题名,自称东岭僧,应是一人也。”这就更明确了他的观点和对“安道壹”其“人”的称谓。

与阮元差不多同时的黄易,是“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早的实地调查人。阮元没有亲自到过邹县四山刻经现场,他写作《山左金石志》的大部分资料(包括拓片),都是益都段赤亭带领一班人马为之收集传拓的。而邹县四山刻经的某些内容(如尖山的个别题记)则是从黄易处借录的。黄易在济宁做官时,有大好的机会亲临石砰下摩挲考辨,虽然他的记录存在一些缺漏,但较之从未到过现场而仅仅根据拓片进行的著述研究,当是基本可信的。

黄易之后,又一个亲自到刻经现场踏访且考辨精详的是李佐贤。他在《石泉书屋金石题跋》中或称“僧安”,或谓“僧安道壹”,但最终还是确定为“安道壹”三字。他说:“铁山之经考系僧安道壹书,则经石峪字亦属安道壹书应无可疑,尖山齐刻经亦有安道壹题名。”

泰峄山区七大摩崖刻经的书丹人是李佐贤最终考证确认的,也是他首先把刻经书丹人与“安道壹”三字挂起钩来。在此之前,把“安道壹”作为人名看待的虽然是阮元,但阮元并没有谈到“安道壹”的身份和作用,他只是注意到刻经题记中有这么一位经常出现的人物。至于“安道壹”是干什么的,他并没有作出明确地说明。虽然如此,人们仍然还是从阮元和李佐贤那里,普遍确认了“安道壹”这个“名字”,默认了“安道壹”在刻经活动中的组织、书丹地位。而且,这一传统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以致国内外一些专门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安道壹”的“名字”仍深信不疑。

1995年,洪顶山刻经被发现后,平阴柳文金传拓了全部拓片,出版了整套拓片集。集子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会解开‘安道壹’之迷,而且对研究佛学、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确认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书写者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不久,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与东平县文物管理所对洪顶山刻经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获得了很多重要资料和信息。然而,对僧安道壹的名字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洪顶山北石壁西端有“僧安道壹”大字题名,并有《铭赞》一篇,剥蚀严重,大体可以辨清的文字有:“大沙门僧安口名道壹,广大乡里人也……”其中“安”字后一字剥蚀不清,唯见“x”两笔,因为石花的干扰,传拓显示为“义”字。这样,笔者在编写《中国书法全集》第12卷时,也未作思考的仍旧沿袭了“安道壹”的错误说法。

▲东平洪顶山风门口僧安道一题名

是张伟然的考证提示了我们。张文认为:“‘僧安道壹’并非如以往学者认为的那样姓‘安’名‘道壹’,而是名为‘僧安’,字‘道壹’。”“僧人有名、有字的现象,在史传中是不乏其例的,与僧安道壹时代略同的如《续高僧传》卷六所载梁国师草堂寺智者释慧约'字德素’。从‘字以表德’的原则来看,道壹’二字正含有‘表德’的意义。铁山摩崖《石颂》称‘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对此已作出了阐发。而平阴三山刻石十五号‘安公之碑’更以大段文字论述‘安故能一,一故能安’,点明了通常所见的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此后,许洪国也撰文,专作“僧安道壹”考辨。文章说:“《中国书法全集·北朝摩崖刻经》卷收入的《洪顶山安道壹题名记》(图二)云:‘大沙门僧安口名道壹,广大乡口口里人也。’“僧安’后的第一字《中国书法全集》释为‘義’,但看图版似简体之‘义'(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也收入该拓片(图三)云:‘大沙门僧安名名道壹,广大乡口里人也。’这里,僧安’后第一个字释为‘名’。此二拓尽管有分歧,但向我们反映的一个事实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道壹'是'僧安'的另名。既然'僧安’是名,‘道壹’又是名,由《中国书法全集》所收拓片使我们看到‘僧安’后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又’字(因为‘又’与义是相近的)。《中国书法全集》的释文应为‘大沙门僧安又名道壹’。张、许二人的考证是正确的。洪顶山《僧安道壹铭赞》“僧安”二字后一字“x”尽管剥蚀严重,无法从石面上看出究竟,但从字义上理解为“又”字,要比释为“义”字恰当得多。而且,在刻经的所有题名中,也流露出“僧安”之名以外还有“道壹"的又名。

诸山刻经中所见“僧安道壹”的题名有:

僧安道壹(洪顶山北石壁《僧安道壹题名》)

大沙门僧安x名道壹(洪顶山北石壁《僧安道壹铭赞》)

大沙门僧安道壹(洪顶山北石壁《大空王佛题记》)

安公(洪顶山风门口《安公之碑》)

大沙门僧安(洪顶山风门口《安公之碑》)

僧安道一(洪顶山风门口《僧安道一题名》)

僧安一(二鼓山《大空王佛题名》)

大沙门僧安(尖山《韦子深题记》)

大沙门僧安道壹(尖山《韦伏儿题记》)

沙门僧安道壹(尖山《“支锅石”题记》)

大沙门安法师(铁山《石颂》)

东岭僧安道壹(铁山《题名》)

▲东平洪顶山风门口碑及安公之碑

其中,称“僧安道壹(一)”者6处,称“僧安”者二处,称“僧安一”、“安公”、“安法师”、“僧安又名道壹”者各一处。这些题名,除《石颂》中的“安法师”是由别人撰写外,其余11处均为僧安亲自题写。看来,僧安最喜欢把自己的两个名字连写在一起,其用意和目的,洪顶山风门口《安公之碑》就是最好的注释。此外,僧安所习惯的就是直呼己名了。至于像“安公”、“安法师”、“僧安一”、“僧安又名道壹”等,则是常称以外的偶尔称呼。“安道壹”的习惯叫法,肯定是错误的。

在刻经中,与僧安的名字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他的籍贯。铁山刻经《题记》中有“东岭僧安道壹”一说;洪顶山《僧安铭赞》中又有“广大乡口口里人也”之语。明清金石学家们对僧安的籍贯未作任何考证,我们在十年前曾根据他在南、北响堂寺也有题刻,推测他或许是云游四方的僧人。张伟然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题记‘东岭’的仅铁山一处,由此笔者怀疑‘东岭’甚至有可能就在此地附近;唯其如此,其他地方的题记才未将‘东岭’作为僧安道壹的限定语。综上,笔者推断僧安道壹的乡贯在今平阴一带,而其居地‘东岭’就在邹鲁。

2002年10月,第二次刻经学术讨论会期间,邹城市文物局胡新立说,在峄山五华峰《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东侧发现一篇题记。剥蚀较甚,但仍可依稀辨出“东平何,东平僧安,陈留福仉,河间刘广,广弟子赵根、孟茴儿、莺巧、屈凤,口石,河清三年,般若等字。这样一来,僧安的籍贯之谜似乎有了可靠的谜底:僧安乃东平郡人也。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不小的欣喜,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学人都在引用这个资料。然而,我们在2003年10月的调查传拓中,对题记内容辨认的结果,却与2002年传拓的资料有很大出入,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东平僧安,并不能肯定。我们认定的文字是:“般若,东莞何能,东平吕九斐,陈留□仇□,河间刘广,广弟义,赵根,孟苟儿,沙门僧万,王凤,佛石,河清三年。”如此说来,僧安的籍贯问题还不能有最后的结论。铁山《题名》中所写的“东岭”,与洪顶山《僧安铭赞》中的“广大乡”,分别在哪里?它们又是什么关系?仍是一个谜。

僧安道壹的身世是刻经研究者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人们总希望能在典籍中找到有关他的蛛丝马迹。《高僧传》卷五中有《竺道壹传》,不过,这个竺道壹生活在三国、晋时。《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感通篇》中记载了一位释僧安,然而他与在泰峄山区刻经的僧安绝非一回事。《感通篇》云:“释僧安,不知何人,戒业精苦坐禅讲解,时号多能。齐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武平四年,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从学者众矣。”这与僧安道壹的事迹与活动范围均不吻合。僧安道壹一生从事宣教护法事业,而释僧安则是坐禅讲法。如果释道宣为僧安道壹立传的话,应在《护法篇》中为其留有一席之地。释僧安与僧安道壹虽然生活的年代大体同时,但因二人从事的事业与活动的范围皆难一一对证,故可判定僧安道壹与《续高僧传》中的释僧安绝非同一人。

注释

①见《文物》1999 年第9期。

②李佐贤不知铁山、冈山、尖山、葛山、泰山经石峪、徂徕山映佛崖、水牛山之外,还有司里山、洪顶山、银山、书院东山、天池山、大寨山、云翠山、二鼓山、峄山、凤凰山、陶山、阳山等处的刻经。

③柳文金:《山东平阴三山北朝摩崖》,荣宝斋出版社1997 年。

④考察报告待发表。

⑤许洪国:《“僧安道壹”考》,《山东省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选集》,黄河出版社2000年。

⑥王思礼、赖非:《中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北朝摩崖刻经研究》,齐鲁书社1991 年。

⑦胡新立:《峄山五华峰北朝刻经题记考》,《北朝摩崖刻经研究》(续),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原载《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年)


声明:本篇正文转自《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仅为推广介绍,相关著作权益均归赖非先生所有,建议观众朋友购买正版纸质书籍,以便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赖非

山东邹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顾问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

最后推荐一波赖非老师主编的《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系列(部分),以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刻经以及摩崖碑刻墓志等为主,所用拓片极精,学习书法爱好金石的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册。

齐云雅集
探寻传统文化,传播金石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