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非文集|墓志起源辨析(下)

文摘   2024-10-23 17:00   山东  

前段时间推荐分享了赖非老师的《考古拾趣》,这本小书摘选了赖老师参加考古工作后的60件考古趣事,基本都是赖老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考古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于平凡小事可看出老一辈文博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连载刊登后,反响不错,很多金石、书法、文博爱好者都表示很喜欢,希望看到更多赖老师的著作。

赖非老师著作很多,究竟选择什么作为第二本推荐的著作呢?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这些年,赖老师的研究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峰刻石和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上,发表了很多划时代的论文和专著,可谓这些领域研究的领军者,这两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是非常值得金石爱好者学习研究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先推荐大家读《赖非美术考古文集》,这是赖老师30余年田野考古和金石研究的浓缩,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宽博,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金石考古研究方面最新的一些成果。

《赖非美术考古文集》共收录赖老师不同时期的论文二十余篇,按照书中的序列,首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撰写的序一,其次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文彬教授撰写的序二,然后是赖非老师的《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随后正文部分是二十余篇论文。考虑到更方便朋友们的阅读、理解,稍作一个调整,把赖非老师《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放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分享,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整部文集的学术主旨、研究脉络,已分享文章详见:

赖非文集|《我的学术关注点(代自序)》

赖非文集|《序一》——雷德侯

赖非文集|《序二》——韩文彬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上)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中)

赖非文集|关于“书法环境-类型学”(下)

赖非文集|谈当前书法理论的建设(1989)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上)

赖非文集|家具变革引起了汉字字体的改变(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汉代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下)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上)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中)

赖非文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下)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中)

赖非文集|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下)

赖非文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北朝书法的两个阶段

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上)

赖非文集|汉碑的起源、发展与分布(下)

今天要分享的是《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中的第十一篇论文《墓志起源辨析》,原载《中国书法》2001年第10期,原文共约7000字,分为引言、关于墓志起源的几种观点、有关问题的辨析及注释四部分,拟按照文章结构分为两篇分享,上篇为引言及关于墓志起源的几种观点,详见:

赖非文集|墓志起源辨析(上)

下篇为有关问题的辨析及注释

墓志起源辩析

......

二  有关问题的辩析

(一)“志墓"与墓志

“志”,古有“记述”意。《列子》:“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又有“记号”、“标记”意。《南齐书·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而“志墓”,则是对墓葬作出标记或记述。唐人有将“志墓”理解为作墓志铭者。如刘禹锡《柳子厚集序》云:“子厚之丧,昌黎韩退之志其墓。”严格地说,“志墓”和墓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从“志墓”的目的和功用上看,“志墓”是一种习俗,它的起源可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人死后埋葬“墓而不坟”,却能把延续上百年的氏族墓地排列得秩序井然,说明他们在下葬时对墓坑是作过标帜的。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未能将这一过程和内容记录下来,而“志墓”的习俗却是普遍存在着的。上古三代人,视死如生,埋葬讲究,“志墓”有一套比以前更加成熟的程序和内容。“秦始皇起寝于墓侧”,实行墓祭,“汉因而不改。讲孝道,崇厚葬,丧葬礼俗愈加气派、复杂,“志墓”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其中少不了阴宅“购买”,铭旌招魂,镇墓禳灾,封门铭记等环节的标帜与记述。这些内容侧重于墓室埋葬自身的志录。表现的是当时当地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崇尚与信奉的价值观念。

墓志是埋葬的衬葬物品。它的设置目的与功用,除了标帜墓坑位置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志人”。将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铭刻在石(砖、瓦)上,告生人,亦告地下神灵。因此,“应该把志墓这种丧葬习俗与成为一种石刻形制的墓志分开来研究

(二)志墓文与墓志文

“志墓文”是志墓活动留下的文字记录。考古发现的典型“志墓文”有:

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题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河南省唐河县新店村《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题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已葬,千岁不发";“郁平大尹冯君孺人车库”;“郁平大尹冯君孺人中大门”;“郁平大尹冯君孺人藏阁”;“南方(房)";“北方(房)";“东方(房)";“西方(房)内门

铜山东沿村永平四年画像石墓题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徐州《铜山东沿村永平四年画像石墓题刻》(61年):“建武十八年口(腊)月子己永平四年口为石室,直(值)五千泉,工莒少郎所为。后子孙皆忌子。

肥城县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墓题刻原石局部,原石藏于山东博物馆

山东《肥城县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墓题刻》(83年):“建初八年八月成,孝子张文思哭父而礼。石值三千,王次作,勿败□。

杨孟元画像石墓题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陕西《绥德县苏家圪坨杨孟元画像石墓题刻》:“西河太守行长史事离石守长杨君孟元舍,永元八年三月廿一日作。

田鲂墓中立柱题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绥德县四十里铺田鲂墓中立柱题刻》:“西河太守都集掾圜阳富里公乘田鲂万岁神室,永元四年闰月廿六日甲午卒上郡白土,五月廿九日丙申葬县北亭部大道东高显冢营(茔)。哀览明而不遂兮,嗟痛淑睢之年去。日日而下降兮,荣名绝而不信。浮游而撞兮,魂(飘落)而东西。恐精灵而迷惑兮,歌归来而自还。掾兮归来,无妄行卒遭毒气,遇匈殃。

山东《泗水县南陈村汉安元年画像石题刻》(142年):“汉安元年泰岁在午,使师东伯于(天)□□作寿石堂室。人马虎大鱼皆食大仓,长生久寿不复老。

枣庄《贺窑村延光三年画像石题刻》(124年):“延光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朱作纪失母,以延光三年二月廿五日葬。弟四心□□□□君安□宇晟得知祖□堂司捐从昌□□奉家季公□□从水嗔丑凤伯仁少阳□□□□取五百复往大无思王忍□□□□恕元□□关八卖永元寿□□钱二十司室成□人功中分为钱三万五千丑延光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除唯诸掾卒史□□愿母贱贩寿哭天□敬此中人马有甘者皆食大口母□如□父。

墓志文主要是记述墓主生平概况的文字,例如:

《秦始皇陵刑徒瓦志文》:“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邹)上造姜。”“(杨)民居赀大(教)。

《洛阳南郊刑徒砖志文》,如:“右部无任少府若卢髡钳尹孝永初元年五月四日物故死(尸)在此下。”“右部无任南宛髡钳陈便永初元年五月廿五日物故死(尸)在此下。”“□部无任上党复留完城旦王平永初元年四月□日物故死(尸)在此下。"“右部无任沛国与秋司寇周捐永初元年六月十一日物故死(尸)在此下官不负。

▲马姜志文(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拓本(图片来自网络)

洛阳王窑村《马姜志文》惟永平七年七月廿一日,汉左将军特进胶东侯第五字贾武仲卒,时年廿九。夫人马姜,伏波将军新息忠成侯之女,明德皇后之也。生四女。年廿三,而贾君卒,夫人深守高节,劬劳历载,育成幼媛,光□祖先。遂升二女,为显节圆贵人,其次适鬲侯朱氏,其次适阳泉侯刘氏。朱紫缤纷,宠禄盈门,皆犹夫人。夫人以母仪之德,为宗族之覆。春秋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四日薨,皇上悼,两宫赙赠,赐秘器以礼殡,以九月十日葬于芒门旧茔。□口子孙,惧不能章明,故刻石纪。

江苏邳县青龙山《缪宇志文》:“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岩岩缪君,礼性纯淑,信心坚[明],□□□备,循京氏(易)经,□□恭俭,[礼]让恩惠,□□□□。告远近敬芗,少秉里□□府召,退辟□□执[念]闾巷□相□□□贤知命复遇,坐席要舞黑绋。君以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三日葬。

以上两组例子,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志墓文与墓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区别。志墓文内容大体包括:一,标出墓主官职、姓名。二,墓葬所在位置(有的还标出诸墓室名称)。三,作墓时间、下葬时间。四,墓室价值多少。五,工匠姓名。六,吉祥语。这些内容主要倾向于对墓室本身及埋葬的记录。墓志文内容大体包括:一,墓主籍贯、姓名、身份、身世、年龄。二,卒期、葬期。三,标帜用语或赞语。这些内容主要倾向于对墓主人的标帜及其身世的记录和赞颂。

第二,志墓文与墓志文的刻、置位置不同。志墓文大多刻在墓室立柱、横梁石或显位的画像石旁,不单独置石(或砖)刻记。把记录墓室的文字刻在墓室上,书写与刊刻的过程本身就反映着刻记者的用意。而墓志文大多写刻在单独设置的砖或石质的方形或长方形物件上,它们被设置在墓室棺前或左右,或在墓内室门横梁石上,这里距棺床不远,同样也可看出,刻置者行文内容重在记述墓主人的用心。

第三,志墓文与墓志文尽管内容、位置均有区别,然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早在秦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墓志文,但西汉却未再有发现,东汉早期遗存的也多是志墓文字。这说明,起初人们着意“志墓”,而轻于“志人”。后来随着社会思想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更,特别是追求名利风气的影响,“志墓”的主要内容逐渐式微,而转向了深情地“志人”,使墓志文字更加突出“人”的形象。其文体也逐渐有了固定的格式。

(三)墓志文内容、格式与墓志形制

目前所见最早的墓志文要算秦刑徒随葬的瓦刻文字。其内容、格式均较随便,发掘报告将其分为四类。一般的顺序是先刻地名,再刻爵名或刑名,最后刻人名。洛阳出土的东汉初期刑徒砖刻墓志文,内容繁简不一,但与秦刑徒瓦刻志文相比则丰富了许多。较为完整者,一般刻有死者的部属,无任或伍任,狱名或郡县名、刑名、姓名、死亡日期,并注明死(尸)在此处。个别的还有代刑、免刑、官不负、寄葬等问题的交代。其行文格式大多也按上述顺序排列,它们已经具备了后世墓志文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如姓名、籍贯(刑徒志文有作服刑郡县名者)、身世(刑名)、死葬期、葬地[“死(尸)在此下”],只是不像后世墓志文那样经过一番润色。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墓志文内容更加完备,格式也趋于严谨。它们除没有后世墓志文中的韵语颂词和标题外,应有的内容无一缺漏。东汉永平七年的《马姜墓志》即如此。至元嘉元年《缪宇墓志》和延熹八年《□红夫妇墓志》,出现了大段的韵语悼词来赞颂死者。虽然韵语悼词行夹在志文中间,同样可以说明,公元2世纪中期墓志文已完全成熟,只是其格式尚待进一步规范。

墓志形制初无定式,秦刑徒瓦志均用废弃的建筑用瓦刻成。形式不一,长、宽一般在20~25厘米间。洛阳汉刑徒砖志,也是全部用废弃的各种残缺的砖写刻而成。形状大小无统一规格,大砖一般长35.5厘米、宽24厘米,小砖一般长26厘米、宽13厘米。多数放置在骨架的上身和下身。延平元年的《马姜墓志》,“红砂岩甚大,似黄肠石,字刻石端"。

收藏者为了收藏的方便,“剖取其刻字一端,而弃其余。该石原来位置不详,但可以肯定是放在明显之处的。《缪宇墓志》和《□红夫妇墓志》均刻在墓葬后室门口上方横额石(也称门楣石)中部偏右的显见位置上。缪宇墓后室横额石长465厘米、宽52 厘米,刻字在画像一侧。□红夫妇墓后室横额石长152厘米、宽37厘米,刻字面长38厘米、宽33厘米。1991年河南偃师南蔡庄出土的东汉建宁二年《肥致墓碑(志)》,晕首,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9.5厘米。碑(志)身刻界格,长方形趺座,首题“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形制模仿东汉常见的圆首墓碑。置立于墓内南侧室,为所见最早的圆首碑形墓志。1982年山东高密城阴城住王庄出土的东汉熹平三年(174年)《孙仲隐墓志》,圭形首,无穿,高88厘米、宽34厘米。置立在墓内门口。是东汉另一种形制的墓志。洛阳出土的西晋建兴三年(315年)《南阳王妃墓志》,高36厘米、宽36.5厘米。是继碑形(圆首、圭首)墓志之后出现的方形墓志。自此始,方形墓志作为墓志的主要形式延续了一千余年。

孙仲隐墓志拓本(图片来自网络)

由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墓志文内容格式的发展完善,与墓志形制的发展定型并不同步。墓志文受志墓风气的影响而生,起源较早,秦代刑徒瓦志文就已经具备了后世墓志必有的基本内容。而其内容格式的完善,则晚至公元2世纪中叶。墓志形制在起初相当长的时间内非常随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更有一部分写刻在黄肠石或门楣石上。自公元2世纪中叶,受墓碑影响,开始出现圆首碑形墓志和圭首碑形墓志。至3世纪初,方形墓志面世,墓志的形制才算最终定型。它们在发展与定型的过程中,受到碑的影响极大。后来又摆脱了碑的束缚,走上独自发展演化的道路。

如何看待墓志文内容格式与墓志形制发展不同步的事实,是解决墓志起源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们的认识,往往不能把二者的关系理清摆正,因而出现了两种倾向:偏重于对墓志文内容格式的思考,便不太计较墓志形制。以为墓志文内容是墓志的“灵魂”所在,有些秦刑徒瓦志已具备了这些内容,理应视为墓志。偏重于对墓志形制的观察,认为具有完整的形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墓志。早期写刻在画像石、黄肠石或墓室其他石上的志文,不能算作完备的墓志。

如果说墓志文内容是墓志的“灵魂”,而志石形制当然就是它的“躯体”。历史事实中既然存在着墓志文内容与墓志形制发展不同步的现象,那就应该将两者区别开来,统筹思考。我们主张立足于以内容为主、形制为辅的辩证观察,来探讨墓志的起源。秦刑徒瓦志文已具备墓志“志人”的本质内容,起到了墓志标帜死者的功能,因此可以称为墓志。但是它们的形制与完备意义上的墓志还有区别,正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可以视为“雏形墓志”。2世纪中叶出现的碑形墓志和3世纪初出现的方形墓志,标志着墓志形制的成熟与完备,可称作“完形墓志”。完形墓志在内容和形制上,达到了完备意义上的统一。

注释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显宗纪》注引《汉官仪》,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

⑧同①。

⑨南阳地区考古队等:《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80 年第2期。

⑩王黎琳等:《徐州发现东汉画像石》,《文物》1996 年第4期。

⑪王思礼:《山东肥城汉画像石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4期。

⑫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墓》,《文物》1983 年第5期。

⑬资料待发表。

⑭泗水县文管所:《山东泗水南陈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95 年第5期。

⑮资料待发表。

同②。

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 年第4期。

⑱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8卷(《秦汉刻石二》),荣宝斋出版社 1993 年。

⑲南京博物院等:《东汉彭城相缪宇墓》,《文物》1984年第8期。

同②。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大华书报供应社1941年。南京博物院等:《东汉彭城相缪宇墓》,《文物》1984年第8期。

偃师县文管会:《偃师县南蔡庄乡汉肥致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 年第9期。

于书亭、李储森:《山东高密新发现汉〈孙仲隐墓志〉》,《书法》1991 年第4期。

(原载《中国书法》2001年第10期)

声明:本篇正文转自《赖非美术考古文集》,仅为推广介绍,相关著作权益均归赖非先生所有,建议观众朋友购买正版纸质书籍,以便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赖非

山东邹城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金石学会会长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顾问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客座教授

最后推荐一波赖非老师主编的《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系列(部分),以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刻经以及摩崖碑刻墓志等为主,所用拓片极精,学习书法爱好金石的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册。

齐云雅集
探寻传统文化,传播金石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