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作为一门肩负着生命安全与科学探索双重使命的学科,始终在挑战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这个领域中,麻醉医师们既是技术精湛的操作者,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守护者,他们以冷静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生与死的边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桥梁。
第二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中青年麻醉医师群体的专业实力和创新精神,也标志着他们正成为引领学科进步的中坚力量。
《医师报》推出“中青年麻醉学菁英风采录”系列报道,深入菁英们的世界,了解他们如何在手术室内创造奇迹,如何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以及他们如何培养下一代麻醉医师,确保这一重要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
姚文龙:创新气道管理 筑牢麻醉防线
面对这一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姚文龙带领团队着手进行气道管理的技术创新。他们针对临床中的三大问题进行了改进:首先,对于已预料困难气道的管理,团队提出了结合CTVE和3D打印技术的气道评估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提高可视软镜操作技能的简易训练模型;其次,在胸科麻醉领域,探索视频喉镜引导下的双腔管插管和视频喉镜引导封堵器置入技术;最后,在新冠疫情期间,制定急救插管的操作流程,并在此流程指导下成功完成了超过百例新冠重症肺炎患者的插管操作,实现了100%的成功率,同时确保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教学方面,团队实施了多维度、分层递进式的气道培训,旨在提升学员的气道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开展workshop,将自主研发的教学工具应用于实际培训中,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重现手术室中的气道危机情境,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体验,帮助学员优化临床思维。这些努力也体现在团队参与的线上和线下国际会议的交流活动中。
也正因为他的突出贡献,姚文龙先后荣获了多项荣誉: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同济医院“抗疫先进个人”及“突出贡献奖”;2022年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医疗卫生领域人才;2023年同济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全国麻醉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2024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团队成员……
展望未来,姚文龙表示,气道管理将继续作为巩固麻醉安全的基石。团队计划加强医工合作,利用新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困难气道的实时引导。作为气道学术组织成员,姚文龙也参与了指南修订工作,并期望新的理念能够推广至基层,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专家点评
米卫东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姚文龙医生从另一视角对复杂气道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及了他们的技术创新,包括在胸科患者气道管理和呼吸道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在新冠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我们用于处理气道和解决复杂气道问题的技术不断涌现,姚文龙医生及其团队也作出了相应的创新。然而,新技术的研发固然重要,但新技术的转化及推广应用更为重要,因为技术本身多只是一个或一组的器具,如果临床医生不能正确运用这些技术,那么患者气道的安全管理依然会存在问题。在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另外,该团队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如利用CT扫描重建气道、模拟3D打印技术等,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
毛煜:麻醉与镇痛的脑稳态失衡机制
手术后,不少患者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延缓康复进程,甚至转化为慢性疼痛,成为长期困扰。面对这一挑战,毛煜将研究聚焦于“麻醉药物诱发术后痛敏”的难题上,特别是针对常用镇痛药物瑞芬太尼可能加剧疼痛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利用先进的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如病毒示踪技术和遗传学方法,团队在小鼠模型中揭示了瑞芬太尼致术后痛敏丘脑皮层环路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术后痛敏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和疗法指明了方向。该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CI)上发表后,获得了领域内同期专刊评述,高度评价该工作为术后痛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在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新药研发周期漫长的背景下,毛煜团队另辟蹊径,探索以音乐为代表的感官刺激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听皮层、丘脑环路介导声音阵痛。这一发现不仅为音乐镇痛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拓宽了疼痛干预的视野。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并获得了国际知名疼痛专家的认可与赞誉,还被F1000推荐阅读。
基于上述研究,团队已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睡眠宝”。这一创新产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成功拓展至南极科考、深空探测等极端环境,展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影响力。
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国内外疼痛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展望未来,毛煜表示将继续秉承探索精神,深化麻醉与镇痛领域的研究。她期待通过不懈努力,发现更多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科学问题,为疼痛治疗领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点评
王国林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毛煜医生的汇报内容极为出色,展现了她卓越的工作表现,发表的论文涵盖了《Science》等顶级期刊,同时荣获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这充分证明了其研究水平的卓越性。毛煜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阿片类物质的痛敏机制,特别是瑞芬太尼在丘脑皮层环路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声音刺激对痛觉和瑞芬太尼效应的影响。
实际上,我本人及团队在瑞芬太尼研究领域已深耕多年,因此看到年轻一代不仅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果,我感到十分欣慰。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
孙喜家:逆行而上,站在人民需要的最前线
2016年,孙喜家参与了对西藏那曲地区的医疗援助工作。那曲地区海拔高达4500米,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漫长。尽管当地医院条件有限,但他和团队成员每周都会为当地医生进行培训,包括超声和临床操作等,对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年半的援藏工作结束后,孙喜家深感欣慰,因为当地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小儿和复杂麻醉手术。
在疫情期间,孙喜家作为辽宁国家紧急救援队的一员,迅速响应,20小时内便抵达武汉。从决定到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接待患者,仅用了24小时,展现了极高的效率。在方舱医院,他和团队为患者提供了内科和呼吸方面的治疗,作为麻醉医生,他们凭借专业基础,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多么优秀,而在于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什么贡献。”孙喜家认为,人生就像故事一样,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质量。
专家点评
申乐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孙喜家医生在关键时刻总是选择站在最前线,无论是在湖北还是西藏,他都毫不犹豫地奔赴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那曲,这个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其艰苦的环境对于任何医疗工作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曾经的援藏医疗队员,我深知在那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提供医疗援助的艰辛。
对于孙喜家医生支援湖北的行动,我们都知道这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西藏的高原还是湖北的疫情前线,孙喜家医生的无私奉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无怨无悔。他的行动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王永旺:与津桂医疗的“双向奔赴”
2019年11月,因工作变动,他来到广西桂林,受聘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凭借在心血管和重症麻醉领域的经验,王永旺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推行了一站式危重症麻醉管理,使之成为目前桂林,甚至广西唯一放置临时起搏器的麻醉科,大大提高了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和麻醉成功率。
除了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行新技术和新理念,王永旺还邀请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的王国林教授、于泳浩教授、谢克亮教授聚焦广西基层麻醉,推动广西基层麻醉的同质化发展。
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至今,王永旺非常感恩天津15年的培养,也非常感谢广西的相互成就,他将延续老一辈天津医生在60年代与广西的津桂医疗情。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不只是态度好,而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王永旺希望,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推行的一站式危重麻醉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推动广西麻醉同质化发展,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专家点评
徐铭军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王永旺医生的汇报首先展示了一段短片,这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津桂渊源的了解,还描绘了天津与桂林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在医疗援助方面的历史联系。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王永旺医生将他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桂林,成功建立了一站式危重麻醉管理中心。这不仅体现了他将所学知识有效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能力,也促进了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
此外,王永旺医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值得赞扬。他利用个人资源邀请了天津的知名专家教授前往桂林,甚至深入基层医院,开展麻醉专家的基层行活动。这些努力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优质医疗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均质化发展。
结语
在麻醉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正是这些中青年菁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麻醉学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光明的蓝图。他们的工作不仅提升了医疗质量,更温暖了人心,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发展充满期待。
排版:张晶
编辑:玉辉 瑞静
审核:王丽娜
点击查看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