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克方:推动咳嗽科普走向规模化、全国化 | 中国咳嗽科普日

健康   2024-11-14 18:40   吉林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咳嗽,作为几乎人人都会经历的生活体验,不仅是个体健康状态的一面镜子,更是呼吸门诊以及社区门诊中最常见的主诉。据2017年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调查数据揭示,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比例高达76.3%,其中慢性咳嗽患者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6.3%。
时间回溯至2001年。赖克方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始了慢性咳嗽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系统研究,至今已有24年,推动中国慢性咳嗽研究从萌芽到壮大,从国内迈向国际。
变化又在2020年到来。全球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各种呼吸道感染疾病交织并行,让人不禁谈“咳”色变。同时,临床上“误诊、误治现象普遍”,网络与自媒体上关于咳嗽诊治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引导。这为中国咳嗽诊疗敲响了警钟。
因此,中国咳嗽联盟决定:在每年11月22日设立中国咳嗽科普日,通过汇聚全国呼吸与咳嗽专家力量,以视频与文章为载体,传递科学、准确、易懂的咳嗽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为此,《医师报》特别专访中国咳嗽联盟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解读中国咳嗽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探寻中国咳嗽科普日背后的故事。‍


传递准确和权威咳嗽知识

在许多人认知里,咳嗽总是与感染联系在一起,抗生素仿佛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万能钥匙”。
“尽管在大型医疗机构中,这一观念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在基层及社区医疗机构层面,抗生素滥用问题依旧严峻。”赖克方指出,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咳嗽,这一看似简单的生理反应,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病因机制。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状态预警信号。然而,许多人在面对咳嗽时,往往只着眼于症状缓解,却忽视了探寻背后的真正病因。
公众认知误区不仅限于此。赖克方进一步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咳嗽需要采取不同治疗策略。有痰的咳嗽患者应当采用祛痰治疗,干咳患者更适合采用镇咳治疗。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有痰患者盲目服用镇咳药物,导致痰液无法顺利排出,反而延长了康复周期;还有患者会长期使用含有成瘾性成分的止咳药物。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许多患者试图通过网络平台寻找治疗咳嗽的答案。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误导性内容屡见不鲜,这无疑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面对这一现状,赖克方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呼吸科医生,我们有责任向公众传递准确、科学与权威的咳嗽防治知识。”

也正因此,中国咳嗽联盟携手医师报,共同发起“2024中国咳嗽科普日——健康科普征集活动”。“活动将依托中国咳嗽联盟的平台优势,汇聚全国咳嗽领域权威专家,加大科普力度,确保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赖克方期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将咳嗽科普推向一个规模化、全国化的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大力支持。


对话




中国慢性咳嗽研究:从薄弱到飞跃

国内慢性咳嗽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从明确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到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病因诊断体系,再到制定出中国首部慢性咳嗽诊疗指南,20年来,中国慢性咳嗽诊疗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中国咳嗽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推动慢性咳嗽临床研究,普及中国咳嗽指南,培养慢性咳嗽研究团队,从而不断提高中国咳嗽诊疗临床水平。

谈及中国慢性咳嗽诊疗的飞速发展,赖克方言语中既流露出对过往努力的充分肯定,也饱含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期待。



医师报:中国慢性咳嗽诊疗现状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赖克方:20多年前,提及慢性咳嗽,临床医生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等病因。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以往高达80%的慢性咳嗽病例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咽喉炎。然而,确切数据揭示,慢性支气管炎在慢性咳嗽的所有病因中仅占约5%的比例。
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发现了慢性咳嗽的五大常见病因,即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以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他们共同构成了慢性咳嗽病因的70%~80%。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慢性咳嗽病因的认识。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近年来,气道炎症检测、激发试验和食道pH监测等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慢性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为例,该病因在慢性咳嗽中的占比高达20%。但在诱导痰细胞学分类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其诊断率普遍偏低,且极易与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发生混淆。

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建立与推广,慢性咳嗽病因诊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结合这些诊断技术以及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特征,我们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制定了中国咳嗽诊治指南,从而为慢性咳嗽诊疗提供科学指导,不仅大幅提升了病因诊断准确率,也显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医师报:您和团队在慢性咳嗽诊疗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赖克方: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中国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系统研究,并经过多年努力,在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们成功构建了一套完整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体系,确立了包括诱导痰细胞学分类检查、食管pH监测、咳嗽敏感性测试等在内的检查项目标准化流程与正常参考值范围。与此同时,我们确定了痰细胞分类标准、咳嗽敏感性阈值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评估气道炎症的临界值,这些成果为慢性咳嗽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广泛深入的国内慢性咳嗽病因研究,我们不仅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提出变应性咳嗽的新定义,还发现了一些罕见病因,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慢性咳嗽病因学的认知,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明确了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的长期预后
在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机制探索方面,我们整合分析了国内医保数据库信息与社区人群调研数据,对慢性咳嗽的发病率及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其流行特征与潜在机制,新发现一些外周与中枢神经调控机制
基于上述成果,我们团队牵头制定了全球第四部、中国首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先后历经三次修订,不断完善,成为慢性咳嗽领域的关键参考文献。与此同时,我们还参与了美国ACCP、欧洲ERS国际咳嗽指南的制定。

指南发布后,我们迅速启动了推广计划,利用全国及地方学术会议、权威学术期刊、网络继续教育平台等多种渠道,特别是连续数年举办“中国咳嗽指南推广万里行”全国巡讲活动,汇聚了全国呼吸领域超过200位顶尖专家,成功举办上百场宣讲会。通过中国咳嗽联盟的紧密协作,这些努力显著推动了慢性咳嗽诊疗的规范化进程,极大提升了我国咳嗽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医师报:当前慢性咳嗽领域还存在哪些挑战?未来关键研究方向是什么?


赖克方:在慢性咳嗽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兴挑战也随之浮现。
首先,随着慢性咳嗽常见病因诊治问题的解决, “不明原因”或“难治性”慢性咳嗽病例越来越成为呼吸专科医生的一个挑战,这些病例在大型医院呼吸专科中愈发常见。因此,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研发创新疗法成为当前及未来研究的紧迫任务。
其次,气道炎症检测技术面临革新需求。传统方法,如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虽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但其操作复杂、耗时且自动化水平有限。因此,研发一种快速、简便且高效的气道炎症检测技术,并探索其临床应用潜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咳嗽严重程度的评估体系亦需优化。以往我们主要依赖于患者主观陈述、简单评分或问卷等评估方式,这些方法客观性不足。近年来,咳嗽频率监测已成为国际咳嗽临床研究的核心指标,推动了评估体系的客观化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咳嗽频率监测技术和更客观诊断方法的研究力度。

最后,在咳嗽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我们期待能够发现更多与咳嗽高敏感性相关靶点,以及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的调控机制。这将为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药物靶点或生物制剂。目前,国内外咳嗽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P2X3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已进入广泛开展阶段,部分研究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同时,针对其他新靶点的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创新药物用于慢性咳嗽治疗,从而造福于广大慢性咳嗽患者




排版:杨瑞静

编辑:杨瑞静

审核:陈惠




点击查看第十届医学家年会精彩内容



2025年《医师报》火热征订中!!!百万医师都在看......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电话:010-58302828-6808



目前16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面向全国400万医师;关注医生、聚焦医事,依托国内各学科领域的意见领袖,传递医学专家学术思想。关注医师报,关注大医江湖www.mdweekly.com.cn.
 最新文章